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火,1945年出生于江西鄱阳,1958年来到景德镇市雕塑瓷厂跟随师傅学习陶瓷彩绘技艺,1960年被调至该厂成型车间学习利坯,同时还学习了工业瓷手模、印花、雕塑瓷的石膏注模技术。
1990年,陈培火下海创办拥有30多名员工的“中艺研究所”,后为潜心研究陶瓷雕塑艺术,于2000年将“中艺研究所”关闭.继而开设了“芝山陶人”工作室,全身心地投入到瓷雕艺术设计及创新研究中。
文/图《瓷器》记者 王勇
“怪才”的60平方米
陈培火的“芝山陶人”工作室位于雕塑瓷大门不到400米处。走进他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半人多高的一件雕塑,由赭红色的摇篮和南瓜组成,据介绍,该雕塑名力“红色摇篮”,这是件复制品,原作已于2007年8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收藏。
“芝山陶人”工作室面积约60平方米,陈列的作品堆雕、浮雕、刻花及圆雕瓷一应俱全。除了镂雕品种之外,他的工作室几乎就是景德镇陶瓷雕塑的百科全书式博物馆。
“镂雕对于艺人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景德镇有名的瓷雕龙船就属于该品种。”陈培火以前就曾被雕塑瓷厂内的老员工称为“怪才”,因为他的瓷雕技术完全是“看”来的,并没有专门去拜师求艺;他虽然只念过小学,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和书法都有浓厚兴趣,并将其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去。
盘点陈培火创作的诸多捏雕作品,包括盘,瓶、器具等多个品种,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当数盘类作品:一块底色素雅的瓷盘上,利用精湛的捏雕工艺,加上菊花、牡丹或栩栩如生的蝴蝶等动植物,整件作品似乎是一件鲜活的生命体。被抄袭的荣誉
1983年,陈培火参与设计的“水浒108将”群雕获第二届景德镇市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1988年,其瓷质“九龙戏珠万年日历”获得北京科普发明奖;1994年,他与儿子陈烙铭联合创作的高达2.1米、重约500公斤的站莲观音打破当时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被《人民日报》、天津《今晚报》等多家全国及地方性媒体争徊报道。
1997年,陈培火开始尝试在捏雕花盘作品上,加入书法及诗词等元素,首创立体堆塑工艺;2000年,他将立体堆塑工艺灵活运用,把古代文人的书法名帖、手书真迹等“克隆”到瓷板作品上;2003年他创作出“梅兰竹菊”瓷板捏浮雕工艺,于2005年获得江西省版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由于陈培火设计出的作品投放市场后,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以至于他的每一件新作品问世,或研究出一种新的瓷雕工艺,在短短的时间内,市场上就会涌现出大量的仿冒品。·自有后来人
陈培火每天都会在“芝山陶人”研究瓷雕作品的工艺创新和装饰设计,相对于当年那段下海的时光,他如今对于名利看得较为淡泊,对于瓷雕更多的是抱以一种“玩”的态度。就如同书法家练书法一样,不是为了将作品卖钱,而是在这种特殊的运动中修身养性。
除了潜心研究瓷雕工艺之外,陈培火还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并无偿为景德镇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的各种乒乓球比赛设汁奖杯。而太极拳也是陈培火所喜欢的运动项目,这么爱“玩”的他,难道不想将自己那身绝技传下去吗?
“1978年我就收了第一个徒弟,如今我的弟子中不仅有成功的陶瓷商人,还包括省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更让陈培火感到骄傲的是,他的儿子陈烙铭不仅得到了自己的真传,而且如今还拜在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门下学习圆雕技艺,已隐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尽管陈培火的瓷雕技术后继有人,但他仍然愿意“再带一个徒弟”,这样就可以再多一个人去传播陶瓷雕塑文化。不过学瓷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求学习者有“坐性”,耐得住寂寞。以捏雕为例,仅打好基本功就要半年时间,至少学上两年时间才能有昕小成;如果是学习圆雕技艺,那花费的时间就更多。
有件事让陈培火记忆犹新,1961年市政府曾举办过一次美术展,陈培火和同事跑进去临摹里面的一幅狮子图,碍于面子不好公开“作案”,只好记下画面的一部分就跑出展厅用铅笔画下一部分,然后再接着进去观摩。
“这种学习的劲头,现在恐旧很少有人能做到了。”陈培火戚,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