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决定价值,创新引领发展。
●本刊特约撰稿人
刘芝夫/文
付 裕/图
人物名片
周国桢,1931年生,湖南省安仁县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评委、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1988 年,他被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被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 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我国当代著名陶艺家、画家,又是陶艺教育家,被中外同行誉为“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一面旗帜”、“现代陶艺创作先锋”和“陶艺泰斗”。
盛夏时节,酷暑逼人。日前,笔者沿着一条并不宽敞的林间小道,在蟠龙山庄找到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的工作室,就陶瓷雕塑艺术价值与发展等话题,倾听了他的看法。
传统技艺传承失衡陶瓷雕塑后继乏人
“目前,在景德镇从事陶瓷雕塑艺术很难啊!”落座未稳,周国桢就不无感慨地说道。
看到笔者的一脸茫然,周国桢不紧不慢,娓娓道出了他的看法。在他看来,景德镇上千年的窑火,着实铸就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辉煌,也确定了景德镇不可撼动的千年瓷都地位。干百年来,景德镇为中华陶瓷文明和陶瓷文化书写了光辉的篇章,留下了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精美绝伦的陶瓷佳品。陶瓷雕塑与陶瓷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取得过令人称道的成就。
面对笔者提出的如何看待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现状这一问题时,周国桢坦言,景德镇陶瓷包括陶瓷雕塑向艺术靠拢,依靠提高艺术水平而提升价值的思路肯定是对的。但是,不无遗憾的是,现实表现出来的整体状况依然是陶瓷新彩一枝独秀,很多曾经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留下美名和精品的传统艺术和技艺却逐步萎缩,有的渐渐被冷落,譬如,从事陶瓷美术图案装饰设计的几乎没有了人,从事古彩、红绿彩等装饰艺术的人少之又少,就连从事粉彩这种四大传统名瓷的艺术装饰的人也越来越少,陶瓷雕塑自然也不例外,不论是做传统雕塑的,还是做现代陶艺的,有不少都搞彩绘去了。因为,大家对从事陶瓷雕塑这种从作品构思、造型设计、实物创作和作品装饰都得自己“一条龙”式的全程创作艺术行当苦不堪言,创作激情和从业人员自然也是每况愈下。
周国桢直言,出现目前的这种状况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争戴“大师”帽子之风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评委,他既为国家出于重视保护传统技艺、民族艺术初衷,推出评定各种大师的做法而高兴,同时,也对当下有的人不择一切手段,热衷通过争戴各种“大师”头衔而提高自己作品卖价的行为感到忧虑。
周国桢认为,陶瓷装饰艺术和技艺是景德镇的特色和优势,自古以来,特别是自“珠山八友”将中国画艺术和技术成功引入到陶瓷上来,陶瓷装饰人才辈出,各具特色的佳作迭出。景德镇制瓷技艺分工很细,号称七十二道工序,假如没有那巧夺天工的拉坯师傅、利坯师傅的精工细作,以及其他各种工序、行当的配合,从事陶瓷装饰的就成了无米之炊的“巧妇”了。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周国桢不止一次地提出改进目前笼统的、单一的评定大师的做法,反复倡议要分门别类,按行当、工序来评定,那样,就可以为干百年来掌握绝技的利坯、拉坯师傅正名,评出中国工艺美术(拉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利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装饰)大师、中国工艺美术(雕塑——古彩、粉彩、红绿彩、釉下彩等等)大师等等,这样既可以有效改变目前“重画轻塑”现状,又可以很好地促进包括陶瓷雕塑在内的各种传统艺术技艺全面发展,更加繁荣。
艺术水平决定价值雕塑市场还需培育
在周国桢教授工作室,笔者在一份资料上看到许多他对艺术认识的话语:
——艺术是客观存在、主观的创造,而艺术家则是在这主、客观间“踩钢丝”,求平衡。
——艺术,不管你是搞哪一专业,也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使用什么材料,都必须带着专业的观点随时观察生活,熟悉你想要表现的对象。
——陶瓷雕塑的创作、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一个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过程、是适应材料制作烧成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过程。陶瓷雕塑由于这种种因素,要求他格外讲究形式,能不能认真运用形式是作者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造型艺术是依靠形象、动作揭示其性格和感情的,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动物雕塑,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不论是陶瓷装饰艺术作品,还是陶瓷雕塑作品,决定他们价值的核心还是艺术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市场价格。”周国桢说,他始终坚信这一点。
当话题转到一只《鬼谷子下山》瓷罐拍出2亿多人民币的惊天价格时,周国桢也认为,景德镇陶瓷装饰的发展历史远远长于景德镇陶瓷雕塑,而且,陶瓷装饰的水平和影响力也是世人皆知,影响广泛。在景德镇,陶瓷装饰艺术创作由来已久,普及程度和接受程度比较高,陶瓷雕塑艺术发展则较晚,普及程度和接受程度比陶瓷装饰艺术显然小的多,这也直接决定了如今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作品市场价格不高的“命运”。
在周国桢的经历中,既有过陶瓷雕塑艺术作品不能为他人认同、欣赏带来的困惑与痛苦,但更多的还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给予他的鼓励与肯定。国画大师刘海粟赠送他一句格言:“难,不以难伤神;苦,不因苦丧气;艺,不以艺成名。”著名艺术评论家王朝闻先生认为“周国桢在艺术风格上的主要特征是拙中见巧,因而形象是耐看的和越看越美的,构思巧妙却又显得人工气十足,而且仿佛自然而然地记录其所见……”
来自法国的华侨柯权峰在看过周国桢作品展后激动不已,挥笔用英文写下“顶尖艺术”。后来他还说:“你的作品在中国或许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认可,如果是在法国,我可以肯定欣赏的人数会是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有人看完周国桢陶艺馆之后题字:“超前半个世纪”。
周国桢说,陶瓷雕塑创作者心里一定要清楚,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要影响市场,引导市场。叫好的作品不一定有艺术价值,好的作品也不一定人人叫好。当代陶瓷艺术与同类的艺术品,如油画、国画等比较,价格还是偏低,与古代瓷器的拍卖价格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因此,陶瓷雕塑艺术市场还需培育。一是推广一些让普通人买得起的陶艺品,做普及工作。二是陶艺家要多做精品,有思想性、艺术性,有泥与火的特性——天人合一,让人感受到陶艺的魅力。毕竟,艺术价值才是最核心所在,好的艺术是超前的,不一定与市场保持同步,陶瓷雕塑艺术市场还需慢慢培育,逐步发展繁荣起来。“当前,市场的审美水平还是在不断提升,不过也要看什么地方。”周国桢如是说。
传承陶瓷雕塑艺术不断创新引领发展
“你对继承传统陶瓷雕塑与创新陶瓷雕塑有什么想法呢?”
面对笔者的提问,周国桢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中国传统陶瓷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产品之丰富、技艺之高超、材质和表现方法之多样,影响甚为深远。传统陶瓷艺术和技艺中有很多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发扬光大。中国画艺术讲究的‘一笔成形,下笔无悔’、‘意到笔不到’的理念,对现代陶艺就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照套。艺术要有所超前,要适应时代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走在市场的前面,艺术品的价值高低不能以市场的大小来评定。”在周国桢的早期创作中,就有过一批传承架上雕塑艺术的佳作问世。《弹弓手》、《迎春》、《饲养员》、《摇篮》都带有现实主义艺术的烙印。同时,这些带有西方古典艺术痕迹的新作,在当时几乎是罗汉、三星、观音为主的陶瓷雕塑界造成了很大的反响,为千年瓷都注入了一股新鲜空气。
提起60年代中期后,他一改以前做人物为主为清一色动物这种“叛逆”,今年已经79岁的周国桢发出了爽朗的笑声:“这是有原因的!”
周国桢认为,动物是很可爱的,但是,在艺术创作中,要从动物的神态动作上体现出入性化的一面。他记得,当年,他多次到上海动物园写生,最长的一次,整整8个月吃住在动物园。各类动物,包括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它们的体态、动作、性格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闭着眼也能画出来。
周国桢觉得,在动物雕塑的创作上,雕塑作品的创作审美理念、造型设计、材质选择、釉色装饰等各方面都大胆创新。他创作的《一场惊梦》、《本是同根生》、《贪得无厌》等作品多反映人间社会的喜怒哀乐,耐人玩味。在他的代表作品《猫头鹰》中,猫头鹰的眼睛被极大地夸张,脚和尾却被省略处理了,这样反而让人感到更耐看,比真实的猫头鹰更威严机警。
周国桢认为,可以大胆吸收当今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采用朴素无华的泥土,甚至是粗糙的匣钵料,以朴素的本色来表现质朴的情感,体现出深厚、纯真与原始的美。他的陶艺作品《落叶归根》、《黄河》、《枪打出头鸟》、《千斤顶》等,都是以这样的手法创作的。
周国桢由此感慨,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是能够相通的。现代陶艺采用盘条、卷筒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非常受欢迎,它与民间龙窑用盘条制作大缸采用的技艺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人们欣赏陶艺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只要陶瓷雕塑人才辈出,精品迭出,不断创新变革,热爱它的人们就会越来越多,陶瓷雕塑艺术繁荣和兴旺局面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