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陶瓷大师的梦想与追求
记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科带头人李遂宇教授
●章琦刘志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迸宇,怀着振兴中国陶瓷的梦想,15年前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办陶瓷研究所。他呕心沥血研制独创的汉光瓷是具有创新理念的陶瓷品牌之一。为探索中国陶瓷的新理念,他多次来到瓷都景德镇,高薪聘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工作者,研究汉光瓷的制作。现汉光瓷已被国内外公认为超越中国明清官窑瓷器,并已达到当今世界陶瓷品牌之一的最高水准。
1999年,美国举办的陶瓷艺术教育年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称汉光瓷“选料之精、工艺之良、呈现之美,前所未见”。 2000年金秋,在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赛暨博览会上,“汉光瓷”一举荣膺大赛金奖。此后,金奖与汉光瓷结下了不解之缘,截至目前,汉光瓷已获得国内外各项金奖20多个。
汉光瓷以“白、透、润、纯”的高贵品质,达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既是日用品,也是艺术品。2009年5月23 日下午,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兴国宾馆会见了高雄市市长陈菊一行。会见结束时,韩正向陈菊赠送了名为“满地蓝叶红花”的汉光瓷花瓶。此前,汉光瓷已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日本首相等多国领导人。
世纪英才的成长之路
1954年,李遂宇出生在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畔——湖南省岳阳县一个书香门第。这是一个与陶瓷颇有渊源的风水宝地。
李遂宇从小就沐浴在岳阳的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历史人文哺育了大师最初的艺术细胞,熏陶了大师最初的艺术气质。自懂事起李遂宇就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读过私塾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民间绘画是李遂宇当时接受的绘画形式。在回忆起热爱美术的起因时,李迸宇说:“当时就是凭着一种直觉,就是喜欢画画,画山水、画荷花。”
由于生活在岳阳这个名人大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李遂宇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个名家大师。
1973年高中毕业时,小画家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李迸宇高中毕业当上了许市镇的文化站长,俨然成为一个专业画家。在文化站通过辅导农民画画、参加县里的各种农民画展等活动使得他增强了对画家的认同感。
1975年,由于在美术上的追求和成就,李遂宇被推荐上了湖南省轻工业专科学校(现湖南省理工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开始了正规美术学习。这使他向理想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这期间,他开始师从于国画大师田世光的高徒李天玉学习国画,这两年的学习给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
1977年,李遂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于陶瓷系,他向大师之路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因此得以师从一批中国美术界和中国工艺美术界最著名的艺术大师,这使他顿觉天地宽阔。他聆听了吴冠中(色彩大师)、于致贞(工笔大师)、白雪石(山水画大师)、庞薰琴(装饰色彩大师)等大师的教诲与艺术传授。
1978年,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期间,发生了一件改变李迸宇一生的事。被称为日本画国师的东山魁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由于画技高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学生们看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中央工艺美院的老院长张丁见状就跟同学们说:“东山魁夷的画是很好,他吸收了很多我们中国国画的精髓。但是,你们都不能趴下,你们要站起来看,你们要有信心,将来要超过他!”
老院长的这番话,对李迷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以致一直深埋在他的心底。他因此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学习前人,但不迷信权威;继承传统,但不为传统所累;吸收外来文化,但绝不简单模仿;对自己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大学三年级,陶瓷专业课开始了。这是李遂宇接触陶瓷的开端,他初识陶瓷就有幸成为中国陶瓷界一批泰斗的弟子。造型大师杨永善、装饰大师陈若菊、设计大师张守智、陶瓷史大师叶詰民等中国最权威的陶瓷大家都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当年,正是这批大师奠定了中国陶瓷教育的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这些大师们仍然关注着他们77届弟子的事业。因为在他们眼里最欣赏的是77届这帮弟子。他们走到那里都会骄傲地说“77届是最出色的”。
陶瓷课是李迸宇转向陶瓷大师梦的开始,他开始深深地热爱上了陶瓷。一个新的梦想开始在他的内心深处悄然生长——要成为一个陶瓷大师,去发扬光大祖国的陶瓷事业。
十年铸就陶瓷魂
1981年,李迸宇从中央工美陶瓷系毕业,被组织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事人民币设计工作。这项工作很清闲,他临摹了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高水准造币的图案和浮雕,为其浮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了两年人民币设计之后,李迷宇终因内心陶瓷梦的驱使,要求调离中国人民银行。
1983年底,李迸宇终于如愿再度踏上陶瓷艺术的旅途。他来到上海,负责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和陶瓷研究所,并出任陶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自此开始了他历经27年干锤百炼成就陶瓷事业的历程。
陶瓷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和学科,没有实践难以成就陶瓷大师。作为学科带头人,李遂宇带领大家开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之路。
1983年至1993年,李迸宇把中国历史上官窑的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对陶瓷制作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无数次的实践。
随着研究的深入,李迸宇团队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技能快速提升,研究所每年为学校创收1000多万元。1989年,李迸宇因贡献突出,被作为交换教授,派到日本大阪艺术大学讲授中国陶瓷。
在日本,李迸宇走遍了日本所有的陶瓷产区。他认为,日本古代受中国陶瓷的影响,在全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后,现在已完全形成了自己大和民族的特色,并挤进了现代世界陶瓷强国之列。同时,他在调研中,更看到了日本、英国、德国的当代陶瓷都已远远超过了中国陶瓷,看到了中国当代陶瓷的差距。
在日本讲学期间,发生了三件令李遂宇深感震撼和刺激的事情。
有一次,他拜访日本陶瓷考古泰斗腾岗了一。当时,李迸宇按照日本礼节给这位前辈行礼,可这位泰斗却面无表情,纹丝未动。然后,他以十分傲慢的口气告诉李道宇:“你讲的中国陶瓷史,最早是我们日本人写的。”
中国发明了陶瓷,中国有辉煌的陶瓷历史,然而,令李迸宇十分骄傲的中国陶瓷史最开始竟然是日本人所写,这使他当场感到十分耻辱和震惊。
尽管内心十分震撼,但李迸宇仍冷静地告诉腾岗了一:“中国陶瓷的研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陶瓷史已经重写,你会看到一本由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陶瓷史。”那一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写中国陶瓷史,一定要找回中国陶瓷的灵魂与尊严。
后来,在拜访日本现代陶瓷的鼻祖山田光时,李迸宇遭遇了令他更加尴尬的问题。山田光问李进宇:“你们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很辉煌,为什么你们现代陶瓷却越来越不行了呢?”
在李遂宇看来这是个令他窒息的问题。他忍住内心的悲情,坚定地回答:“这里面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但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非常深厚,陶瓷的传统工艺还在,中国的陶瓷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会让中国的陶瓷重新发扬光大。”
此时,更激起了李遂宇内心深处积郁已久的激奋。他一定要让中国陶瓷重现辉煌,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使他看到了中国陶瓷教育的缺陷所在。一天.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李道宇被学生们要求当场示范中国式拉坯。当时,他看到学生们都能拉的很好,深知自己技不如人,所以找各种理由推辞。可学生们硬是拽着要他拉。实在推辞不掉,他就给同学们表演手工做茶壶,这是他的强项,总算抵挡过去了。
然后,他对同学们说:“中国的拉坯是工人干的活,教授是不拉坯的。”
日本学生们很奇怪,在日本教授拉坯都是一流的。事后,李迸宇认识到,这是我们陶瓷教育的缺陷,教育方式得改,要跟人家学。后来他自己练就了全套陶瓷工艺的好手艺。他说,这应该是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家最基本的要求,却被我们忽视了。
在日本的这一切,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中国陶瓷人的心。他开始深度地思考中国陶瓷的振兴之路,他的内心深处像是将要喷发的火山一样在积聚着巨大的能量。
他在回忆那段心路历程时说:“在情绪上真的到了能够承受的极限了,我是湖南人,性格上有个特点,就是不服输,有一种倔骡子精神:我想的就是一定要超过你,不能被你看不起,要站起来面对你。”
“当然,在理性上,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和承认这个严酷的现实,再也不能抱着祖宗的光环借以荣耀了。必须要卧薪尝胆,要奋发图强,要有所作为,要肩负起当代中国陶瓷人的历史使命。否则,我们无颜面对先人,更不能以正当理由向后人解释。”
日本讲学结束后,李迸宇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回国的旅途。日本人极力地用高薪地位等挽留他,但李避宇不为所动。此刻,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念头:要重振中国陶瓷!
回国后,他重新走访了景德镇、醴陵、宜兴、石湾、潮州等中国的几大陶瓷产区,在重新审视和调查中国陶瓷的现状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他人感到震惊的决定。
1993年8月,他毅然决然辞去上海大学教授的公职,开始了振兴中国陶瓷的不懈追求。
一步跨越三千年
李迸宇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的陶瓷研究机构——上海汉光陶瓷研究所,竖起了“汉光”这面重振中国陶瓷的大旗。“汉”指代中国,也指中国瓷器诞生于汉代。“光”指重振辉煌,发扬光大,照耀世界。他决定用自己下半生来实现这个目标。
他对他的追随者们说:“我要为中国陶瓷做点事,要让中国陶瓷重新被世界认可,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重新辉煌起来。我们的先人做到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做不到,我们一定能做到。这是一个当代陶瓷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陶瓷人的历史使命。”
他要创造出一种在技术、材质、原料、器形和装饰风格上都有别于中国瓷器史上的精品。他和他的创作团队以景德镇生产的“主席用瓷”(75叭)作为研究超越的蓝本,打破了历史成规,有独创性地超越前人。从材质、工艺、造型、装饰、设计等各方面超越7501。
另一方面,为了超越世界顶级品牌,李迸宇跑遍了国外所有久负盛名的皇家瓷厂和陶瓷产区,潜心研究他们的长处所在,并把他们的瓷器买回来进行解剖,寻找超越的突破口。
1995年,李避宇和同伴们创办了上海汉光陶瓷制造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一家乡镇企业废弃的陶瓷厂。他多次来到景德镇,认真研究制瓷秘笈,向老艺人学艺,聘请陶艺者和技师赴上海工作。
经过5年艰苦的研制攻关,直至确认各项指标和工艺都领先全世界的陶瓷,李避宇才对外揭开汉光瓷的面纱。在这5年时间里,李避宇没有卖一件瓷器。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3月,苛求每个环节,历经千万次试验,李遂宇终于“炼”成了被国内外公认为一举超过历代官窑和世界当今顶级品牌的“汉光瓷”。
开创中国陶瓷新时代
一出世就被誉为巧夺天工、登峰造极的汉光瓷,至今已获得国家多项发明专利和400多项设计专利,设计作品获国家级各类金银奖20多次,被国务院紫光阁和国家博物馆、国家珍宝馆、国家美术馆典藏,并作为国礼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赠送给美国、日本、希腊、韩国以及阿拉伯等国家的元首。
2005年,李迸宇因其成功研创汉光瓷及在瓷器领域的卓越贡献,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政府把他作为创意产业的典范,为其命名设立了“上海陶瓷艺术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这是上海唯一的陶瓷艺术原创大师设计工作室。
在北京举办的汉光瓷专家鉴定会上,一直致力于中国陶瓷事业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陶瓷教授、有关方面的专家、全国各地的同行们,这样描述和评价汉光瓷:
“汉光瓷是站在前人的肩上,挑战极限,克臻极致,创造出的居国际领先水准的超群白瓷:汉光瓷将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是材质、造型和装饰三者珠联璧合,相映成辉的瓷苑明珠;汉光瓷融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融会贯通,自成体系,是体现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范的瓷艺经典。”
这些描述和评价对汉光瓷来说确实是实至名归。汉光瓷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和独创精神。
汉光瓷选料之精,把中国白瓷推上一个新高峰。汉光瓷的6元配方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国内外其他瓷器采用的均是3元配方。汉光瓷的现代科技高效除铁法,使汉光瓷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降至o,1%以下,刷新历史记录,使汉光瓷具有“白、透、润、纯”特点,呈现出卓尔不群的美学效果,使汉光瓷“自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透如灯”。纯、白,是精美瓷器最重要的胎质。汉光瓷白度达到88.5%,世界王牌瓷器德国“麦森”的白度只有77%。透、亮,汉光瓷透光度56%,“麦森”的透光度只有50%;英国的皇家道尔顿和威基伍德等,尽管掺人大量骨粉以增加其柔润感和透光度,但是与汉光瓷相比,无论观感还是手感,都稍逊一筹。高温、硬质,瓷器品质与烧成温度紧密相关,一般而言烧成温度高,瓷器的硬度和强度也高。此前历史上最高烧成温度为1300C。汉光瓷烧成温度高达1380℃-1400℃, 釉面硬度为7843MPU,光泽度达98.6%,已臻汉光瓷高白超纯细粉体材料的极限。传统的釉上彩最多可以保持几年、几十年或上百年,而汉光瓷的釉下彩理论上可以保持二十万年。汉光瓷高温釉下彩是无铅化环保新工艺,汉光瓷是无毒无害的绿色环保瓷器,她的精美实用品尽可放心使用。瓷器变形是陶瓷制作的难题,几乎所有的瓷器放在玻璃上都是不平的,汉光瓷独创的烧制工艺,却做到了放在玻璃上的无缝接触。
十年磨一剑,对于自己怀胎十年的作品特色,李遂宇更是如数家珍:“汉光瓷除了上述特色,还有许许多多独创的东西。包括独特的整体上釉、色烧、挑战工艺极限、限量生产、全手工操作、生命与活力的造型、诗意的装饰、匠心之气、独特的艺术定位等等。”汉光瓷的诞生,为中国精美瓷器的创作开了先河,使我国日用陶瓷脱离了“实用”的单一功能,迈向“实用”与“艺术收藏”兼具的新境界。
作为一个陶瓷大师,李迸宇将作品做到了极致。但作为一个企业家,李道宇尚欠火候,还远没有达到“烧成”的温度。近年来,汉光陶瓷每年虽有几千万的销售额,但那不是营销出去的,而几乎全都是人家知道后慕名上门购买的。因为公司至今还没有设立销售部,也无专人负责销售。所以汉光瓷虽好,可知之者不多。
对此,李迸宇心里也清楚:“现在产品做好了,实现了第一步的目标,接下来就要开始做品牌。我们要振兴中国陶瓷,当然要走出去,下一步我们要进入德国、英国、日本,要进入美国纽约第五大道,要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顶级品牌一决高下。我们有这个信心,因为我们产品的硬指标都已经超过了他们。”
李迸宇认为,陶瓷是中国之魂,国家强,陶瓷兴。如今适逢国家盛世,又即将迎来新中国六十华诞,李迸宇与他的团队正在研发制作极具收藏价值、世界将为之倾倒的迎国庆六十华诞套瓷。它将告诉世界:中国强大,陶瓷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