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代青花瓷梅瓶成型工艺
了了亭 资讯: 元代之前景德镇大型器甚为少见, 因而元代青花瓷大型梅瓶的成功烧制标志着元代制瓷工艺的发展与进步,元青花大型梅瓶的制作首先得益于二元配方的施行。在元代之前,景德镇只使用单一瓷石进行制作, 而至元代时则实现了二元配方。 目前,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元青花胎泥是采用了景德镇南安一带瓷石混合瑶里的高岭土即麻仓土,这样,使得胎泥中氧化铝的含量大幅度提高,从而能够用于制作大型器。除此之外,优质元青花瓷泥还常常要加入三宝蓬釉果, 以增强其热稳定性,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三元配方,这为大型梅瓶的制作提供了基本条件。
梅瓶属于琢器类, 其成型难度明显大于圆器类的盘、碗、碟等。从梅瓶的规整优美来看,元代成型工艺的确达到了很高水平。普通的元青花梅瓶是分部分完成的,从最大腹径处分为两节, 然后印接而成, 瓶口另接, 下半节与底部连成一体则不另接。而八棱形制式的元青花梅瓶在印接时要求更为严格。接头处采用泥接的方法,接头外抚平后会在上下节相接处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泥层,俗称接头泥。梅瓶的上下两节应是采用模印的方法制作,先制作种模, 然后进行翻模,再然后制坯体时采取印坯的方法, 大多数梅瓶印模应是呈圆形的, 而要制八棱形梅瓶其模壁则亦应制成八方形。
梅瓶口的接口位于口内壁约1厘米处, 而不在口的内底可摸着的接痕处, 因而接得特别牢固, 不会脱落。这种方法完全不同于宋代纯拉坯成型法, 是为适应制作大型器而专门创造出的成型方法,显示了元代瓷工的智慧。梅瓶盖的中央通常都有圆筒形止口, 以保证瓶盖在瓶口上平稳不滑落。
与明清时期相比, 元青花梅瓶亦有不成熟的表现, 明清时期大型器成型已经改用釉接法, 因而在器内壁不会产生具有凸起感的接头痕。印坯时应手感的不同而使坯壁无法达到厚薄的完全均匀, 因而在烧成后在器物表面会产生不平整的现象,抚之有起伏感。器底修足工艺尚不成熟,器底可见粗刀痕、足壁较厚、内壁外斜, 常出现火石红。而这些成型工艺的不足就今天看来,恰恰成了元青花梅瓶无法复制的工艺特征而为鉴定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