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灵性 技艺留芳名 一一浅谈王云泉的山水瓷画艺术
刘新元
我很早就知道已故陶瓷美术家王云泉的名字,缘由是他的瓷画作品和技艺在陶瓷美术界、收藏界均有较大的影响。不久前,应邀到我市藏瓷家胡志德先生的住处集中见到了王老的一批山水瓷画遗作, 百闻不如一见,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很遗憾未与王云泉见过面,但其尽善尽美的多幅山水瓷面作品,展现出来的精细至微的艺术构图、清新淡雅的墨彩和深厚的艺术功夫,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有着非常扎实的传统中国山水画底蕴。他在多年研读、临摹历代名画中, 以其较高的悟性、敏锐地把握住传统绘画中的精华之所在,其笔墨、设色、经营位置得古人之妙,作品古朴中透着时代气息,气势磅礴中又有一股清润之气,格调高雅、别具情趣。观他的山水瓷画,往往可使人的灵魂在秀美、神奇的意境中得到净化,从而使拘于眼前的“物趣”者,领悟到“逸趣”“天趣”的可贵。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绘画艺术归纳成六条标准,其中“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核心。我们认为“气韵生动”即为画面的气势和韵味, “气”是画中贯注的一种创作激情, “韵”是体现画面的节奏、旋律等。王云泉的山水瓷画基本上具备这些特征。在画而中,他将传统山水画技法注入现代审美意识,使墨、色、水三者巧妙地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各不相扰,又各显灵性,形成特殊的韵味和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王云泉从艺六十多年, 到过很多地方,他遍游庐山、井冈山、黄山、九华山以及浮梁、乐平的山山水水,上云贵,下三峡,沉浸在祖国多娇的山水之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在雄伟壮丽的山河面前, 拜自然为师, 热爱它、尊重它、感悟它,从它无穷的、丰饶的源泉里汲取养分,提炼出艺术的精华。看他的山水瓷画作品, 总有一股大自然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 山川之美与笔墨之美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中真实的山水与瓷画中的山水合二为一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把你吸引进去,跨过王云泉为你架起的桥梁,去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品味中国山水瓷画的美妙境界。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有情、有理, 富有时代感。但他的瓷画又不单单是情理和时代的图解和注释,而是通过笔墨创造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观他的瓷画是感受他所画的祖国山河景色之美,而这些景色是具体的艺术语言构成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艺术形式美。从而使传统的山水瓷画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也使他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瓷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师级人物。
王云泉的山水瓷画虽尺幅不同,境界有大有小,风物有博有约,但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构图饱满,境界新奇, 岗峦错综雄强,草木丰茂多发,干岩竟秀,万壑争流的奕奕生气。他的画作有不少是重在描绘人物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人物的举止。而山溪树石则成了人物的陪衬和背景, 山水瓷画的意境是通过点景、人物来凸现的。在王云泉传世的《公园揽胜》 《孤山放鹤》 《渔樵耕读》 《江南春色》《放牛乐》 《春景图》等遗作中,我们可知王云泉构图的“犄角”是人物及其居所。他在我所见到的许多山水瓷画构图中,均妥善地安排了人物所在的位置,也就等于安排好了人物。从而使山水瓷画的意境自然浮出水面。这是王云泉山水瓷画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
《渔樵耕读》是王云泉的一幅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力作。此作以朗润、细入毫发的笔调营造出一个可游、可居、可观、可赏的艺术境界,从而引发读者极为丰富的审美联想。此图绘江南早春, 峻拔秀丽的峰峦下,江畔坡岸已被青绿之色的、嫩草覆盖,平静的水面上停靠和游弋着捕鱼的小舟,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闲地唱着歌,而江水两岸的楼阁屋舍,则同样被掩映于茂盛树木的新绿之中。画中的山石肌理多用侧峰点虱或点苔的技法, 山石突出乍眼,大小堆积,长短簇拥,其形好似香蕉,其势犹如涌涛,颇具质感和动感。最为令人叹服的是,通幅画作虽多用醇清翠亮而不透明的青绿设色,但却能在敷色时既不掩盖原来的勾擦皴色,又能使瓷画中的山石树木结构清晰, 分出阴阳,艳而不俗, 故显得既明丽、沉着,又活泼、生动、细腻,显现出笔法讲究、造型峻美、用色得当、意境幽秀的审美特征。
王云泉是瓷都景德镇近现代山水瓷画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应该说,他对中国工笔兼写意山水瓷画的贡献非常突出。尽管王云泉的价值直到今天仍没有被真正地全部解读,但他的山水瓷画艺术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特殊时代的瓷都孕育了王云泉, 同时也成就了他的艺术,确立了他在当今中国瓷坛的历史地位。
艺术欣赏、艺术评论本是见仁见智的事,我罗嗦了这么多,也许谈到了一点东西,也许什么也没谈清楚。门外人谈瓷画,只是一种声音。白居易说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断言“艺术就是感情”。王云泉先生一生钟情于祖国山水,纵情于陶瓷山水艺术,大自然中留有他的足迹,陶瓷山水作品中凝聚他的灵魂。如今,他虽然作鹤远去了,但品读他的遗作仍不断给这个世界带来感动。苦与乐、顺与逆、悲与喜、简与繁、清贫与富裕、失意与得宠,平生一本心, 目光所及都是笔下淡泊的山水风景,笔画所触的一切都是一种顶天立地的豪情。他的艺术生涯和艺术作品,对于我们研究中国现当代陶瓷美术史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杂志社社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