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资讯,景德镇日报 瓷苑版:余小明)黄庭坚曾说.书画以韵为主.。我们在欣赏一件陶瓷艺术作品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赞美:.好!有韵味。.韵、韵味、韵致,这是一个很高的审美标准。但究竟什么是韵,却至今没人能下个肯定的定义。因为.韵.本身似乎就是神秘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五代时的荆浩就说过:.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就是说韵的表现是很隐晦的,隐隐约约的,不露痕迹的,暗示的而非和盘托出的。最早提出.韵.的是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五代荆浩又将.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即气、韵、景、思、笔、墨。指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在气韵中单独突出了.韵.,是很有意义的,从而促进了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标准。
唐司空图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味直酸咸之外.。宋代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解释,他说: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於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按他的说法.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
什么是韵?韵是一种艺术审美的标准,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韵的艺术效果;空灵得如镜中之像,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挂角无迹可求,需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和.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总而言之,.韵.是通过.虚.表现的,故前人有.虚以成韵.之说。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
重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妙境.在无画的虚处,令人体味不尽。.灵气.在笔墨未到的虚白之处,令人遐想不尽。虚把想像的境界引向深邃,只有虚才使想像插上翅膀,只有虚才使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也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神秘的言不尽的韵味、韵致。神、气、韵三者经常连在一起用。有时称神韵,有时称气韵,有时单独称韵,细究起来,三者虽然有共同的地方,但又不尽相同。大师潘天寿就说过:.湿笔取韵,枯笔取气.; .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气和骨和笔势相联系得紧些或常称气骨、气势..而韵则和虚灵,隐约的.余意.、.余味.相联系。至于神则包括气韵的总的方面。.神化者,天机自发,气韵生动之谓也。..霰质法度端厚和平,参差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点。.
自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开历史之先河,将当时的文人画植入于陶瓷艺术之中,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亦使中国绘画在陶瓷艺术中得以传承和拓展,那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中珍品还散发出一种令人悠然神往的韵味美,实在是令人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