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 大师、教授 >> 大师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宁勤征 追着火光奔跑         ★★★ 【字体:
宁勤征 追着火光奔跑

作者:鹿鸣 李广明   文章出处:瓷器   更新时间:2009-4-3 16:10:41 
 



宁勤征是一个外表孤傲、狂野,而内心宁静、执着的艺术家,他对瓷器的迷恋源自于长期在景德镇陶瓷馆工作的经历。在宁勤征看来,陈列架上的瓷器不是一件件标本,而是一个个穿越时光隧道的生命。展厅空无一人时,宁勤征会长时间在这里驻足,用心与这些美轮美奂的精灵对话。
瓷器,不仅是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对于宁勤征而言,也是可以触摸的现在和未来。
不久前,一场“瓷与画的对话”引发了巨大振荡,所弥漫的火药味至今未散,那些外地艺术家对本土大师的轻视刺痛了许多人的神经。而这样的责难在宁勤征看来,完全就是无知和偏见。
“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科枝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宁勤征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述。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宁勤征一直在混沌、黑暗与火光之中苦苦追寻。青年时的宁勤征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找釉料,中年时的宁勤征骑着“电驴子”走遍全城找窑做实验,一堆堆釉彩斑斓的“照子”如同他长途跋涉的足迹,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亚光颜色釉综合装饰、釉上刷花、青花刷花以及带有他强烈个人印记的高温 “中华红”“皇家黄” 颜色釉的发现和发明,不仅让宁勤征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创新追求上抵达了一个无人能及的崭新境界,而且影响了整整一个行业。
他在继承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历史。
瓷器:记者 鹿鸣 李广明


梦想
  1957年8月,宁勤征出生在景德镇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母亲是一名雕塑女工。他哥哥自小就热爱美术,后来成为景德镇广告宣传画的高手。宁勤征受家庭的影响,也十分喜爱绘画。
1976年,宁勤征高中毕业后顶替母亲工作回城,在景德镇曙光陶瓷厂担任原料车间的榨泥工。尽管榨泥工离他理想的陶艺创作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宁勤征仍然很珍惜。工余时间,他十分留心学习厂里老艺人的制作陶瓷的各种工艺,也经常拿上笔和颜料为车间出宣传栏写美术字、画黑板报。
当时,全国刚刚恢复高考,宁勤征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可是,从未经过正规美术训练而报考陶瓷学院的他,第一回合就败下阵来,但宁勤征并没有气馁,他开始了新的冲刺:画素描、画水粉、补语文、补数学、补政治。那几年高考,宁勤征就像一名攻城的勇士,积蓄了力量冲上去,败下来,再积蓄力量冲上去。
1980年的夏天,宁勤征终于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了美术设计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在4年的学习时间里,宁勤征如饥似渴地吞噬着来自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在课堂里、在画室里、在图书馆里,他排除了改革开放初期给学校带来的各种干扰,安安静静地学习。
学生时代,宁勤征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景德镇陶瓷馆。他后来在《我的追求》中这样写道:“面对着这座集千百年景德镇陶瓷艺术瑰宝于一室的宫殿,我梦想着自己在不远的将来也能在这陶瓷艺术的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天遂人愿,宁勤征大学毕业后就到了景德镇陶瓷馆工作,在这个收藏着景德镇历代艺术精华的地方,宁勤征开始了和这些古老文物的对话,“这些艺术品不是静止的,它们有血有肉”。
在宁勤征眼里,每一件藏品都在向他诉说着它们的故事、倾吐着它们的情感,告诉他历代的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是如何用料,如何构思,如何把握窑火。在陶瓷馆工作了20多年后,宁勤征与这些藏品已然成了好友,每一件作品的身份,宁勤征都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与藏品对话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自己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全面了解,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其中找到自我。“传统是启发,而不是约束”,宁勤征努力地寻找着空白点,然后自己把这个空白填上。
在陶瓷馆制作仿古瓷时,宁勤征发现在制作青花瓷时,由于工艺的缺陷成功率很低,通过煤窑烧制,很容易出现料刺和朦花。
宁勤征决心改变工艺缺陷,提高成功率,于是1987年宁勤征开始研究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
同事们发现宁勤征有些“不务正业”,每天在外东奔西跑,不知道他在忙活些什么。其时,宁勤征正在忙于改进工艺的实验。在业余时间,宁勤征骑着自行车满景德镇跑,讨釉、试照子。
当时的釉料很难买到,宁勤征就带着一个个罐头瓶子到各个瓷厂去讨,看见老师傅就上前装烟央求给点釉料,或者趁老师傅不注意,顺手往书包里装点泥料。烧照子也很困难,为了搭窑常常要等好几天,宁勤征还得为此和烧窑师傅装烟说好话。
虽然实验艰难,但宁勤征乐在其中,有时在路上看到有意思的瓷片,宁勤征也会捡起来放进书包带回去研究。
通过不断实验,宁勤征成功研究出了“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工艺,这时的宁勤征只有30出头,利用这项工艺宁勤征不断推出新作品,在景德镇陶艺界崭露头角。
当时的宁勤征没有想到,他创新的这套工艺几乎是革命性的,将给景德镇的许多陶瓷行业带来改变。利用“高温坯体釉上画青花”工艺,“只要会画画就可以创作陶艺”,这项工艺现在称为“釉中彩”。
这项工艺传播后,许多生产白胎的企业纷纷转行请人画瓷器,宁勤征的许多同事也用这项技术创作作品。接着行业内各种普通颜色釉料的用量增加,生产釉料的企业因此受益匪浅。
宁勤征并未就此满足,此后他又开始研究刷花工艺,并成功创作了“釉上刷花山水”,改变了刷花技艺只用在表现花鸟的局面,延扩了刷花技艺的应用范围。宁勤征出新的刷花山水作品,广受好评,屡屡获奖。
中华红

2000年,宁勤征受邀参加了杭州西博会的“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在展会上一位湖南的展商展出的“中国红”展品风头强劲。“中国红”也引起了宁勤征的注意,“中国红”色彩艳丽,装饰华丽。
据来自湖南的参展商介绍,这种大红釉瓷器叫“中国红”,是独家首创的陶瓷新品种,经过“素烧、釉烧、红烧、金烧”四次烧成,其它产瓷区根本烧不出。
不过,宁勤征很快发现了“中国红”的不足,其画面是釉上装饰,需要经过四次才能烧成,烧制温度很低有局限,画面“像年画,很俗气”。
发现其中不足后,宁勤征寝食难安,又给自己制定出了追求的目标。他觉得自己能找到比这更好的釉料,创造出一种比传统祭红、郎红更稳定的红底色釉,又可在其釉面上进行绘画创作,然后经高温一次烧成的陶瓷艺术品。
于是,宁勤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艺研发实验。工作之余,宁勤征骑着“驴狗子”(重庆80摩托车)满景德镇跑,从老厂、樊家井到新都,宁勤征跑遍了景德镇的釉料店和瓷窑,找釉料、试照子。
当时宁勤征还很清贫,而研发需要很多经费,巨大的经济压力和一次次的实验失败让宁勤征几乎放弃。
2005年初,宁勤征在老厂的一家釉料店发现了一种釉料符合研发条件,买回后实验效果非常好,烧制出的红色十分亮丽,当时被命名为“高温宝石红”。
2006年5月,“高温宝石红”接近理想状态,宁勤征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与之相称,但百思不得。一日,宁勤征拿着红色的软中华香烟时,茅塞顿开,为什么不叫“中华红”?
只有“中华红”才能代表这种红色,才能与瓷都景德镇的名字相称。于是,“中华红”就这样诞生了。
此后,宁勤征不断对“中华红”进行细节改进,包括吹釉的厚薄、入窑的摆放位置、窑温的高低、还原时间的长短、窑变花釉和其它颜色釉的搭配变化等。如今,宁勤征对高温中华红颜色釉系列作品的研制已臻成熟:在一件作品之中,以绘、刻、堆、填、涂等多种工艺手法相结合,运用多种高温颜色釉复合搭配,再经1330多度还原焰烧制。
就这样中国最好的红色,回到了景德镇。
观赏他的《花开乾坤万里春》、《秋色如歌》、《独立春风第一香》、《荷香满塘》等作品,“中华红”在烧成的瓷上红得饱满纯正、鲜艳大气,令人迷醉。即使是相对传统的题材《独立春风第一香》,也在古典的意趣中充分展现着新工艺的美妙,而令观者耳目一新。此件作品背景红亮如镜、灿若骄阳,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蓝色拉丝流淌的梅杆、晶莹似雪的梅花花瓣,在高温红釉底色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精神,充满活力。
至今,宁勤征仍在对“中华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对创新的孜孜不倦,让他一直走在陶瓷工艺的最前沿。宁勤征表示,只有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陶艺,否则他只能是艺术家而不是工艺美术大师。
许多人对宁勤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研究工艺感到不解,如果利用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他能创作更多的作品,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宁勤征对此付之一笑,“我没有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在物质方面宁勤征要求不高,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财富是他多年来艺术积累,并不断追求创新,攀登他心中的艺术巅峰。
这位刚过50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身后有许多狂热的收藏家,骑了多年的摩托车如今也换了汽车。但他仍然每天都行走在去窑场的路上。
[艺术家档案]

宁勤征:1957年生于江西景德镇,1976年-1980年在景德镇曙光瓷厂工作,1980年7月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 ,198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十大突出贡献人才。2002年起曾担任过景德镇陶瓷馆副馆长并主持工作。
[宁勤征谈艺录]

通过长期地研究和实践,全面地分析和比较各时期陶瓷艺术家和大师们的作品,它们展示出的创作构想、材质运用、工艺技巧、绘画技术使我深受启迪,逐步在实践的体验中找到了与泥土、窑火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在感悟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人文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中,我理绪出了清晰而明朗的创作思路,开始从艺术的迷谷中跃入了理性的发展通衢。
从承继传统陶瓷艺术的遗风,到领悟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从单纯追求作品艺术个性的自我表现,到植根于自然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创作构想,努力夯实着自己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基础,并始终立足于继承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事无常态、艺无坦途,希望总是在绝望中孕育,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数年艰辛的求索,我饱尝苦涩,但也品有甘甜。在泥土中寻宝,窑火中探珍,尽管所获不多,然而,历历辛苦终于使我有缘在我所眷恋的故土上去承传这燃烧了千年的窑火,有幸成为“瓷的传人”。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宁勤征和他的中华红
    宁勤征与《瓷器》记者谈其艺
    《玉兰花开春满园》高温中华
    家用食品加工机还有这等妙用
    转化用具功能促进颜料研磨保
    友人来景游玩,亦是宁勤征的
    宁勤征 刷花“春夏秋冬”瓷板
    宁勤征 中华红釉“铮骨傲梅”
    宁勤征的中华红今天开窑毛病
    烧制出现问题,宁勤征大师满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