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一词出自于南朝齐梁谢赫所作的《画品》中,文中品评了三国至齐梁画家27人,将这27 人的绘画特点分为6个品级,并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法论”,而且运用六法来对所录画家水平高低逐一品评。这种标准化的品鉴结构在古代画史典册中亦为仅见。而在青花山水题材的瓷画中,“气韵生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于其意境之美的烘托上。
曹丕在《典论窑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晋人多以“韵”品藻人物。即画中一种看不见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精神气质、流转韵律,气韵使整个画面生发出鲜活的动态或动感。一幅青花山水瓷画作只有气韵生动才能爽爽有精神,才能生气活脱,否则无气韵生动则呆滞苍白,气脉阻塞,肯定不是好画。所以气韵生动是画作总体上的要求,只有总体合格,才能进一步对构图、线条、色彩等加以评定。
这一点在青花山水中留白的处理上显得尤为重要,留白源于传统国画,而这种风格处理手法却不仅限于国画,它渗透到了绘画艺术的方方面面。留白是为了整体构图把握的需要,一幅青花山水瓷画中,留白的位置主要基于两种考虑院第一,是对于意境的体现和表达,能够让观者产生联想,使画面产生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将画面的有限空间延伸至无限的时空范围内:第二,是基于画面整体通透性的考虑,每一幅青花山水瓷画都应有其自身的画面走势,这种走势仿佛一股看不见的气流,贯穿于整个画面之中。如若遇到了阻塞和隔断,这股气流便戛然而止,整个画面会显得呆滞。这一点所指的即是谢赫在“六法论”中所提到的第一品要要“气韵生动”。因此,在青花山水瓷画中,“气韵生动”所体现的气质不仅仅是在构图上,更体现在画面意境的表达上。从这个角度来看,画面的构图与意境表达是统一的,前者为后者提供前提,后者是前者表达效果的反映。
青花山水瓷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在一片层峦叠翠的山峦之中,远处,云雾缭绕,山峦此起彼伏,仿佛无涯无际:近处,静水流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溪旁的凉亭中,三两行人,或抚琴高歌,或吟诗品茗,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表现出一派闲适恬淡的雅趣。这种采用远近、虚实手法表现的构图方法,正是符合了“气韵生动”的原则,因此而使画面呈现出清新淡雅的意境之美,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之间的怡然自乐的情趣。因此,从古法中我们常常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形式法则,因为“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任何时期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均有相通之处,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艺术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