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本文刊载于《中国陶瓷》艺术版: 李小年,1941年出生于醴陵城区姜湾,陶瓷工艺世家。1956年,考入醴陵陶瓷研究所第一期雕塑彩绘班。两年后毕业,入醴陵艺术瓷厂(群力瓷厂前身)。1959年,选送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师从“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学习泥塑三年。1962年,毕业回厂,任车间生产班长,专事陶瓷釉下彩绘美术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1963年,历任试制车间设计组长、技术科设计组长。1970-1975年,任花纸班班长,主持花纸设计和制版工作。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对完善釉下贴花新技术贡献殊大。1979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工程师。1986年,被聘为工厂副总工程师,兼管全厂技术工作。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并于同年6月赴日本学术交流。1990年5月,获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7月因病去世,享年49岁。
生活中有些人去世后很容易被人们淡忘,而有些人却总是被人深深地怀念,李小年就是这样一位让人难以忘怀的名师。先生在当代陶瓷艺术界声名显赫,影响深远。可惜先生英年早逝,四十九岁正是风华正茂、艺术成熟的时期,却匆匆地走了,留下的是艺友们的哀叹和亲人的悲伤。时至今日,虽过去十九年了,但岁月的尘埃无法遮住先生的艺术灵光。先生的艺术作品依然熠熠生辉。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艺术家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反映生活,不断追求自己的个性、风格。故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要得到大家的认同很难,非德艺双馨不足以服众。而先生恰恰得到了艺界的赞誉,不管是长辈恩师,还是同道艺友都赞美有加。“君子有才且有德,落芳无怨也无言”就是先生的品格写照。
记得第一次了解先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国画家刘正凡恩师那里,赏其名家藏品,有幸看到了李先生的作品,颇感动心。一幅墨竹和一幅书法,没有钤印,虽然是即兴之作,却颇见功底。恩师解说这是李小年患病期间所作,画后不久即离世。恩师和李先生是挚友,恩师边翻画边喃喃道:“真可惜,太有才了!”这是一位艺界老前辈的由衷感叹。也许李先生深知自己病人膏肓,权当和艺友们临终作别,留下几笔且作纪念吧!勿需感伤,所有的安慰语言都显得苍白,一切尽在翰墨中。如今恩师也已作古,此时此刻我真不知恩师是否依然在天国里与李先生谈艺论道,挥毫泼墨。
李小年出生于陶艺世家,世居醴陵城区姜湾。其父李雪清,民间艺人,建国前以雕塑职业谋生,帮各地寺庙做做菩萨,有时也在各瓷坊搞设计,以传统题材为主,如:观音菩萨、弥勒佛、八仙过海等等。先生自幼临摹《芥于园画谱》,这是那个时代学美术的蒙学教材,当年齐白石也以此人道。先生稍长,随父学习雕塑技艺。一九五六年,先生年仅十五岁即考入醴陵陶瓷研究所第一期雕塑彩绘班。两年后毕业,进入醴陵艺术瓷厂(群力瓷,一前身)。一年后选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学习。对先生来讲,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进京城,拜名师,那是多少艺术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啊!而先生就是时代的骄子与幸运儿,有幸踏入名师荟萃的艺术殿堂。
从南方来到了文化古都,从陶瓷工厂来到了高等学府,从车间进入了课堂。学友、导师、书籍……一切都是那样新鲜,先生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珍惜所有的时间。学习中提高了技艺,拓展了视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得到了一次大的飞跃。
三年后,先生圆满地完成了学业,回到厂里,从事釉下五彩陶瓷美术设计和工艺技术工作,长期坚守一线,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