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余效团,深邃的目光与乌黑的发丝都散播着艺术的气息。
与余效团先生交谈,如同欣赏他的画一样,非常亲切与开怀。
余效团,号悟泥斋主,1957年3月出生于景德镇。他自幼勤学苦练,酷爱书画与金石,醉心于山水和花鸟。年轻的效团,为了生计,从事过广告与教师职业,开过酒店,学过做家具。但无论干哪一行,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
因为效团的聪颖与好学,他与很多艺术大家结缘,得曾维开前辈启蒙,并求师李林洪、张松茂、毕渊明等多位大家。
不是科班出身的效团,才艺的成长过程比他人付出了更多的艰辛。1989年,余效团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他理论联系实际,立志成为陶瓷文化名人。
1990年他开始潜心画画,并由画人物转为画山水,这位艺术的流浪儿终于回归景德镇的主流艺术行列。
由于他的字写得好,他就以书入画;因为儿时的素描功底扎实,他就到大自然去素描,去写生,他用眼观察,用心感悟,用笔创作,从前贤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并创作出具有个性之美陶瓷艺术作品。
在余效团的画室至今还挂着他儿时的素描,那线条、明暗、布局,透出款款神韵,让人们自然愿意多看几眼。
余效团坚持外师造化,他基于传统,化于天地,生于空灵,投身时代,追求诗的意境与现代情趣,在技法上讲求见书骨、声乐韵、得诗魂的艺境,常于"苍三国,厚重、情理、骨脉"中大胆探索,所出作品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憨倔与不倦,被誉为景德镇瓷坛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浑厚文化底蕴的中年陶瓷艺术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一诚大师特意为余效团题写:悟泥斋。
余效团的画注重传统又不断提高和创新,自成风格,尤其是他的瓷板画更是独树一帜。
创作大型的瓷板画非常不容易,由于画稿费时且烧制成本高,景德镇已经很少有人作为主业而为。
余效团对瓷板画情有独钟,他认为:一块瓷板就是一个空间,任你去展现。
他时常站在那比人还高的瓷板前,直抒胸臆,一块1400mm×2800mm的白瓷板,他既不打格子,也不画线条,山、石、树、花、鸟、草,便随着他的画笔"长"出来,栩栩如生,风情万种,直叫我等生活在闹市的人们,大饱自然之眼福。
据说,深圳的商家,每年都是不看画就预付钱,欲先得余效团先生的大幅瓷板画。可是,余效团看重自己荣获的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对艺术创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始终不能提供更多的画给他的"粉丝"。
余效团说:艺术创作是没有止境的,只有热爱生活,钟琴艺术,不为金钱所诱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寿柏千岁宜人居》是余效团的一幅方型瓷板画,尺寸1200×1200mm,他把山里人家那种安逸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画前,就如同身处大山,近处,一株千年柏树充满大半个画面,矗立眼帘,让人深入其境,不觉仔细端详:风蚀苍老的树干,依然挺拔的雄姿,郁郁葱葱的叶子,处处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整幅画面弥漫在浓浓的雪原之中,人们在倒吸一口寒气之余,心怀暖暖的春意,感悟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豪气;远处,厚重的积雪从崇山峻岭铺天盖地一直"铺"到我们脚下。抬头,左右看看,那雪的绒毛非常的新鲜,叫人不敢迈步;侧目而视,几幢房屋告诉我们山里还有人家居住,门框上的春联,虽然看不清写着什么,但感觉到喜庆和春意盎然。那屋前的小狗,摇头摆尾,也许是送别了他的亲人,也许是守望着他的主人,也许吃饭的时候到了,山里人家为客人准备了山珍野味……
我喜欢余效团的《寿柏千岁宜人居》,不光是他细腻的画功,还有那无尽的暇想。
观摩余效团的作品,我发现他的很多画都认真地盖了一枚闲章,篆刻着"寄情翰墨"四字,让人怦然心动。
这或许就是余效团继承传统殊勋,不断高攀艺术颠峰的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