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中国陶瓷》艺术版: 在中国当代陶瓷工艺美术史上,德艺双馨的王锡良大师不仅是一棵技艺上的参天大树,还是一座人格上的巍峨高峰——这是陶瓷美术界的公认,也是陶艺评论界的共识。犹如面对一幅气势恢宏、绚丽多彩的长卷,走进一座色彩斑斓、清香远逸的心灵花园,于赏心悦目中终于悟出王锡良先生之所以为大师其卓尔不群的“大”处。
首先,大师之大,大在厚积薄发,学养精深。陶瓷艺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离不开扎实的文化修养。由于学养丰富,王锡良先生的作品往往立意高妙,意蕴丰美,跳跃着思想之火,闪烁着人文之光。当年为了迎娶爱侣黄迎子,他即精心绘制出以唐人窦后设雀屏比试射术招婿的典故为题材的瓷板画并传为佳话;抗战时期,他根据屈原的《天问》、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和陆游的《示儿》等诗词名作为题材而创作的系列瓷画,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艺术家和鉴藏家的好评。王锡良先生还曾画过一块大瓷板画,画面上两块巨石凌空对峙,中间仅见一线天光。因其中一石似高扬的风帆,王锡良先生便巧化唐人王湾诗句“风正一帆悬”为“石正一帆悬”作为作品题跋——一字之改,顿生妙趣,令人拍案叫绝。这些瓷艺佳作,以模仿克隆为能事,缺乏深厚的学养功底者是画不出来的。
其次,大师之大,大在探骊得珠,求索不已。写生是直观物象本质的最好方法,只有对物象进行细心的观察与分析,才能认准、把握和理解其特征,画作才能形神兼备。然而,因为过去景德镇陶瓷艺人师承学艺者居多,大多只知抱残守缺地泥古“描红”,对于速写、素描等写实基本功既不了解也不重视。勤勉好学的王锡良却能与时俱进,师法造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在梅健鹰教授的影响下,着力于实物画素描,节假日则常到市区附近的莲花塘、湖田等地写生。为了写生,他曾在万家团圆的大年初一,饿着肚子一路步行,翻山越岭前往乐平涌山乡间采风;为了写生,他曾迎着漫天飞雪,顶着呼啸北风奔走在婺源的泥泞小道上。即便在耄耋之年,他仍老骥出枥,壮心不已,多次登上“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庐山写生,成为瓷苑佳话。对于那些幻想通过闭门造车一蹴而就者来说,王锡良先生这种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无疑是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