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 陶瓷文饰综合研究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陶瓷龙纹的形成和文化         ★★★ 【字体:
陶瓷龙纹的形成和文化

作者:邹丽华   文章出处:景德镇宝艺斋   更新时间:2008-9-4 22:32:12
 

 

  龙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从古至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也是传统陶瓷纹式中最具文化内涵的永恒题材之一。然而即便“龙凤呈样”是如此亲切而又容易理解,龙文化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复杂的课题之一。本文拟就陶瓷龙纹的造型风格、龙纹的“合和”文化及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影响,以及各个历史朝代的装饰特征,一叙管窥之见。一、龙纹的形成
    龙的形象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孕育萌生在中华大地上。先期,并没有固定清晰的形象,龙的形象是由传说想象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龙在艺术造型设计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并从单纯的“图腾”逐渐地具体化、形象化,其所蕴含的社会情绪、精神象征以及公众寄托也开始丰富起来,并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而变化着。
    史前时期,人们并不太清楚应该如何体现意象非常朦胧的龙,然而在陶器和玉雕的纹饰上,已屡屡发现化合多种动物形象特征而成的龙的雏形,龙的概念还在各种动物形态之间游离并组合着。人们在寻找,在期待,以发现自己的精神图腾。到了商代,殷墟甲骨文中终于有了“龙”的字样,龙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那时,在玉器和青铜器的造型纹饰中,龙的形态已经能营造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艺术效果。这个时候,龙的头部长出了角,龙纹图象的变形也日渐多样化。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思想进入非常活跃的时期,龙的艺术突破了以往的古朴和神秘,龙的寓意充满吉祥,龙的造型越来越生动、流畅和明快。如战国时期的龙纹墩、三兽纹镜、袁氏龙虎神人镜等,无不给人以威武神勇、避邪镇恶的视觉感。
    到了汉代,龙的造型基本定格。如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所言:“画龙者折出三停,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顶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这种龙的形态把各种动物的生命符号聚于一身,把基本特征程式化、规格化了,同时又营造出一种威严而又神秘的艺术效果。于是,汉高祖刘邦首个把龙的,形象同皂帝身份等同起来,  自诩是“天子龙生”,因此有了“龙心大悦”、“龙颜大怒”。以至于之后的各个朝代,龙纹成了皇权的象征,民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说广为流行。唐代的青龙瓦当、蔡办形云龙纹镜、龙虎含碧玉带钩等工艺品上的龙纹,显得尤为沉稳和格式化了  。
    宋元明清四朝,龙作为皇家的徽标,民间不能随意流传龙的图案。据《饮流斋说瓷》记载:“瓷花之有龙,盖自宋定始,明代绘龙者指不胜屈,大只龙相至尊,为中国历史以来之占说久矣。”也就是说,瓷上画龙从宋代定窑的贡瓷就开始了,并且为朝廷所独揽了。定窑的那件传世的刻划龙纹梅瓶,特别强凋了刀刻线条的柔韧,按龙形本身的特征进行了因器施画的装饰,颇有“穷游泳婉蜒之妙,得回蠕升降之宜”,足以窥见宋时陶瓷龙纹所蕴籍的艺术风貌。
    景德镇从宋代御土窑起至清代御窑厂止,所产的多是宫廷皇室的贡瓷,龙纹是特定而多见的瓷器装饰画面。《元史·舆服志》记载,皂帝用的瓷器,龙是双角五爪龙,嫔妃用的瓷器只能画四爪,而且“臣庶不得擅越”,否则视为“大不尊而诛无赦。”为什么宋之后有五爪龙与四爪龙、三爪龙之分别?依《周易》结实,古有金、木、土、火、水“五行之说”,土为“王土”,居中,寓指掌管东、西、南、北及中央权,为皇舆极权的象征,所以,五爪龙为正纹,瓷之黄色为正色,这就成为皇帝独享的标识,也是不能擅逾的典章规制。龙的纹饰被垄断为宫廷艺术,那种带有浓重的宫廷色彩的龙的艺术,被最大限度地运用在宫廷中的所有饰物上,如皇帝的御袍是金银线绣的腾龙,皇帝的玉玺,是两龙背向而盘,形如虎,透示着凛冽可畏的威严。只要是皇家的,都不可能没有龙的盘桓,抑或是“九龙”照壁、“双龙”碧玉花插,青玉祥龙发簪等等,无不精心嵌着龙的形态,画着龙的姿势,雕着龙的纹样,无不透着龙的至高至尊的威严.
二、龙纹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合和”文化,即由集合、汇合、混合、结合、融合到和谐、和睦、和顺、和悦、和平共处的文化。在这个地球上,弱小的个体面对的是一个强大剽悍的世界,大量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是异己的,是难以亲近的,既无法摆脱又无从控制身外世界的异己性和不可依赖性,使人们深感失落而心理极不平衡。于是,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种种办法包括造神的办法来与身外异己力量相沟通,相感应,交融互渗,以求“合和”。这是“合和”文化的心理基础。
    龙文化是典型的“合和”文化。作为一种神物,龙是多种动物和多种自然现象的模糊结合,众多的对象“合”成一种生动神奇的形象,这个形象又进而同诸多的天象、动物、人事相和谐,这就构成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再到具象的链环。在构成这个链环的过程中,人们同风雨雷电、云雾虹霓相感应,同鱼鳄蛇蜥马牛猎犬相沟通,使不可依赖的异己的东西有了亲和感,再以香烟烛火祭祀祈祷等等手段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种亲和感。长持久之,人的“合和”心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失落得到回升,失衡得到复平。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人们在承受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苦痛的同时,还得承受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还得承受“三纲五常”道德伦理的羁绊。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的天性。于是人们希冀、幻想和期求着能挣开绳索、超脱尘世,过一种能使天性充分展开、无拘无束的生活,而龙的形象或多或少能满足于人们这一心理。龙可以舒畅地在江河湖海里邀游,可以矫捷地在高山平川上奔行,可以潇洒地在天空中翻腾飞跃,可谓纵横天地任我行。
    尽管龙是虚无的神物,但从远古到近代,仍处“四灵”动物的首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不仅是图腾的标识,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求吉的文化心理。吉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期盼的愿望,冀求着穷时生富、困中转顺、危难之际有平安、诸事瞬间降福祉。龙的出现,为求吉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兼有艺术审美功能的对象。传说中的龙有通天、征瑞、灵异等神性,这些神性使龙成为古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神、嘉瑞之征,是老百姓有求必应的保护神。所以每到新年,总要舞龙灯;每遇干旱,总要拜龙爷;每遭凶祸,总要求龙神……老百姓是这样,封建皇帝更是如此。历代封建帝王对龙的膜拜和追崇,应该说不仅是出于一己的私利,更多的是求吉心理,更广的是“合和”文化。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陶瓷龙纹的特征
    龙纹的来历
    陶瓷装饰纹样-凤纹
    陶瓷装饰纹样-龙纹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