柴窑是火的精灵,是景德镇陶瓷史上高耸入云的丰碑。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窑工用汗水、用智慧、用激情与松柴凝聚一起,奏响了千年窑火的壮丽颂歌。
窑火在制瓷中有非同小可的重要作用,而柴窑把桩师傅在柴窑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那可是窑业以及陶瓷界的共识。从满窑到开窑,把桩师傅都要在现场指挥。旧时景德镇有这样一种说法,十年寒窗可以培养一个状元,但十年却难培养一个把桩师傅。入窑厂先得从最低技术工种做起,即使一年一台阶,要坐上把桩位置,也需要十多年功夫。可就有人打破.十年却难培养一位把桩师傅.的论断,创造了窑业史上一个让人们难以置信的奇迹。
让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片断。民国三年(1914 年),景德镇佑陶灵祠(御窑厂东侧) 内,香火缭绕,一位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的年轻人,在.三窑九会.首领和老辈把桩师傅的率领下来到这里。他今天来的地方,是数百年窑工敬仰的圣地...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神灵中供奉广利窑神(亦名风火仙师)。这位前来佑陶灵祠的年轻人名叫余忠荣,时年18 岁,他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恭恭敬敬地朝广利窑神磕拜后,以当时最年轻的把桩师傅的身份正式登记入行。
余忠荣从初入窑厂到坐上把桩第一把交椅只用了4 年时间,在窑业乃至全镇瓷业界都引起了轰动。这个轰动,不仅是说余忠荣坐上把桩位置其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而余忠荣还有着别人不同的特殊身份,他是.余利顺.瓷号的一位少爷。
江西都昌县地处鄱阳湖畔,人多地贫,水患连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加速了景德镇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与景德镇仅有百里之。的都昌广大乡民在生存难以维持的状况下,一代又一代,风起云涌般来到景德镇谋生。
光绪四年(1879 年),出生在都昌县芗溪乡余家村的余韬金(余忠荣之父)在12 岁时,只身来到景德镇,先在坯坊,后在窑厂当窑工。通过十几年的打拼,余韬金成为拥有一幢坯房的老板。当然,也仅仅是只做不烧的小老板,比起镇上烧做两行的大老板,那是小巫见大巫。在一次严重的倒窑事故后,余韬金深有感悟,瓷器烧得好与次,把桩师傅至关重要,何不如让自己儿子也在窑业上有所成就,成为让窑工们仰慕、尊重的一位把桩师傅,那对于自己家业的发展兴旺,可是如虎添翼。当然,余韬金还有更深的考虑,他多年的经历,耳闻目见一个残酷的现
实,生意难做,各行业间的挤兑、倾轧以及不正当的角逐,殊不知有多少经营者、生产者从兴旺到衰败破产,有的是弹指一挥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既要做生意当老板,还要有一技在身,这种思想一直左右支配余韬金的实际行动。为此,还在余忠荣8 岁那年,就被父亲从老家都昌芗溪余家带到了景德镇。余忠荣上镇学徒,是从画青花开始,同时又学会了坯坊的踩泥、拉坯、刹合坯等制瓷工种。最让他喜爱痴迷的是烧窑,钟情的是火的艺术。余忠荣虚心好学,谦虚地向前辈把桩师傅以及普通的窑工求教。余忠荣的不懈努力,真诚朴实的态度,得到了前辈把桩师傅的真传,赢得了同事们的赞许和好评。
余忠荣成为把桩师傅后,并没有回到父亲经营的瓷号打理生意,而是在他人的窑厂任把桩师傅。由于他的人品,加上他的技术水平,很快地在窑业界享有盛名。不到30 岁的余忠荣就在罗家窑、豆芽井窑、磨盘窑、桥得脑窑、大井头等五座窑任把桩师傅。1937 年,余忠荣的父亲返乡,瓷号交给儿子余忠荣全面管理。余忠荣接管瓷号后,仍然还在五座柴窑担任把桩师傅,他旺盛的精力和非凡的能力,早就名噪全镇。
余忠荣的瓷号由于经营有方,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父亲只做不烧的小瓷号,迅速发展到烧做两行的大窑户。余忠荣跻身名亨陶瓷界,而且又身兼五座柴窑的把桩师傅,大老板与把桩师傅聚一身的事例,这在景德镇瓷业史上,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可说凤毛麟角。
余忠荣事业有成,并非偶然更非时运,他是用踏实的脚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着困难,顶着压力,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余忠荣的确有过人的聪明头脑,加上他勤劳肯干吃苦的性格,在待人接物方面,一直保持善良、忠诚、仁和的胸怀和气度。如果说余忠荣的成功有什么招术和秘笈,这招术和秘笈就是他的为人之道,处事之道。余忠荣担任五座柴窑的把桩,对待每一座窑,他都是极其认真负责。他不仅是在烧窑时到窑厂指挥全局,在满窑时,他还要来到窑弄,细细观察匣钵兜脚摆正与否。还有窑路(火路) 的排列,既要做到火路通畅,又要使窑火在窑弄内迂回曲折。余忠荣视窑工如兄弟,但在工作上要求非常严格,不容窑工的各工序有一丁点差错,牵一发而动全局,稍有差错必定影响到瓷器质量甚至倒窑。余忠荣平时就是这样告诫警示窑工们。余忠荣兢兢业业,恪守职守,从事窑业50 多年,从未出现倒窑事故。
1956 年,为保护森林资源,有关部门提出改变烧瓷燃料结构,以煤代柴和瓷窑更新。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调余忠荣做柴窑改煤窑的工作。对待新生事物,时年已60 岁的余忠荣不辞劳累,不守旧、不消极,热情主动地出谋献策,为煤窑的试烧成功,贡献了他全部力量。余忠荣于1968 年病逝,在他有生之年,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了一大批柴窑和煤窑把桩技术人员。仅余氏家族中,就有11 名把桩师傅,其中有余忠荣的侄儿余恕坤,孙子余希鹏。
余希鹏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是东风瓷厂把桩师、窑炉长。在1985 年至1986 年参加.焦炉煤气烧制景瓷新技术实验.获得成功,该项目获得当时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表彰余希鹏为烧成节工作的突出贡献,省陶瓷公司授于他一等功。1994 年,在景德镇首届陶瓷节在大会上,余希鹏接过了市政府颁发的.陶瓷世家.光荣牌匾。市报有这样一段评语:在景德镇烧窑技术改革方面, (余家) 祖孙四代人经历从松木到煤,再到煤气,在近百年烧窑燃料改进过程中,有他们四代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坎坷历程。
余忠荣先生的家族不愧是陶瓷世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把桩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