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可不修身。修身之道,唯在一个“静”字,静能生慧,慧能生悟,悟方可情逸,摒除各种杂念,凝神内守,保持心灵的纯净。多年来,江葆华、汪雪媛伉俪在陶瓷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携手并进,且始终把发扬光大汪派山水瓷画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平静地看着周边躁动的人群不择手段地炒作着自己,冷静地看着艺术界的潮起潮落,甘守寂寞,潜心创作,像两株幽谷的兰花,丝丝地散发着自己的清香。江葆华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表明夫妻俩坚守汪派山水瓷画艺术的心迹。江葆华如是说: “时至今日,当逢盛世,各行各业,欣欣向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蔚为大观。乃瓷艺界鱼龙混杂,追名逐利,治学精进之风日衰,颇受艺界微词,吾辈生于斯,长于斯,心有所痛。静心致学,潜心图变,殚精竭虑,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微继瓷业之光,薪火接替,不负先祖遗艺。”寥寥数语,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甘为艺术耐得 寂寞的精神,江葆华、汪雪媛伉俪真正做到了“静心致学,潜心图变”, 他们默默探索、苦苦追求,深得汪派山水瓷画的精髓:一是在画面的内涵上,着力营建出一片富有江南特色的、大众化的“心灵家园”和“梦中大地”。纵观江葆华、汪雪媛伉俪的山水瓷画,多角度地被反复咏叹并贯 穿其中的情感内核,就是他们对江南这一片山川独有的浓浓乡情。这浓郁 的乡土情结,是构成他们长年痴迷于山水瓷画的灵感诱发点和归宿地。剪不断、挥不去的浓浓乡情,更是他们山水瓷画创作的情感依托。在他们的山水瓷画中,那些江流、舟楫、山峦、瀑布、村舍、亭榭,那些平凡的景物,都被颇具诗意地表现了出来,富有淋漓、自然、野逸、高致的审美意味。观赏他们瓷画中的山水,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我们儿时生活过的山村野景,亲切而又温暖。这种山水,得以神游其间,可以宠辱皆忘,真个是我们人生的安顿之乡,灵魂的栖息之地。而这种山水瓷画的“江南神韵”,也正是几代汪派山水瓷画大师的一个鲜明的标记。二是在瓷画的敷色上,遵循“凡设青绿,体要严谨,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的青绿山水瓷画的旨意,设色力求幽淡明润,和谐雅致,笔疏意旷,将水光山色置于空漾淡荡、若有若无之间,具清雅空灵之美,清淡不失丰厚,薄彩却显华贵,给人心旷神怡、意味深长的感受。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画家可以行万里路,可以天南地北游历不同的名山大川,但能够真正影响他的艺术的,还是那些能与他的心灵相沟通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纵览江葆华、汪雪媛伉俪的山水瓷画,可以说,是瓷都景德镇的人文环境与汪派山水瓷画的家学渊源孕育了他们,是江南山水造就了他们。
目前,江葆华、汪雪媛伉俪正值山水瓷画创作的盛期,希望他们继续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山水瓷画作品,为汪派艺术的青春永驻、为瓷都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振兴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