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曾是维护尊严的武器
冯老是大连人,出生时,正值抗战胜利。在前苏联红军控制下的大连,西洋绘画艺术成为少年宫主要课程,冯杰从7岁开始在那里接受了严格训练。15岁时南下江西,1962年进入南昌工艺美术厂,开始学习瓷上肖像画,那时他刚刚17岁,却已经历人生奔波。他喜欢六弦琴,喜欢唱外国民歌,喜欢与几位华侨青年一起用短波收音机听音乐,这在“文革”中成为“地下俱乐部”现行罪证,再加上出身成分,这位对人生充满美好期望的年轻人一夜之间成为“坏分子”,被揪斗、关“牛棚”。回忆起那段岁月,67岁的冯老没有哀伤,“我得感谢毛主席。”他说。“文革”期间,出于宣传需要,革委会头头找到冯老,让他负责绘制大型场所用的毛主席及其他领导人肖像。在那个时候,有人会因为随口一句话就会被打成“反革命分子”,被抓去批斗,甚至去坐牢,“所以画毛主席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冯老说。当时由省里一把手亲自去检查,自己不敢出丝毫差错。有时候画面太大太高,经常要跑到马路对面去观察用笔构图和色彩的效果,然后再爬到高高的架子上继续工作。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里,南昌市八一广场、八一礼堂、江西影剧院等重要场所,悬挂的人物画像都由冯杰完成,受到广大群众喜欢和认可,他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革命群众”自然没让他吃太多苦头,需要时把他“解放”出来,不需要时再让他“戴帽子”进“牛棚”,并不时警告他说“帽子握在群众手,随时可以摘,也随时可以给你戴上”……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在巨大精神压力下进行创作的年轻人,当时经历着怎样一种人生考验,内心需要有多么强大的支撑力量才能走过来?
1962年,17岁的冯杰为自己做了一幅瓷上肖像画。画中的他拢着双手,有些拘谨,像一位姑娘似的和善甜蜜地笑。笔者静静看着50年前的这幅画,忽然感到一种温暖的忧伤。变动的岁月中也有幸运。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杨厚兴,中国画大师黄秋园,上海画院的谢之光老先生,都先后成为冯杰的老师。他跟杨先生学习瓷上肖像画,跟黄先生学习山水、仕女画,跟谢先生学习大写意山水、花鸟画和月份牌画。在他的处境有所改善后不久,一批上海大师们的子女和门生被下放到江西,冯杰利用自己的影响,帮助他们以家属工的身份留在南昌工艺美术厂工作,他们的海派创作对后来冯杰艺术风格影响很大。上海的唐云老先生及其他老先生知道情况后都很感激他,但他自己觉得没什么,“都是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