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中认为:一个人童年的生活环境和深刻记忆会影响他日后的人生轨迹。
比如在周思中出生之地赣江和鄱阳湖的交汇处,天光与水色交汇,烟波浩渺与大片稻田、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论是春天野地一望无际的红花草的芳香,还是夏日炎炎下的荷花吐放,秋天的奇云满天、风吹起伏的野菊花,冬天的漫天无垠的白雪,都给他的童年留下一道美丽的记忆,塑造了一个学人对宇宙本体的无穷追问、一个诗人对真善美的敏感细腻、一个画家对于形式与美感的天然联系。
(一)
从小富于幻想的周思中对泥塑、绘画有着天然的爱好,这种爱好伴随着他的一生。
1 979年,周思中以地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景德镇工作。这段经历让他与陶瓷艺术第-次结缘。客观上说,在景德镇的前八年为他在学术上、艺术上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胜过再读一个大学。
1991年,他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的研究生,投入中国工艺美术史大家田自秉先生的门下。就读期间,他写了一系列论文:《瓷都的危机》,该文在台湾《雄狮美术》刊出:《诸美的集成》,被中国青年学术年会交叉学科部作为工艺美术方面的唯一论文入选首届中国青年学术年会:《论中国的工艺形象》,就中国工艺美术“近玉型”和“和融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这一观点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学位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
硕士毕业之后,他进入了一个在京的国家外贸机关从事影视及文字编辑工作,后来又策划了国内第一个展览资讯类电视栏目《展览大视野》。2002 年,他在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任古陶瓷教授和副院长职务。
2003年9月,他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攻读陶瓷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
经过三年努力,他以《清官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博士论文毕业,我国当代陶瓷研究大家耿宝昌先生认为该著“目前研究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最为完美和具前瞻性的大作,可谓多种学科研究的集大成者。”此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2008/04),奠定了他在国内外清代瓷胎画珐琅上的研究地位。
(二)
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北京、上海、景德镇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何去何从?周思中又走到了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经过仔细的权衡,对陶瓷艺术的爱好和向往清净朴实的生活占了上风,他选择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悠久的陶瓷历史,优良的制瓷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都令他着迷,在一篇文章中他称景德镇为“陶艺家的天堂”。
周思中认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史中,一直充当着中国陶瓷行业“黄埔军校”的角色。而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也在历史的发展积累上大踏步地前进,尤其是学院派陶瓷艺术的介入,使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强大的活力,逐渐成为今日中国陶瓷艺术创造的主要力量。
周思中决定从景德镇传统颜色釉、釉里红、青花人手,结合中西绘画元素,以心画表现艺术生命的活动轨迹,以半抽象与半具体的艺术手法表现其生命内在蓬勃旺盛的创造力。
他的大写意花卉系列多有大朵牡丹、木棉与罂粟,旨在体现一种生命绽放的热烈和浓重的热量,渲泄其内在对生命的热爱。
(三)
心慕手追,所绘乃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注重物象精神内涵的表达。
《宇宙红日系列》是他近年探索的一个新系列,表现了他对宇宙生命意识和空间精神的探讨,他用青花兼色料,信手涂抹宇宙,亦气象万千,意象飞动,红日之出,分外妖娆。此系列一出,马上获得国内外艺术行家的喜爱,被认为有凡高之灿烂,高更之热烈,吴冠中之抽象,赵无极之空旷……
此种宇宙红日主题在此之前更无人以之入瓷画,更兼有釉色料性在高温下的融解,天然之窑变让画面色釉互为渗透,凝固不动。许多观者看后认为其拙味、笨味、热烈味、灿烂味互相配合,整体的视觉冲出力极强,显出不一般艺术家的内心及表现手法,作者学人、诗人与画家的“三位一体”,作品格调甚高,显现出动感和张力、热力与能量。
责任编辑/黄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