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陶瓷研究》:国画中讲究墨分五彩,清、淡、浓、焦、宿。而青花料呢?青花料可能只有浓和淡的区别了。但青花料的色阶还是很丰富的,淡的时候很淡,比清水深一点点都烧的出来。浓的时候可以很浓,甚至偏黑了。我想这也许是青花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如果青花再厚点,象焦墨那样,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就会起料疵,这在传统观念中是一种毛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也观念推陈出新。料疵作为一种效果可不可存在呢?笔者作了些有益的尝试。个人觉的还是有点特殊的效果。
现在说说釉中和釉下的区别。釉中发色艳丽,釉下发色沉着。由于釉中的青花料是在釉的里面,烧成时会流动,所以发色时笔触容易模糊。而釉下只是表面有一层釉,流动的少,所以发色的笔触清晰。釉中的用笔有点渗化,发色艳丽,所以更适合画花鸟。但笔者更推崇釉下,为什么呢?这要从中国画的特征说起,中国画本质上还是线描的艺术,书法也是。所谓的骨法用笔,就是线描。黄宾虹先生总结了五点,平、圆、留、重、变。通俗的说就是如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高山坠石、还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等,这些线条都可以原汁原味的保存在釉下的青花陶瓷上。而如果在釉中,由于流动大,笔触易模糊,烧出来的线条和作者的本意相差较大。另外为使色阶过渡自然,往往用手指去擦,这也是釉下才可以用的技法。还有,釉下更容易修改。有时万一画错了,不管画错的有多少,有多大,釉下的都可以大胆的刮掉,重画。而釉中的则要很小心的轻轻的刮,不能露出泥坯,如果显出了泥坯,就会欠釉,烧出时,被刮的地方就会发黄。所以在釉中,如果画坏的地方太多了,太大了,就没办法了,只能全部刮掉,重画。
青花还有一种独特的工艺,青花汾水。这也是在釉下才可以施展的工艺。在笔完全不接触坯体的下,利用笔尖和坯体之间的小水珠,把青花料水铺到坯体上。水很快会被坯吸干,青花料就会很自然的铺展在坯体上。烧出的效果可谓美轮美奂。有点象国画里的没骨法,也有点象泼墨。但比泼墨和没骨法更柔和,圆润,清澈。现在也有些青花高手借鉴了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创作出极具特色的青花作品。这也是对我们传统的青花艺术的一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