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作者熟悉各窑口的区域特质、特点、风格及差异,掌握了各种陶瓷材料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又多次赴欧美、日韩采风,了解世界陶艺发展现状,从而把不同材质、窑口、地域和文化内涵以及他个人的切身体验和创作灵感融为一体,创造出集观赏性和装饰性、文化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陶艺作品,从而也获得更宽广、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喜欢用泥条盘筑法,用条条、块块的泥条和泥团组成不同的泥性结构,赋予其作品以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这种方式既体现了他在平面、立体构成方面的丰富学养,又体现了他在陶艺制作方面的严谨和理性。他认为国外欧美陶艺有个性、大胆、感情丰富,但过于随意。从这种认识之中也可见他对陶艺的态度。他把釆风、构思、制作、造型、绘制到烧制都视为有机的过程,注重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注重材质的开发和工艺的创新,他注重将立体构成的切割、镂空、穿插、组合等方法,用在他新近的陶艺创作中。
烈汉的成果也可谓惊人。2005年他陶瓷作品“采莲图”获“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银奖。2006年作品“眼中的鱼”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与设计评比”铜奖。2006年作品“鱼跃双耳扁瓶”获“第二届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铜奖。2007年作品“镂空纹瓶”荣获“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1988年作品入选“香港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作品展”。1989年作品入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1993年作品“风范”、“返朴”入选“澳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品展”。2000年作品“采莲图”“小憩”“晕彩”入选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展”。2001年作品“红马”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展”。他发表的作品,也遍及全国各大专业艺术刊物,如1988年第3期《中国陶瓷》杂志上发表陶艺作品“成熟”。1990年第1期《中国陶瓷》杂志上发表陶瓷挂盘“渡口”、“情”。1991年第3期《装饰》杂志发表陶艺作品“釉乐”,挂盘“渡口”。1992年第1期《装饰》杂志发表陶艺作品“莲池情趣”。1992年第1期《艺术生活》杂志发表陶瓷首饰作品20余件。1994年第10期《美术》杂志发表陶艺作品“采连图”、“小憩”、“映日莲花别样红”、“秋韵”。2000年《清华大学国际陶艺交流作品集》发表陶艺作品“采莲图”、“小憩”。2001年12月出版陶艺作品集《土与火》。……累累硕果不但没有使作者自满而止步,反而使他以更大的力量去征服一座座艺朮的高峰,攀登得更高更远。
这几组作品都没有用釉,这在陶艺界是不多的。釉是陶瓷的精髓所在,整部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制胎、造釉、彩绘的历史。作者凭着扎实的造型功力,反其道,有意用泥不用釉,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窄路。而这些作品虽然无釉,却层次、肌理、表现比有釉更为丰富,这显示了作者有更高的表现能力和水平,这在国内是少见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能始终保持着对陶艺的忠诚和执着的追求,他用刻刀、泥料和双手,塑造了一个无釉而闪耀着激情、灵感、智慧及创造的世界,熊熊的火焰熔铸了陈烈汉充满坎坷、又不断升华的“陶艺人生”。
注1:这是不是一种时代的“城市化”而导致的审美“去乡村化”,因而转向一种传统与现代科技和审美的平衡呢?同时,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居室大,越来越光亮,环境愈来愈简洁,对于陶艺的要求就不同于过去。陶艺家与陶艺消费者、市场和审美趣味都在共同塑造现代陶艺的面貌。
陈烈汉陶艺:
《斑驳的圆球》:40×45
《方舟》:22×40
《赎》:66×28
《南海一号》:52×33
《啊!巴比伦》:70×40
《明窗余韵》:52×50
《盼》:40×28
《一剎那》:60×60
《信心的守望》:70×35
《春天的犁》:30×30
《眼中的鱼》:50×53
《套磁》:46×38
《鱼跃双耳扁瓶》:45×48
《逐》: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