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七届了。
七年的时光.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瓷博会的工作者们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正像人们形容的那样,正所谓千山万水访朋友,千言万语做宣传,千方百计想法子,千头万绪做工作,千辛万苦无怨言。春华秋实,欣喜我们的工作有了丰硕的回报.在刚刚过去的2010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吸引了国内外620余家企业参展,有来自30多个国家
的陶艺家前来参展、观摩和交流。我想,海内外同仁积极热情地参与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无声肯定,同时也是激励我们更加出色地办好每届瓷博会的最大动力。
人们常说,奋斗和希望在一起,艰辛和胜利在一起,我倒想要说的是,胜利往往和几分苦涩在一起。世事古难全,再成功的事业也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这些遗憾带有几分苦涩,入口虽苦,但回味却一定是甘甜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幸福感吧,怪不得我常常会听到瓷博会的工作者们说,他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无比幸福。
+我理解他们心中的幸福,这是因为大家在做一件前人没做过的大事,用我们这代人的忠诚书写一段如歌的历史;用我们的如椽大笔记录21世纪瓷都文化史中最宏伟、最华彩的篇章,当然神圣伟大,虽然艰辛但意义深远,历史定会骄傲地告诉未来,告诉后代,告诉他们,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想到这些,我们能不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瓷博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期望值自然也会越来越高,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就像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除夕“春节联欢晚会”那样,无论编导们如何呕心沥血,精心打造,却是无法做到人人满意的。其实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了,相信我们的社会,相信我们的民众,只要我们尽力了,只要我们努力创造性地工作了,就一定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创造是事业胜利的法宝,也是瓷博会之所以能成功的一个秘笈。创造是智慧的结晶,而我们这个城市从来就不缺智慧,民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只要我们树立起创新办瓷博、开门办瓷博的理念,就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一旦人们的创意想象得以尽情发挥,来自社会基层的创造力如泉涌井喷,我们的思想自然就会上一个新台阶,文化内容就会不断出现新意,瓷博会就会不断有新思路、新做法。年年有新招,每每有惊喜,出新出彩,夺人眼目,成为大家一个永远的期待,一个割会不断、难以释怀的情结。
陶瓷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涉及的面很广,所以人们叫它大陶瓷,之所以大,是它覆盖了地球的各个区域,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前,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高新技术陶瓷和陶瓷文化创意为引领,盘活陶瓷产业存量,不断做大高新技术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产业规模,提高建筑卫生陶瓷档次,重构景德镇以高新技术陶瓷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双引擎的大陶瓷产业格局,尽心尽力为大陶瓷服务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方向,作为一个千年瓷都,也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况且我们今天也有这个能力。办好瓷博会,不仅是我们对世界陶瓷的一个重要贡献,而且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遇。
景德镇是古老的城市,传统文化很深,有人说,传统是一种背负,对那些思想保守的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但在观念前瞻、思维活跃的人的脑海里,它一定是个财富。思想不同,思维方式就会不同,面对机遇把握的结果自然是天差地别的。
景德镇是个内陆山区城市,经济不如沿海发达,这可能与区位劣势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个优势,因为外界影响小,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始形态,有利于这里的居民仍旧保持那份久远的纯朴和纯真,这些都是文化形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文化最大的悲哀就是失去了这些“自我”。
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最集中的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就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又是千年瓷都,扬名海内外,所以文化是我们最具力量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如何打好景德镇文化这张牌?方法很多,通过举办有影响的重大活动加快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个行之有效的手段。每年在景德镇举行国际陶瓷博览会,应该说是我们政府最具智慧的决策,经济全球化,文化民族化,艺术个性化,这些理念都可以通过瓷博会得到全面体现。
思想是文化的灵魂,是智慧的源泉,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资源的贫瘠并不可怕,只有思想的贫瘠,创造意识的贫瘠才是最可怕的贫瘠。如果一个城市只会生产产品,而不会生产思想,我想,这个城市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更不会有希望。依托地方文化,通过巧妙的思想创意来创造奇迹,改变命运的成功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最近举办“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达沃斯就是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范例。
“世界经济论坛”是瑞士日内瓦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于1971年倡议创建的一个非官方组织,其总部设在日内瓦,但它的主要活动却在一个风光旖旎的东南部小山镇达沃斯举行。达沃斯不足1 3万居民,原来名不见经传,如今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每年在这里召开已蜚声世界,而且每年都有超过70万的游客来这里度假。
景德镇也是一个山区城市,但比达沃斯要大的多,自然风光毫不逊色达沃斯,知名度更是达沃斯无法比拟的。和达沃斯相比,我们缺的也许是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高明的创意。
达沃斯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如果希望世界关注你,那么你必须首先高度关注这个世界。只有当你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关平人类事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大命题时,自然就会成为全球的焦点。一个人也好,一个城市也好,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他对人类、世界、社会所起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克劳斯·施瓦布极富思想的倡议,才有了“世界经济论坛”:正因为有了达沃斯小镇居民创造性的工作,“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才会每年在这里举行:正因为每年的话题都紧扣当前的世界经济局势,所以才会吸引亿万人的目光。二、要高度注意活动的思想实质内容,它是活动的核心,外在形式只是个手段。我们过去搞活动有一个误区,总认为形式很重要,往往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世人的目光。再让我们回头看看达沃斯,每年的年会举行期间,小镇除了多一些警察,加强了保安外,依然保留着那份悠然和宁静,我佩服达沃斯人的聪明,因为他们清楚,内容重要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所有外在形式都是多余的,达沃斯年会期间,人们最关心的当然是这个会议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它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由此看来,瓷博会的诸多活动中,“国际陶瓷高峰论坛”最重要。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论坛,树立起景德镇在全球陶瓷界的地位。但议题十分重要,必须选择时下全球行业最为关心的话题,比如,世界经济格局对全球陶瓷业的影响;比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与陶瓷的产业革命:比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持陶瓷艺术的民族个性?话题很多很多,但要认真推敲,甄别筛选。
讨论的议题固然重要,请谁出席更重要,当然是请全球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既要有政要,也要有企业、科研、艺术、商贸的精英。只有精英荟萃,群贤毕至才能聚焦世界的目光,论坛也就更具权威性。请谁是我们的事,来不来却是人家的事,请人有学问,除了会议议题要吸引入之外,邀请方式很重要,一定要有文化创意,一定要让有思想有文化的人出面去请。文化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纽带,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往往取决他的文化品位,人们生活中的高层社会交往大多也是基源于文化认同意义上的交往。
如果我们每年都能成功地办好“国际陶瓷高峰论坛”,论坛产生的作用又能像达沃斯年会那样,对世界陶瓷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景德镇就会成为世界陶瓷的“达沃斯”,也就会成为天下陶瓷人心目中的一方圣山圣水。
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自2004年起在景德镇举办“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高。经过七年打造,瓷博会一年比一年有看头。每年1 0 月,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家都会带来他们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秀的陶瓷产品;海内外的陶艺家们也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呈现极富创造个性的艺术作品,古老的瓷都人大开了眼界,毫不夸张地说,瓷博会就是一场饕餮艺术盛宴,精神大餐,但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我们确实应当倍加珍惜。按照市场经济的理念,这些都是一份份宝贵的资源,之所以说宝贵,是因为它倾注了人们大量的心血和辛勤劳动,运营成本非常高,而且所有的展品价值都不菲。如果我们既不知道如何利用,又不懂得珍惜,这个浪费实在让人揪心。
也许是我们缺少这方面的意识,也许是我们自我感觉太好,总认为自己是千年瓷都,什么都行,有些人老是用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待别人和事物,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毛泽东同志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他还教导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不但要努力学习,虚心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有强烈的学习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自然也会产生明显的学习效果。
学习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层次,转变我们的艺术观念,增强我们的创造能力,会学习的人才会不断取得进步。我们知道,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物化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触摸这些作品,体验他们那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揣摩他们的精神境界,学习他们的严谨创作态度,感受作品带给我们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启发我们找到新的创作方法。
固步自封不可取,自卑失望同样是错误的。那种老认为人家什么都好,自己什么都不行的观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当然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点,只会盲信盲从,照搬照抄别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最后沦落成为春秋时期的那个燕国少年,邯郸学步,只好爬着回来。
学习的前提是树立起强烈的自我意识,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思想家钱玄同所说的“顽固”与“自大”。坚定坚持以“我”为中心,吸人之长,补己之短,壮“我”之力。什么是人之长?什么是己之短?这个学问太大了,真不是人人都能认识清楚的,许多老艺术家有时也会感到迷茫。如何培养一双慧眼?除了不断学习,加强艺术修养外,高明人的指点引导,同行间的相互启发很重要。由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瓷博会举办期间,分期分批举行不同形式、各种规模的观摩学习研讨会,既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也可以由各行业、各民间社团自发形成。在专家学者的引导下,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现场观摩研讨,采取边走边看,边看边议,边议边学的方式,相互启发,共同探讨,把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投入又不大,也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坚持数年,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当丹桂飘香的时候,四面八方的陶瓷人相聚在景德镇,会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展望未来。受益最大的当然是景德镇的陶瓷人,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就能结识天下的朋友,就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无疑这也是瓷博会的组织者们最希望看到的。诚然,学习交流是一种手段,但出作品出入才才是至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杰出人才才是最终目的,因为它关系着瓷都是否后继有人,是否能永葆青春的大事情。
人才培养有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除了不断发现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之外,还需要配以有效的手段,比如,打造一个平台,当然瓷博会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平台,但仅此还不够,还要用一套聪明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切入点,实施整体包装,个性化展示,形成一个个亮点,又相互衬托,和而不同。这样既可以避免因无序竞争而产生的作用相互抵消,又有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系列人才计划的科学实施。
切入点很关键,我也动了一些脑筋,是不是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意义的陶瓷艺术门类作为形式主体,围绕“是景德镇的,更是中国的,而且是现代的”这样一个理念展开。
青花(包括青花玲珑)、粉彩、色釉、瓷雕等艺术是景德镇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名闻遐迩,它们也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毫无疑问“是景德镇的,更是中国的”,我们剩下要做的是,怎样成为现代的,也就是如何创新的问题。
陶瓷艺术创新是个老话题,创什么7怎么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依我看,既然陶瓷艺术是以工艺为语言的艺术,那么首先就应该从工艺入手。谁都清楚,如果工艺语言是暗哑和枯瘪的,毫无魅力可言,那么无论你的构思怎样巧妙,造型语言多么有个性,画面是如何的精彩,这个陶瓷作品是绝对不会有感染力的。目前,陶瓷艺术创作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外,材质、造型、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段的革新突破迫在眉睫,因为近百年来变化几乎不大,实践证明,它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的事业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一、社会导向发生错位,过分夸大了绘画在陶瓷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二、艺术和技术严重脱节,搞艺术的大多不懂工艺,又不重视工艺,只会用钱买现成的,造成了千百人采用一个器型,常用的就是那些个表现手法,翻来覆去用的就是那么几种釉色。而懂工艺的大多都不是搞创作的。三、陶瓷技艺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所以许多人几乎放弃了这些追求。这个问题十分严重,我和许多同行朋友非常焦虑,因为由此造成的后果,绝不是短时期能恢复过来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工艺的不断创新,陶瓷艺术的创作语汇才可能不断丰富;才有条件构成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再现i用现代观念全新演绎传统艺术才能成为可能,创新才会真正产生实质意义。
只有理念和方向都对了,手段才会应运而生,好作品才能随之呼出;只有创作手段丰富了,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精彩才会扑面而来,形成人和作品交相辉映的情景,人才也就会不可阻挡地,一浪高过一浪地涌现出来。
我有个提议,是不是每年的瓷博会都可以设立一个主题性展览,把它作为常设性的重要主题活动,采用最具景德镇特色的艺术形式作为创作主体。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形式和门类虽然很多,但选择最具本土特点和特色的艺术向前推进,应该是最有意义的创新,也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所以我的设想是,以“青花神韵”、“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巧夺天工”等为各届的展题,长卷全景式、全方位的展示青花(包括青花玲珑)、粉彩、色釉、瓷雕艺术的神奇艺术魅力;展示瓷都现代人新观念、新创意、新材质、新造型、新工艺、新手法全新演绎的景德镇四大名瓷i让世界看到当代景德镇人如何赋予这些古老艺术的新内涵,感受景德镇传统艺术不朽的生命活力,那情那景,一定是千姿百态,争奇斗艳,蔚为壮观。
是不是今年瓷博会我们就可以开始用“青花神韵”为主题筹办展览。展览内容可以从湖田窑的青白瓷为起始点,凸显青花载体影青釉、卵白釉、灰釉的高贵品质,然后是元青花、明青花、康雍乾官窑青花、历代民间青花、现当代青花:还有那些运用青花元素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采用青花技艺装饰的日用瓷产品。重点则要放在现今创作的最具创新意义的作品上面,以人为本,借助作品推出作者,每种艺术风格强力推出一个人,这样做,既能够引导人们对个性创造意识的回归和重视,又能激发大家对陶瓷工艺求新求变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尽快扭转那种千人一面的局面。
有了好的想法还要有好的做法,如果没有好的策划好的操作手段,是无法实现我们目的的。好的策划一定是从实际出发,从市情出发,从行业特征出发的:好的策划一定是来自集体,依靠团队智慧实现的i好的策划最终还是要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
能否成功地搞好主题展览,两个“人”最重要,一是作者,二是评委。作者是这个活动的主角,我们要不拘一格打开大门选人才,像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样,在注重思想道德的前提下,不唯文凭,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出身,但要有真才实学。陶瓷艺术的真才实学体现在作品上,陶瓷艺术是用作品发言的艺术,作品有庄重的发言权,作品不行,无论你的光环如何鲜艳夺目,无论你如何巧舌如簧,都无济于事。景德镇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不缺人才,但我们要做好宣传工作,广泛发动,动员大家积极参与,我们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物色苗子,挑选人才。
评委是主题展览的思想库,至关重要。社会上往往把评委是否公正看得很重,公正固然重要,但不是主要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则和严密的评选程序来实现。最要紧的是评委成员的素质,如果知识老化,观念落后,艺术判断力不行,仅仅是声名显赫,有顶光鲜帽子,那就真要误大事了,假如这部分人又垄断了评审的话语权,这个行业的悲剧也许就开始了。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作者,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多次颇有感触地对媒体说,如果不是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亚马厂长不糊涂,坚持己见,大胆地摒弃了那些糊涂的意见,《我的祖国》就不可能像今天这么完美,也许就不能成为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陈刚、何占豪也常常充满感恩地回忆: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极左风盛行,正是时任上海文化局局长的孟波先生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敢于力排众议,才保护了这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划时代的经典之作。
有眼力有胆识的评委保护的是这个行业、这个城市的希望,那些无知无识的糊涂评委扼杀的可能就是摇篮中的天才。
陶瓷艺术是涉及领域很宽的艺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所以我们的评委一定要有各方面的代表参加,比如,理论家、陶艺家、工艺工程师、教育家。多学科成员的构成,有利于公平,有利于陶瓷艺术的健康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譬如,我们过去老是用“画的好坏”这样一个单一标准去评判,不但对很多“画瓷器”之外的人员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陶瓷艺术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应该明白,我们评审作品决不是去评“好坏”,不是去挑选那些所谓完美的好作品,它应该是评“导向”。我们评出的优秀作品,也许不是我们传统习惯意义上的那种优秀,也许它们还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少缺点,也许它们还幼稚青涩,但一定是一件件有着示范和指导意义的作品,能起到学术风向标的作用。只有评委具备了这种意识,才能成为一个伯乐,才能慧眼识真金,发现千里马。
如果我们有这么一批观念前瞻,文化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练达,艺德高尚的评委组成评审团,我们又科学地制定出一套符合这个事业发展方向的评审规则,每次主题展无疑就是我们事业的一个强大助推器,用不了多久,好作品就会像雨后春笋般的蓬勃产生,这些作品也一定是,外国人看了很“中国”,中国人看了很“现代”,出作品出人才就会成为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我太爱这个城市,太爱这个行业,所以一谈起我们这个瓷都、瓷业、陶瓷人就异常兴奋,总有说不完的话。就权当是抛砖引玉吧,借此引发大家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