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画像存亡成悬念-国家文化遗产 上世纪30年代杨厚兴的作品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展览会展出,深受好评,他开始尝试在黑白瓷像的基础上再罩一层彩色,重新烧制,其技法和效果类似上海的擦笔月份牌年画。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逼南昌,即将进入的瓷上肖像画的彩色年代突然陷入停滞前行的困境。 ! 绘瓷艺人被迫四处逃难,为了糊口,不得不沿途为人画像谋生,客观上也将瓷上肖像画艺术传播至各地。但也有不少艺人死于逃难途中,丽泽轩主人梁兑石即在逃亡四川途中被日机扔的炸弹炸死,杨厚兴的师傅吴月山也在逃往黎川时因贫病交加而死亡,杨厚兴的结发妻子在跟随他逃难黎川县一带时病死途中。 抗战胜利后,艺人们陆续返回家乡。南昌又多了几家瓷像馆,梁兑石的儿子梁少石重新开设了“丽泽轩瓷庄”,规模虽然不如其父,但仍堪称为大瓷器店。杨厚兴认为在丽泽轩期间受气,其名利均被瓷庄主人得去了,因此回乡后他带着老父和两个孩子,租了一间仅能摆下一张床的小门面,惨淡地经营了一个小瓷像馆“最明轩”。 上世纪50年代,杨厚兴试制成功直接用彩色绘画瓷上肖像,色彩更为丰富,表现力也更为强,尤其是杨厚兴画的人物,其肌肉发须,质感逼真,生动传神,简直令人拍案叫绝。1964年春季开始,杨厚兴连续6年在广州交易会上现场表演瓷上肖像画。 瓷板画第四代传人冯杰,上世纪60年代韧在南昌工艺美术厂师从杨厚兴学习瓷上肖像画,那时瓷上肖像画正扬名海外,港、澳、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客人定画甚为踊跃,欧洲客人也不乏爱好者。 晚年的杨厚兴,仍勤奋地学习古今中外姐妹绘画艺术,移植了大批西洋油画大师鲁本斯、安格尔、布歇等人的作品,以及李琦、范曾等中国画家的人物画作品,瓷上肖像画的艺术晶位和领域得到提高和开拓。杨厚兴入选1979年国家轻工部首次授予的34位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冯杰说,杨厚兴奠定了瓷上肖像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地位。 十年动乱结束后,只是为了生存,每天画一块瓷像赚2元钱的王跃林踏进了南昌工艺美术厂,坐在上百人的车间拼命地画瓷像。可是,王跃林说上世纪80年代时生意越来越难仿,一天接不到几个单,照相机开始普遍流行。王跃林在1984到1985年有一段时间甚至离开了瓷板画,开始学习画年画了。 香港摄影家仇永平对南昌瓷板画深感兴趣,在香港九龙洗衣街70号开设了香港唯一的一家“江西瓷像馆”,承接订单后亲自为客人拍照,再将照片寄到南昌瓷上肖像画家绘制。仇永平以摄影家敏锐的眼光和最佳角度为瓷上作画提供了最佳素材,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互为补充,巧妙结合。 王跃林突然觉得曾经的繁荣又回来了。香港商界巨字李嘉诚、林百欣,英国查尔斯王子、戴安娜王妃以及影视明星周润发、刘德华、张国荣、关之琳等各界人士等前来订制瓷像。王跃林的代表作彩色瓷板画《八—起义旧址》,作为江泽民出访的国礼,赠送给苏联博物馆;彩色瓷上肖像画《陈香梅女士》作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的礼品,赠送给陈香梅女士收藏。 “当时是天价,现在是鸡架。”王跃林笑着说,2005年5月深圳的春季拍卖会上,他的一幅瓷板画作品《乔丹画像》以8000元起价,最终以28000元的价格成交,大大超过了专家对这幅瓷板画的成交估价。 王跃林说,瓷板画的市场现在基本上都在收藏界,从事的人越来越少,“别说是学三年,有些人三天都坐不住,年轻一代越来越喜欢使用光电科技。”他说,除了南昌,现在估计江西全省只有吉安、赣州、景德镇等地尚有一至两家专门的手工瓷像店。至于国家级大师就更少了,擅长肖像的南昌画家冯杰已经退休,擅长山水鸟兽的景德镇大师张松茂、王锡良、李骏等人的瓷板画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年龄都已较大。 王跃林说,南昌市申请瓷板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为了保护这门面临后继无人的艺术,“应该到美术学院去招一些学生,这样起点就高一些。” “我就是坚守这块阵地。”王跃林坚信物以稀为贵,也希望传承繁荣瓷板画艺术。 (本文根据王跃林口述整理,参考《景德镇陶瓷史稿》和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杰著《瓷上肖像画技法》两书,特此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