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窑瓷厂的活招牌,每一个参观古窑的人都能见识王炎生拉坯的绝活——拉葫芦瓶。“我一般只拉两节,只有来了上级领导参观,我才拉四节、九节。以我这个年纪,拉得太多,一是精力屹不消,二是容易上瘾,所以我一般都会有所控制。”10月27日,王炎生在表演完自己的拉坯绝活后说。 事实上,王炎生拉葫芦瓶的最高纪录可以多达十几节,在景德镇拥有这种绝活的拉坯艺人只有王炎生一人。几年前,王炎生在一家私人作坊拉坯的时候,这一绝活被一个同行偷学了去,“会拉坯的人.看多了我怎么拉坯,都学得会。不过,他最多只能拉个八九节。” 因为拉坯绝活,王炎生被评定为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拉坯大王”这一称呼非他莫属。 文/图《瓷器》记者 青娈 第五代传人 75岁的王炎生是都昌人,祖上世代拉坯,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传人了。“我是子承父业,我父亲是跟我外公学的。” 因为家里穷,王炎生从11岁起,开始跟父亲学拉坯。那年是1945年.日本刚刚投降。 已经是拉坯高手的王炎生认为,自己的功底,远没有父亲扎实。在他的记忆里,父亲的一辈子都与拉坯有着不解之缘。 父亲对拉坯的热爱,影响着王炎生的一生。王炎生说,父亲退休后,仍然在做拉坯工作,有时候帮别人拉,有时候自己拉着好玩,直到去世。王炎生说:“我的父亲活了81岁高龄,我现在才70来岁,还能做好久呢!” 王炎生是建国瓷厂的职工,退休后闲不佳,于是来到古窑瓷厂拉坯赚点外花。后来,因身体不适,王炎生于1999年回家休整过几个月,原本打算就此收山,但是有一身好本事的他不是那么容易让人忘记的,古窑瓷厂负责人力邀他再次出山。 在家清闲了几个月,王炎生也觉得,拉坯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拉感觉少了点什么。王炎生认为,父亲当年应该也是这种感觉。 再次出山后,他成了一名专职的拉坯表演艺人,因为有着一手绝活,王炎生开始成为景德镇知名的拉坯老艺人。 王炎生说:“拉坯的艺人中,和我这般年纪的人还有不少,但是像我拉坯拉得这么长时间的只剩下我一个了。” 与大师平级 在拉坯上取得的成就,让王炎生颇感自豪。他指着文化部门新颁的“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匾额说:“这就是国家对我们这些拉坯老艺人的肯定,拉坯是制瓷工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拉坯拉得好的人,其实应该跟那些在瓷板上画画的大师是平级的。” 到目前为止,王炎生仍只是一个八级技工。但他听说的与大师平级体现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上,几年前,福建德化公司出重金邀他出山被拒,“开出的月薪是8000元,也是跟现在一样作拉坯表演,但是我不愿去。” 王炎生就愿意呆在古窑,虽然千了十几年工资还是500块钱,虽然每天早上还是骑着自行车上班,虽然中午要跑到高专附近吃快餐.虽然没有休息日,但“这里的环境好,我一个月的收入有上千块钱(加上退休工资),根本用不完”。 从今年起,古窑开始实行承包经营,王炎生变得比以前忙碌多了,星期一的上午还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已经表演了4次拉坯绝活。“以前很清闲,现在虽然比以前累多了,但我不在意,这说明古窑的经济效益变好了,我们就可以安心在这里做下去,就不会担心企业倒闭了。” 在王炎生的眼里,古窑瓷厂是唯一能够让他们这些老艺人发挥余热的地方,他也是因为在这里拉坯而成名的,所以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希望游客来得越多越好。 当然要带徒弟 以前,王炎生曾经担心过自己的拉坯手艺失传,他的几个孩子虽然小时候学过拉坯,但因为拉坯赚不了多少钱,都纷纷选择了其他的职业。现在,王炎生很期待古窑会安排人跟他学徒。 “当然要带徒弟,不然对不起这块优秀传承人的招牌。”王炎生曾经带过一个陶院的学生叫危用心,现在危用心已经到北京的故宫工作了,从事的也不是拉坯这一行,对此王炎生虽然觉得自豪,但徒弟最终不是从事拉坯这一行多多少少让他有些失落。 谈到带徒弟,王炎生说到了一个现象,就是景德镇普遍存在师傅把徒弟教会了,徒弟最后反过来会拆师傅的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师傅都很保守,不原意带徒弟的原因。” 王炎生不希望祖传的拉坯手艺到他这一代就失传了,所以他还是希望通过带徒弟将这一手艺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