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峰(源博堂主人),1974年出生于中国瓷都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画院院士兼高级画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擅长陶瓷釉上、釉下、人物花鸟、山水等绘画。其作品成熟老练,画风高雅,意境深远,笔触凝练,深受同行及前辈的赞赏。多件陶瓷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其作品多次在陶瓷美术大奖赛评比中获奖,作品《松鹤图》瓷板获工艺美术创作奖,作品《四美图》200件观音瓶获中华艺术品收藏博览会银奖,作品《荷花翠鸟》150件天球瓶获江西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优秀奖,作品《梅香》参加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海上丝绸之路——景德镇千年瓷文化展”获金奖。
(一)
那天阳光甚好,我踩着高跟鞋徒步来到源博堂。此前有听闻源博堂主人是做过仿古的,且他的仿古作品知古通今,能以假乱真。于是心生敬畏。想着这样的人通常有着一双火眼金睛,甚至是吹毛求疵的,客套的寒暄、浮文巧语也必不是这类艺术家的菜。初次见面,何种沟通方式最为妥当?一边寻思着一边向路人比划着问源博堂的位置,转身抬眼时便望见马路对面一个身穿黑色夹克的男人站在阳光下正冲我招手,笑容温暖。
这便是邵峰了。两弯眉浑如刷漆,然而“一双眼光射寒星”是没有的,我笑了笑,尔后心宽。坐下聊了几分钟便知起初的担忧是多虑了。
(二)
3 8岁的邵峰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源博堂的“源”“博”二字取于两个孩子名字的各一字。
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邵峰脸上仍然有着纯真的笑容,述其童年趣事如数家珍,表情丰富,不亦乐乎。孩童时期,他家的邻居是现今人民瓷厂美研室的刘书阁先生,那时的邵峰常常跑去刘先生的家中观其创作,于是对瓷器最初的感官认知和色彩的吸引力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淘气的邵峰。顽皮而好求的儿童总更能得长辈欢心,刘先生非常喜欢这个男孩,有一次笑着问他:“要不要做我的徒弟呀?”当时不知天地为何物的他抬起下巴就拒绝了。说到这里,邵峰笑着摇了摇头。
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天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某个领域有闪光点的人才。1990年,邵峰进入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系统全面的学习。通过三年的苦心钻研,素描、色彩、图案、书法、国画、篆刻、彩绘等等陶瓷行业所有的基本工艺手法在邵峰手里已然炉火纯青。当然,在校期间他并没有忘记将小时候“围观”的兴趣爱好发扬光大,不止于学校的知识,他常呼朋唤友结伴去艺术瓷厂美研室的门口,偷偷远观老艺人进行创作,当时的老一辈保守思维固若金汤,于是被成群地赶出来是常有的事情。邵峰点燃一根烟,淡淡的笑着说道。
十多年来,邵峰对陶瓷的热爱从未间断过。他非常喜爱阅读,也非常喜欢古旧的东西。毕业后的邵峰接着做了几年的陶瓷仿古,精湛的技艺自是不必细说。也许是割舍不下对瓷画的深情浓意,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归到自由瓷画的行业中去。“仿古对思维的限制太多,我还是喜欢自由的东西。”他说。然而这次回归对邵峰的创作意义是重大的。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多年来的仿古经验让他获得了珍贵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得他在作品上更多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色彩,个人特色更凸显了出来。亦古亦新,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入了写意手法,所呈现的作品带给观者的感受,曲折多意,定要去心领神会的。
(三)
釉上粉彩一直是邵峰的最爱。创作中的他精益求精。自提起画笔以来,邵峰从未停止过学习,闲暇之余除了潜心钻研前人之杰作,也时常移樽就教于老艺人。亦师亦友的汪荣发老师不间断地传授邵峰艺术瓷厂正规工艺技法,这对其作品的圆融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粉彩作品推出的完整过程,邵峰无不亲力而为。从打图、做图、拍图、勾线、填色到烧炉,一气呵成。作品中的人物、花鸟活灵活现,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不得不惊叹他在色料把握上的精准力度。
粉彩瓷作为东方四大名瓷之一,其独具的温婉魅力引人青睐。不过,一个得人心意的粉彩瓷作品,对色料的把握却是相当困难。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大有废然而止之意,逐渐远离粉彩瓷转而趋向于更易把握的新彩上了。这一问题日趋所显的严重性,引起王锡良大师的忧心,他曾说:“景德镇若愈来愈多的陶瓷人只专攻于新彩,粉彩的前途势必堪忧了。”
邵峰在这一方面很专注,也很傲骨。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他那不羁于大众化的思维方式,硬是为粉彩技艺逐渐淡弱的火把上添了一捆厚重的燃料,使得粉彩瓷的光辉在瓷坛天空上更加熠熠生辉。他的独创作品《梅香》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海上丝绸之路——景德镇千年瓷文展”上获得了金奖。对于邵峰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常常笑称自己是半个画师,半个画匠。穿梭在两个角色之间,自得其乐。
孔子有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试问,在瓷都景德镇这个有着广袤而深厚的陶瓷文化古镇里,又有几人,能扪心自称为“师”?
这是一个不羁、充满神秘感的“匠师”。
他就是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