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景德镇陶瓷在线 资讯 40岁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你选择既定的人生坦途,还是抛弃一切头衔和荣耀回到起点,吴锦华进行了一次挑战。他抛下所有身外之物,在不惑之年离开故乡景德镇,去了南方的广东。
他仍然做瓷器,只是这一次他没有了千年瓷都的祖荫庇佑和束缚。
归零之后他重新出发。
「5年过去了,他和父亲吴康成为第一对在人民大会堂开艺术研讨会的陶瓷艺术家,多年前的背井离乡得到肯定。
身世
吴锦华把青春、热爱和尊重都给了景德镇,给了陶瓷。从他的身世看,他不做陶瓷都不行。
他是著名陶瓷肖像画家吴康最小的儿子。吴康字季铭,13岁师从邓必诏学习瓷上人物肖像,16岁首次成功创作彩色瓷板画像,而后又创造了人工底片晒花瓷像及粉彩瓷像,被誉为中国彩绘肖像瓷板画开山鼻祖,是一个刻苦专研、勇于创新的人。他创造性地采用西洋油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用明暗适宜的笔调来塑造肖像,使之色彩分明、惟妙惟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称誉中外。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康一直承担为国家敬绘毛主席巨型画像、为国家领导人及世界名人绘制肖像画的任务,并获得政府及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吴锦华5岁时,父亲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这是吴氏一族的荣耀,也意味着责任。吴康一直希望儿子能将陶瓷肖像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所以吴锦华1 1岁便开始随父亲学习陶瓷绘画。此后因为特殊的时代环境,初中毕业分配去农场,开始了知青生活。直到1976年才凭借扎实的陶瓷彩绘基础,进入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术研究所,从事陶瓷艺术彩绘工作。
青春
也许骨子里就继承了父亲敢于创新的血液,吴锦华立志要“做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他没有如父亲所想,传承陶瓷肖像画的衣钵,他坦言: ”跟着父亲走, 我永远只能是吴康的儿子。”
他要走自己的路。22岁的他发现,艺术瓷厂云集了古彩、粉彩、青花、陶瓷雕塑各种技艺的名师,虽然他年龄已经偏大,但是有家世的光环和扎实的彩绘基础,他可以拜任何一位名师为徒。可他不愿受门派的约束,他希望自己能打破景德镇的传统,可以向所有的名师学习,于是他没拜师傅,而是以子侄辈的身份向老师傅们讨教。凭着这股好学的精神,他成为厂里的技术标兵和骨干,还当上了研究所副所长。
他天生就不愿意止步不前,取得美誉和成功的同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风格。1992年,在艺术瓷厂精英们的帮助下,他耗费了一年的时间,在一只直径87厘米的瓷质薄胎大碗上,绘出448个造型各异的京剧脸谱,吹弹可破。这只瓷碗被专家命名为“盖世脸谱无双碗”, 轻工业部科技成果鉴定为: “这个作品是当代陶瓷工艺上一件空前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它集一流书法、绘画、雕塑、制瓷工艺为一体,具有极高的科学性、艺术性及收藏价值,堪称一部惊世之作。”瓷碗果然让世界艺术收藏界震惊,当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拍卖会上创拍卖价100万美元。然而京剧表演大师袁世海等名流极力坚持保留此件国宝,以免流失海外。此件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归零
走在青春的尾巴上,吴锦华可谓功成名就,他却感到了“独孤求败”的寂寞。他说: “当时在江西省获得了一些头衔,但仍渴望进行自我突破,在新的环境下学习新的东西。”
这时正好朋友们邀请他赴山东、广东、北京等地考察,他看到全国各地都在蓬勃发展,感受到活跃和新鲜的创作氛围,内心有个声音在对他呼喊: “好男儿志在四方,我还只有38岁,应该出去闯荡一下。”
回想当初,吴锦华也笑自己“有点盲目”。他抛下辛苦得来的众多头衔和奖励,抛下了头顶的光环,作为一个技术干部调到广东惠州一个集团公司,组建工艺品公司。
他的工作并不轻松。白手起家组建一家新公司,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得从零开始,要设计新产品、网罗专业人才,还要寻找销售渠道,这些都难不倒思想活跃的吴锦华,他对当时的市场进行调研后,设计、创造了一种新型陶瓷。这些陶瓷价位低廉、造型新颖,主要是插花器皿类型的装饰陶瓷,这种新型陶瓷一面世便广受欢迎,直到今天仍有人按照他当初设计的花样生产。
时间一晃,5年过去了。吴锦华的生活渐渐安稳下来,可他内心有深深的遗憾。整整有五年时间他没做艺术陶瓷,各地艺术陶瓷的创新发展使热爱艺术陶瓷的他毅然决定辞去公司领导职务,重新开始从事艺术陶瓷创新工作。在广东,当地开放的文化环境让他眼界开阔,他发现当地工艺美术种类繁多,仅陶瓷方面就有广彩、潮彩、石湾雕塑等20多种,他认为把广东、江西两地的陶瓷文化相互结合将会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这一次,他再度归零,放弃新型陶瓷。
工艺
他决定回归初心,专注于自己的强项一一艺术陶瓷。
如同刚入行时那般,他要博览众长、海纳百川,汲取各种艺术的精华,将自己推向更高处。在广州,他能敏锐地察觉到国际陶瓷界、收藏界的变化,从岭南文化、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将景德镇的技艺、装饰办法和装饰材料带入广东,将粤赣两地的陶瓷艺术有机融合。所有作品他都采用景德镇的原材料,带回广州继续完成。
不仅如此,他还综合运用各种材质、技巧创作作品,在风格多样的陶瓷器皿上装饰适合的题材,利用巧妙的构图达到水乳交融两者合一的效果;有目的地刻画人、动物的眼神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人、动物的丰富内心情感;以特定的置景环境表现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特色;巧妙地运用绘画色彩语言,增强作品感染力;逐字推敲的配景诗句画龙点睛地突出作品主题。
重拾画笔的当天他就提醒自己:”既然决定从事工艺美术,就一定要有‘工艺,二字冠名在前,以精美、细致的工艺服人。”所以他决定,陶瓷作品以工笔为主,在创作时必须遵循三大原则:以人物和动物为主,追求人物和动物内心情感的表现。在配景、构图上追求意境。对于创作题材他也有新的认识,要在文化上拓展,反映岭南和全国各地的文化题材。
新的世纪很快来了,他专注于“工艺”的决心也逐渐得到认可。
他有多件以虎为题材的作品被选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赢得了“瓷画虎王”的美誉;2006年他为东盟11国政府首脑绘制了陶瓷肖像,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位首脑。这些陶瓷肖像作品是对父亲技艺的一种继承。
大师
经过吴锦华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
他是中国工艺美术馆特聘专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陶瓷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惠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000年由广东省人事厅授予“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景德镇人吴锦华被广东人称为“广东的骄傲”。
可他不会端大师的架子。他乐意到全国各地当评委、参加展览,因为能借机认识全国的瓷器和发展状况,也能为创作带来新的灵感。除此之外,他都待在家中主攻粉彩装饰,趁眼睛尚可时画些功夫细的东西,为此他笑称自己就是个宅男。
不过有头衔必然要担负责任。刚评上大师时,国家派人来调研,他对调研的人说自己在考虑两个问题: “我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青年一代工艺师的路怎么走。”
对于自己的路,他早安排好时间表和规划,所有的作品都不能重复、仅此一件。他每年都会制订工作计划,定好今年绘制的作品,每项创作他都会设计工作目标,然后努力突破解决。比如说画十二金钗,他会主要解决如何表现各位人物的性格和年龄段的差异,这样工作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
对青年工艺师一代的路,他一直通过工艺美术协会的活动来关注。他说:“在广东,工艺美术协会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为艺术家做了很多事。”他十分关心广彩、潮彩的发展,总觉得青年工艺师一代应该将这些有文化底蕴的工艺传承下去。
他总是提醒自己,凡心做事、善心做人。
乡情
2009年6月份, 由宋庆龄基金会牵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举办,吴康、吴锦华陶瓷艺术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进行。这又是一个创举,对此吴锦华只是表示: “当时我主要想宣传一下我的父亲吴康,追忆他老人家的艺术成就。”后来考虑到两代人的艺术传承关系,最后他才决定加入的。就像对已故父亲的追忆那样,对于故乡景德镇,他总有一份深情。
他喜欢说自己是在景德镇这个巨人肩上长大的小树,移栽到广东后又吸收了当地的养分成长,所以在他受益的同时,他主动担负起桥梁的作用,很关心和帮助在广东工作的江西工艺美术人才,把景德镇的原材料和工艺带到广东,同时把广东的收藏家介绍到江西,带动了两地工艺美术的交流。尽管他不善交际、不爱应酬,只要事关景德镇、事关广东,他总乐于牵线搭桥。
他走访全国各地,认为艺术陶瓷的主要聚集地是江西景德镇、广东潮州和湖南醴陵,景德镇的陶瓷彩绘仍然首屈一指。因为景德镇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众多的工艺大师和技术人才。现在全国各地的国画家、艺术家都到景德镇玩陶瓷,给景德镇带来新风气,他们的个人艺术风格将会有助于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艺术家档案
吴锦华, 男, 笔名吴之,1954年?月生于江西景德镇。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自幼随父亲著名陶瓷肖像画家吴康习画,11岁开始学习陶瓷彩绘, 勤奋刻苦,为陶瓷彩绘打下扎实的基础。年轻时在广州美院和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学习, 又在景德镇这座陶瓷艺术殿堂里广学博览, 汲取众家之长,作品风格自成一派,是中国现代中青年陶瓷美术家中的佼佼者。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广泛, 多姿多彩,技艺精湛,清新画风中饱含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赞不绝。。其代表作“盖世无双脸谱碗”创拍卖价100万美元,是当代陶瓷工艺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他的作品几十次在国内评比中获大奖,被国内外馆藏机构收藏,更有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愿和锦华艺术共同成长,跟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