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在此伏彼起的拍槌声中迅速红火起来,然而,如此庞大的收藏队伍和壮观的文化事业,却被一个突出的问题困扰着,并制约着这一新兴产业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藏品的真伪问题。过去人们手持宝物为得到可靠鉴定而发愁,现在是鉴定师多如牛毛并泛滥成灾,但人们仍为不能得到准确的鉴定而大伤脑筋。鉴定面临着空前的信誉危机。 我们将复杂多变的市场与各路鉴定队伍状况略加分析,便不难看出鉴定失信之症结所在。 传统鉴定技能当与时俱进 计划经济时代的文物鉴定工作局限于专业部门,藏品来路清楚,鉴定工作主要是针对传统作伪品,这对于一般鉴定师来说轻车熟路,因为传统作伪手法有其固定模式,而传统鉴定技术是在与传统作伪伎俩较量中产生、发展和成熟的。那时的鉴定师少利益诱惑,恪守职业道德。 市场经济刺激了人们参与竞争的积极性,而一些投机者也不失时机地混迹其中,大钻艺术市场尚未成熟的空子,“各大名窑”瓷器源源不断出现,古今中、小名头的书画仿品应有尽有,玉器珍宝鱼目混珠……赝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伎俩之高明,泛滥程度之深均是空前的。传统鉴定模式应对如今复杂多变的新局面,无疑是回天乏术。 作伪手段运用现代科技,而传统鉴定方法不堪其变。许多鉴定师默守陈规,或照按图索骥,或人云亦云,或吃从馆藏品中得到的“看家本领”。这是鉴定师失手或“走眼”的根本原因。应该说,传统鉴定技能并没有失去权威性,而是在新形势下有待充实、提高。 鉴定行业中趋利性的人为因素,更制约着鉴定行业的发展与提高。 业务素质决定鉴定质量 鉴定者素质直接关系到鉴定质量。 在当前鉴定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伴随艺术市场应运而生,成分复杂,综合素质差别大。除德高望重的老鉴定家外,文博从业背景进入市场的专家不乏以专业出身自居,不思进取而又好摆架子,时常“走眼”者。自学成才的鉴定师能力不可低估,但其致命缺点是遇假多,见真少,缺乏对真品的理性认识。又因其知识面窄且缺乏系统性,加之平时往往是结合自己经营范围而学习,其鉴定能力和发展空间有限,综合能力也受到制约,故对市场的需求只能应付,而不能应对;也有勤奋好学者钻研理论,但因固有局限,理论与实际往往脱节,往往是以有限的实践经验结合书本,鉴定准确率值得怀疑。 另外一种属于“河里无鱼虾亦贵”者,一些藏友出于对鉴定及鉴定行情的无知,只要谁会吹牛,便认为谁是高手。这样,求鉴者蚀财失宝,还给混乱的鉴定市场雪上加霜。此外,民间有些专靠鉴定骗取钱财的所谓“鉴定专家”,既有不学无术、拉大旗作虎皮的江湖郎中,也有确实有两下子,却不走正道,与一些奸商及不法分子狼狈为奸,专干骗人把戏的职业骗子。这种人虽不多,却是艺术市场和鉴定行业中的害群之马,既扰乱市场,又破坏了鉴定行业的声誉及权威性。 人的因素影响鉴定质量 人的主观因素直接关系鉴定质量。鉴定师在主观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多方面因素,如虚荣心往往会使人自以为是,甚至刚愎自用,自卑感又往往使人优柔寡断,不能作出正确决断。此外,还有个人的知识面、情趣、爱好及修养等主观因素。所谓鉴定,除单纯的鉴定技能外,还是对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和素质的检验。我们对任何鉴定家都不应求全责备,反之,只能说明自己无知或对鉴定本身抱有神秘认识——仍是无知。 鉴定师的品格影响鉴定质量。不少人仅知鸡毛蒜皮就摆起专家架势,不是绝对肯定便是绝对否定;也有故作深沉者,对一件藏品摆弄半天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或只是一味地“好!不错”,让人一头雾水;有人故意真假颠倒,甚至与买卖中的一方联手设套,使求鉴者蚀财或痛失珍宝。其实,真正成熟的鉴定师处事谨慎,谦逊,鉴定比较客观公正,说话留有余地,正所谓“谨睁眼,慢开口”。 收藏者既不能迷信专家,从而过份依赖专家,也不要一叶障目,全盘否定专家;既要立足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又要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人之长,补已之短。藏品的所有者先应对自己藏品有个基本了解,再结合他人意见考证。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也是对待鉴藏活动的科学态度。一味依赖鉴定专家,藏家实则充当个“保管员”角色。 鉴藏活动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锻炼和体现,既是方法问题,又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人品的检验;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过程,需要人进行创造性艺术思维,人只有具备了收藏所需的综合能力,才能全面,协调、稳健地发展,对于收藏者个人如此,对于整个艺术市场亦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藏者素质关系到鉴定行业是否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所以,艺术品市场整个发展与繁荣,有待参与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