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凌1, 彭洁怡2
(1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景德镇333000
2景德镇实验小学,景德镇333000)
【摘要】:中国明清纹章瓷包含大量东西方文化因素,是明清中外跨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明清纹章瓷要实现跨文化交流具有地理位置遥远、封建压迫深重、文化隔阂巨大等障碍。明清纹章瓷通过各种途径突破了这些障碍,实现途径主要有西方对中华文明的尊崇、西方商人的定制行为、装饰工序转移、海运事业的发展、西方传教士的重要贡献等。
【关键词】:明清纹章瓷,跨文化交流,障碍,途径
引言
晚明时期,中国制瓷业进入空前兴盛时期,欧洲开始大量从中国进口瓷器,中国外销瓷生产迅猛发展,纹章瓷即属于其中至精至美者之一。中国明清纹章瓷既蕴含着鲜明的西方文化因素,但同时,也包含着显著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其跨文化特性,巧妙而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全面解读明清纹章瓷上跨文化交流的明显印记,不仅可使我们深刻把握其艺术特征,而且,史为今鉴,对当代我国陶瓷文化交流发展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国明清纹章瓷跨文化交流背景与演变
1.1概念界定
纹章瓷是指将欧洲诸国的国徽、王徽、帝徽及贵族、军团、公司、团体等的徽章,甚至省徽、城徽等特殊标志,烧制在瓷器上。中国明清时期,为西方国家生产了大量纹章瓷,被西方称为中国纹章瓷,以区别于欧美等其他国家生产的纹章瓷。它由中国工匠按照欧美商人提供的徽章纹饰,加以中国传统纹饰图案彩绘烧制而成,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既有中国传统的工艺特点,又体现精细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既蕴藏着深厚的中国陶瓷文化底蕴,又显示着西方纹章特色。因其多为贵族、皇室成套定制,价格昂贵且要求极严格,因此在外销瓷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是最为精美的,属外销瓷中极重要的品种。中国明清纹章瓷包含大量东西方文化因素,是明清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活证,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审美内涵。
1.2时代背景
16世纪,是葡萄牙、西班牙称霸世界海洋的时代,它们拥有庞大的商船队,长期垄断东方航线,几乎独占与中国的瓷器贸易。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成为16世纪下半叶欧洲销售中国瓷器等货物的中心。进入17世纪后,荷兰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竭力打击排挤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并加大与中国的贸易,逐步取代了它们,并在与中国瓷器贸易中居于垄断地位,成为世界海洋新的霸主。随后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相继加入。17、18世纪,以法国王室为中心,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风物热”,包括纹章瓷在内的中国瓷器大量外销欧洲。在18世纪的一百年中,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据最保守的估计,也在6000万件以上。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中国风物热的衰退和欧洲瓷器质量的持续提高,中国外销瓷大幅衰退,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黄金时代也随之结束。
1.3演变概述
早在澳门开埠之前,葡萄牙就已经通过马六甲的中国商人定制纹章瓷,现存最早的纹章瓷,是一件明正德年间青花纹章瓷执壶。进入清代后,青花纹章瓷仍然在继续生产。18世纪早期,只有极少量纹章瓷采用青花绘制,精美的五彩纹章瓷开始替代青花纹章瓷。进入雍正时期后,粉彩纹章瓷及其后的广彩纹章瓷取而代之,成为主流;然而,广彩纹章瓷的崛起和迅猛发展,宣告了景德镇纹章瓷黄金时代的结束。至18世纪中期之后,广彩纹章瓷达到极盛,完全垄断了国际市场。18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自行生产纹章瓷,中国纹章瓷是其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至19 世纪早期,随着欧洲各国制瓷技术的进步,其纹章瓷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中国纹章瓷水平,纹章瓷定购量急剧下滑,中国纹章瓷生产高潮也就宣告结束,19世纪中后期纹章瓷产量已经极少了。
2明清纹章瓷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2.1地理位置遥远
中国与欧美之间相距位置十分遥远,特别是在现代交通尚未发展的明清时期,中国纹章瓷外销至欧美国家,需要经历十分漫长的海上征途,并随时可能遭遇触礁、破损、风暴、海盗等各种不测事件,因此,每件能到达欧美的纹章瓷,都弥足珍贵。而生产纹章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景德镇,更因深居内陆,所产的明清纹章瓷,则不仅要经历海上颠簸,还有着艰险的国内水陆运输路线。景德镇地处江西东北部,其四面环山,陆路翻山越岭,交通极为不便,不利于瓷器运输,对外输出主要走水路。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运输纹章瓷的帆船经昌江后进入鄱阳湖,然后还要转至赣江,还需走一段陆路再转至珠江水系,进入广州口岸。
2.2封建压迫深重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虽然已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瓷都,但政治地位却始终是一个“镇”,隶属浮梁县,因此受到上至宫廷,下至县镇的重重束缚,制瓷业受到种种压制和盘剥。漫长的国内运输途中,也会受到层层抽税。
这些因素,致使景德镇所产纹章瓷价格长期居高不下,令包括欧洲王公贵族在内的国外消费者感到难以承受,对外销数量造成影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不利地位。纹章瓷对外贸易的口岸也极少,乾隆二十二年后,只有广州作为纹章瓷的唯一外销口岸。其封建压迫同样深重,所有中外贸易均需由广州十三行经手,货品无论是否盈利,均抽取重税。
2.3文化隔阂巨大
景德镇深处内地,明清封建官府严禁外国人深入内地,并常常实施海禁,因而除极少量传教士外,景德镇能直接与外国人交流、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微乎其微。这虽然有利于保护景德镇制瓷秘密,但不利于景德镇陶瓷跨文化交流。由于文化隔阂,景德镇工匠在绘制纹章瓷时,经常将欧洲图案和文字错误表达,引起欧洲客商不满。这也是纹章瓷后期转移至广州进行彩绘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在广州,广彩纹章瓷仍然会发生各种错误,中国工匠无法理解复杂的西方纹章,并对西方文化怀有强烈的排斥心理。 ,
3明清纹章瓷跨文化交流的途径
3.1西方对中华文明的尊崇
除清末外,明清时期的中国依然强盛,保持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得到尊崇。明清中国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最典型代表之一,即使是纯粹的民族形式,亦能得到亚欧各国的广泛追求,并以景德镇陶瓷为楷模努力进行模仿。欧洲各国王公贵族争相前来中国定制纹章瓷,也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崇拜心理,并以此作为财富的象征。
3.2西方商人的定制行为
为了使纹章瓷的纹章纹饰更加精确,并且迎合欧洲贵族审美情趣,晚明时期,荷兰殖民者首先开始了其定制行为,即将所需纹章式样,以木制模型和图画的方式带到中国,要求工匠复制到瓷器上,包括各式欧式餐具、茶具、洁具、陈设瓷等,使纹章瓷能够适应欧洲人的生活习俗。定制行为是明清中国纹章瓷忠实还原外来文化的重要保证。
3.3装饰工序转移
广州是中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对外商港,欧洲外商云集广州,并由“十三行”负责与欧洲商人洽谈贸易。最初,欧洲客商提出的各种纹章纹饰,由广州商人带往景德镇制作,景德镇工匠常常由于无法正确理解而发生一些错
误,给外商造成损失,因而,精明的广州商人决定由景德镇调入白胎,自行完成装饰工序。由广州完成的釉上彩纹章瓷,称为广彩纹章瓷,从而使彩绘能在欧洲客商监督下,更精确地完成。有的白瓷胎还转至欧洲彩绘纹章,从而保证了纹饰的精确表达。
3.4海运事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世界海运大发展时期。明代早期,中国率先建立世界最强大的船队远赴西亚,并进口青花料和外来器型,提供给景德镇官窑生产。但晚明之后,欧洲殖民者开拓了海上航线,并建立起庞大的船队,世界海运业开始大幅度发展,虽然其行为常常形同海盗,但客观上,使中国纹章瓷能够远销到世界各地,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3.5西方传教士的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中国内地是禁止外国人居住的,但极少数传教士显然是个例外。清康熙时期,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江西居住长达二十年,详细考察景德镇制瓷业,并向国内详实汇报,从而为欧洲人进一步揭开景德镇制瓷秘密提供了重要信息。在介绍制瓷业时,亦对景德镇风土人情作了详细介绍,从而第一次使欧洲人了解到真实的景德镇,为景德镇陶瓷跨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州的传教士则更多,不断将广彩瓷生产盛况反馈到欧洲。这样,欧洲王公贵族为中国兴盛的制瓷业所吸引,更多地委托商人前来定制纹章瓷。
4结语
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人种、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大差别,因而,中国明清纹章瓷要实现跨文化交流,具有地理位置遥远、封建压迫深重、文化隔阂巨大等障碍。尽管存在着种种障碍,但明清纹章瓷通过各种途径突破了这些障碍,实现途径主要有西方对中华文明的尊崇、西方商人的定制行为、装饰工序转移、海运事业的发展、西方传教士的重要贡献等。
参考文献
[1]詹嘉,中外陶瓷文化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中外文化的交流[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4
[3]陈进海,世界陶瓷·第六卷[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6 [4]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
物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