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钢如 室名“半墨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陶瓷观察家
(了了亭 资讯 陶瓷研究 出品 文:熊钢如) 201 1年2月26日,我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举办“熊钢如迎春国画展”,共展出一百多幅作品。这次画展是我的第四次个展,是为了实现一个将近二十年的约定,也想呼唤大家回归艺术、关注本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景德镇有个景德画院,王隆夫任院长、王锡良为名誉院长,成员还有陆如、王恩怀等人,我也是成员之一。为了促进大家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出新作品,当时大家就约定:在6 0、7 0岁时要搞个展,最起码也要搞联展。大家都记得这个逢十办展的约定,陆如与王恩怀、王隆夫与张志安他们都举办了画展,我也一直记得这个约定。我原想6 9岁时把画展办起来,可惜脖子术后恢复的不好,创作时间有限,手上没几张画,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我就加紧创作,用一年时间画了120幅作品,终于在7 0岁时履行这个约定。
我在开幕式和座谈会上的发言,一直强调这次画展的两个日的,一则为完成约定和心愿,一则想探讨艺术家的责任。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清楚地知道,在文化市场、国家经济的推动下,社会上对艺术投资做了很多探索,艺术家是比从前活得好一些,但是很可能出现“市场一手硬、文化一手软”的现象。我自认是其中典型,我曾 ‘于抓经济、一手抓艺术,随着岁月的累积,我发现抓经济的这只手越来越长,而抓艺术的手似乎趋向疲软,市场上的熊钢如是个“小市民”,题材吉祥化,在工艺、于段、表现程式上落入窠臼、抱朴守成。我深感这种状况发展下去的可怕性。其实我还是有想法的,这次画展就是我的想法和艺术责任的表达,既是我的自省,也期盼在同龄人和中青年艺术家中引起共鸣,大家都来关注文化、关注艺术、关注绘画,回到本真。我喜欢这次展出的国画“气雄劲健还是鸡”的画题,因为它道出了我对自己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思考。
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就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我现在也有70岁了,且不说成功,至少它有甘苦、成败、坎坷。通过画展展现七十年的酸甜苦辣,至少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少走我走过的弯路。我的画展里有这么一句话“百花千卉共芬芳”,就是希望我这块破石头能够引出更多的美玉。
通过我的画展、通过我的引玉,我还希望把“艺术”找回来。
这些年大家对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十分关注。有人坚持自己的艺术发展,如我佩服的艺术家李林洪先生,也有人被市场左右。究竟是市场左右人,还是人左右市场?究竟是我找市场,还是市场找我?我想这像一种叫“贪食蛇”的游戏,艺术和市场二者互为首尾,保持恰当距离,才不会互相吞噬、自取灭亡。至少对我们景德镇人来说,要对得起“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称号。一味的崇尚金钱会让我们的艺术道路停缓,也会带来偏见。
我早已过了愤世嫉俗的年纪,可对几个事情一直耿耿于怀。
记得有一次参加论坛,来自北京的文艺理论家发言,他第一句话是:“景德镇正在消亡。”第二句话是:“景德镇还剩‘景德镇’三个字。”言谈中对景德镇的现状颇多偏见和贬低。那次我最后…个发言,我主要说了两点,第一,景德镇是中国瓷都,是中国的景德镇,如果景德镇有什么情况,那是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的耻辱。况且,景德镇陶瓷艺术当前是解放以来最繁荣的时期。第二, 当今进入了文化市场时代,既然有市场就要有商品,而且呈现金字塔状来发展,文化生态是有格局的、丰富的,不能站在金字塔顶端看地摊文化。文化出现市场就会出现乱象,景德镇是存在仿古,也有人铤而走险造假,在北京琉璃厂也有造假现象,不能把这种乱象只按在景德镇头上,这不公平。
这次画展的座谈会上,我又说了这件事,说到外界对我们景德镇有误解,说到现在的学术界对陶瓷艺术还有着很大的偏见。许多人还保留着以前的艺术观点,觉得陶瓷作为食用器皿,它是一个俗文化。这些观点都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家要用行动破除迷思。生气不如争气,大家共同努力把景德镇陶瓷艺术水平搞上去,提高到国家水平,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的艺术水平,这才是我们景德镇艺术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也能很好的改善部分人的偏见。就我个人而言,就是将国画画好、将国画与陶瓷装饰艺术完美结合,使自己的陶瓷艺术作品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过去我们景德镇去外地展览不少,可是临时凑合或单打独斗居多,水平不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合力,我认为外出办展要上升到战略高度,发挥群体优势,以…个整体的形象出现,有组织、有目的、有准备、有对象的办出高水平展览。我甚至有过构想,最好是老、中、青艺术家用三、五年的时间创作陶瓷、画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办展览,让大家认识到当代的景德镇,也让大家知道景德镇有新东西、好东西。
熟悉的人都知道,我强调要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东西,这不是意味着要否定传统,而是要保留传统的精华,融入当代陶瓷新文化。我以为,陶瓷艺术起源于民俗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牛活巾涉及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宗教、科技等都与陶瓷文化融为一体。正因为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有很多文人高士参与设计,这种设计潜移默化,然后成为高雅文化、宫廷文化。所以文化修养、文化内涵,对陶瓷和绘画创作举足轻重。中国有句古话叫“活到老, 学到老”,对我来说则是:“生命不休, 创作不止”,创作已经不仅是技术上的提高,还是对我内心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