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釉的工艺掌控与操作技巧 杨杰, 麻晓武 (景德镇杰作艺廊,景德镇333000)
【摘要】:高温颜色釉是陶瓷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刻苦研之、科学用之、艺术驭之,才能找到其工艺掌控、操作技巧和艺术表现的真谛,认真分析高温颜色釉工艺操作中常见的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熟悉釉性和掌握操作使用技巧,按照艺术的规律驾驭釉料,能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的独特境界。
【关键词】:高温颜色釉,工艺掌控,操作技巧
引言
我国从商代陶工发明了釉,到现在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各种经典釉色,它们尽情地展现出造物与造化之美,谱写着中华陶瓷文明的乐章。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经典色釉出现,从商周到汉唐时期的青釉,以“类玉.类冰”(陆羽,《茶经》)的越窑青瓷为最;宋代五大名窑以各具风姿的华美釉色而名闻天下,吉州窑的木叶天目釉独树一帜。随着战乱变迁,北方各大名窑日渐衰落,使景德镇“汇天下名窑之大成”, “集南北良工之精华”,从而走向瓷业高峰并赢得“瓷都”之美誉,历代景德镇良工创造的各种精美釉色更是数不胜数,如宋元的影青、铜红、钴蓝;明清的祭红、霁蓝、郎窑红、美人醉、三阳开泰、茶叶末、铁锈花,还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等等,至今,这些经典色釉仍在陶瓷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陶瓷四大特点中的“白如玉、明如镜”即是形容陶瓷釉色之美,它们用无声的陶瓷语言,诠释着美丽陶瓷的变幻与神奇。高温颜色釉装饰的陶瓷制品,深厚庄重,滋润晶莹,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加上它具有不易磨损,不易褪色以及无铅无毒等环保优势,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和生产者的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陶瓷科技的发展,高温色釉的种类和色彩日益增多,表现力更加丰富,为陶瓷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随着各地瓷区陶瓷从业新人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许多外地画家到瓷区发展,他们不能在短期内掌握陶瓷釉料和工艺技法,只能在现成的瓷胎上画新彩或泥坯上画青花,而对高温颜色釉的工艺掌控和操作技巧感到难以入手,甚至望而却步。因此,本人根据自己长年的实践,结合实例谈谈陶瓷高温色釉的工艺掌控和运用操作技巧。
陶瓷高温色釉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是泥与火的天成,泥胎、造型、釉面和装饰,构成了颜色釉瓷的四大要素。泥胎好比人的骨架,造型好比人之肌体,釉面好比人之肤色,而装饰就如同人的服饰,一件颜色釉瓷的优劣高下如同人的美丑,它取决于是否胎好、型佳、釉美、饰雅。而要综合做好这些,并无捷径可走,需刻苦研之、科学用之、艺术驭之。
1刻苦研之,吹尽狂沙始到金
高温颜色釉是“泥与火”的艺术,瓷坯需借助火的创造,才能显示出它的光彩。颜色釉瓷是材料质地、工艺技术、艺术表现三者合成的综合体,只有对其材料配方、工艺调控和操作技巧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才能有效地完成创作。现在市场上有关颜色釉知识的书籍不少,这大大方便了颜色釉知识的传播普及,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颜色釉的操作实践性很强,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相对比较浅薄,只有经过多次的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种不熟悉的釉要烧好是困难的,神秘的配料构成,难以掌控的火候,单调的干粉色料,经过高温烧成会变成表现力丰富的透明玻璃质。因此需要我们在配方工艺和烧制工艺等技术方面刻苦钻研。不同的釉有不同的特性,如:高温色釉中的流动性程度,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可得到不同的效果。因此,不同的坯胎,不同的施釉厚度和施釉方式,不同的烧成温度,都要反复试验,不断总结,逐一验证,深入了解什么釉烧出来是什么颜色?其流动性大不大?亮度透明度如何?这种釉和那种釉搭配是什么效果?釉与釉之间搭配会否排斥、会否出现“吃色”现象?这些都需要你为之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甚至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把每次试“照子”(试片)的样片以及配方数据、工艺要点等都记录下来,以备后查,才可能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新兴的釉料,种类越来越多,其工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好掌控,必须要有多次的试验样片和文字记录对照,而每一次试验得到的成果都应成为你的宝贵财富,成为你个人的“秘方”, 恰如一个优秀的烹调师,总是先从配方着手,熟悉配方,改进配方,使你的配方个性化、系统化。你的“秘方”和操作技巧、工艺掌控越独特,越有个性,就越有效用,烧出来的作品就越不易被仿制。你为之付出与收获将成正比,何乐而不为呢?这也正是颜色釉的魅力所在。
此外,配釉工艺师和陶瓷艺术家是一对天生的朋友,如同烹饪师和美食家是一对天生的朋友。陶艺家在创作中,对釉料的搭配、组合以及烧成后无法人为控制的偶然性效果十分看重,工艺师为陶艺家的创作提供特殊颜料,陶艺家的种种创作需要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反过来促进工艺师的釉料工艺改进,高温颜色釉像个“淘气的孩子”,陶艺家往往被这“淘气的孩子”多变的偶然效果和种种不可测所迷醉,工艺师就要研究和尽可能掌控这“淘气的孩子”,变不可测为可测,变偶然为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配釉工艺师应该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以便更好地帮助陶艺家的创作获得满意的预期中的艺术效果。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名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大意是:淘金需要千遍万遍地过滤,历尽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能得到贵重的黄金。钻研高温颜色釉工艺同样是如此,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勤于实践,工艺掌控和操作运用得当,在传统色釉中吸取营养,在创新中取得经验,一定可以创造出更多的高温颜色釉好品种。
2科学用之,浓妆淡抹总相宜
我们在高温颜色釉的现实操作中,有时候花费极大精力完成的作品,因施釉和烧制不当而报废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科学合理地用釉,能避免产生如惊釉、吸烟、起泡、桔皮、针孔、流釉、缩釉等缺陷,从而提高作品成功率。苏东坡的“浓妆淡抹总相宜”诗句,原意是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西湖景色之美。这里借用到施釉,寓意有所不同,亦即“浓妆”也好,“淡抹”也好,总要“相宜”,总要科学得当。
施釉工艺有吹、浸、浇、涂、荡等方式,各有操作要领,不一一述及。此外,坯壁薄或坯体内外施不同的釉,应先施内釉,待自然风干数小时再施外釉。吹法施釉速度快,适于大件坯体。釉不能太稠或太稀,太稠则淤积,太稀则滥,且伤胎。釉汁使用前需过120目的筛,有氧化物着色的釉要搅拌均匀,避免形成色差。坯胎要干燥,否则容易因坯釉太湿造成釉泡。如釉要施厚,可在第一次上完后把坯晾干,再上第二次。施釉操作中不可触碰未干的釉面,以免留下痕迹。
施釉操作不当,容易导致釉面缺陷,以下谈谈施釉操作中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1、惊釉。成瓷后釉面出现细如发丝的裂纹叫惊釉(见图1)。惊釉形成的原因有四:一是坯釉膨胀系数差异大;二是釉层太厚;三是窑温太高;四是出窑太急致使冷却过快。避免惊釉的办法一是增加釉的稠度以阻止釉熔融时的流动;二是用膨胀系数小的物质代替一部分膨胀系数大的熔剂,如氧化镁、氧化锂、石英、滑石等;三是施釉不可太厚,心里没底可多试“照子”;四是选择合适的窑温匹配釉,如:当烧成温度在1000-1150度时选择低温釉;1200-1220度时用中温釉;1250-1350度时用高温釉。窑炉冷却时尽量避免漏风,冷却到400度时烟道总闸板可适度放开,温度降到100度以下才可开窑门,待瓷器降到常温,方可出窑。
2、缩釉。有些釉,特别是含有氧化锡的釉,如施釉过稠,或施在脏污的坯面,釉会收缩而露出素胎块面,形成缩釉(见图2、图3)。因此泥坯上釉之前要补水,有气孔处要压实填平,确保坯胎光洁。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灰尘,也易产生缩釉,可在釉下彩料中加入少量釉浆或陶瓷胶。如果釉料中塑性成分过多,施在坯体上干后会产生裂纹,烧成后易形成釉堆并结块。用手轻轻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光滑,有助于消除一些釉裂。刚施釉未干,加热过快也易缩釉,缩釉面积小的可补釉回炉(复火)。
3、流釉。施釉太厚,烧成温度过高,高温时间过长都可造成流釉而使坯与窑具粘附(见图4)。可在釉中添加3-4%瓷土和石英,以减弱釉粘度。对于低氧化铝含量的配方,结晶或特殊效果的釉,应掌握好加入量。也可降低釉的稠度和稍降烧成温度。
4、针孔。烧成温度过低,升温太快导致杂质未充分氧化或釉较硬,釉面易现针孔。克服的办法是升温慢些,高温保持长些。需还原焰烧成的釉,充分还原才能得好釉面。偏软釉含熔剂多,高温熔化显著,烧成后釉面亮。偏硬釉含较多瓷土和石英,熔融和烧成时间长,有较宽的成瓷温度范围。针孔和缺陷常出现在成瓷温度范围内。如烧成温度不能升高,可增加一些熔剂或研细的白云石,能使烧成温度下降,又不影响釉面质量。
5、起泡和“吸烟”。起泡原因一是坯体烧得过高,致使釉料各元素反应激烈,部分成为蒸汽浮在坯胎周围出现气泡。像过热的糖浆出现气泡和烧焦的现象一样。二是在烧窑中氧化不彻底,坯体中的碳素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冲破变软的釉面形成“氧化泡”。有些坯胎碳素含量较高,烧成中窑炉易被燃烧释放的气体灌满,及时通风排烟很有必要。因此烧窑时升温要慢,在900度时“闷火”1到2小时,即氧化保温,保证碳素尽燃后进入强还原,并在釉层封闭坯体前结束强还原气氛,否则会出现“吸烟”现象。烧釉里红时常用的灰釉容易吸烟,需要注意。
此外,桔皮、剥釉、坑釉等都是常见毛病,篇幅所限不赘述。从艺术审美角度,高温颜色釉有的缺陷经合理利用反倒能为创作服务,如古代陶工发明的裂纹釉就是利用坯釉膨胀系数差异和窑烧放在不同位置,可获得不同的裂纹效果。而利用油类、融化的蜡液或白乳胶在坯上画出预留图案后上釉,烧成后会形成艺术的缩釉效果。有些釉加入适量助融剂,或降低烧成温度,人为制造过烧因素等,使釉面通体均匀地“发泡”,形成的艺术效果也很独特。
因此,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色釉及其工艺操作,充分发挥釉性自然流动和互相融汇渗透等优长,甚至利用好其缺陷,充分运用材质对比、色彩对比、操作技巧对比和工艺特效对比,能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的独特境界。
3艺术驭之:绝知此事要躬行
熟悉了釉性和掌握了操作使用技巧,还要按照艺术的规律驾驭釉料,使之为艺术创作服务。高温颜色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表现具象,也可以表现抽象和写意。既可以把高温釉当彩料绘画,也可以发挥 “窑变” 效果任由其巧夺天工。
高温颜色釉陶瓷艺术创作,是一门集金、木、水、火、土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它的每一件成功作品种都经得起从上至下、从里至外的细细品味,每一边角都是极其讲究的,这才能满足人们把玩、鉴赏和陈设的需要。如景德镇的一些传统高温颜色釉瓷器,哪怕是单色釉或是两种色釉穿插装饰(如三阳开泰),都可让人反复把玩,百看不厌。近年来,许多陶艺家用高温颜色釉作画,将多种烧成条件不同的高温颜色釉控制在同一的烧成条件下,藉以描绘出具有一定内容的主题画面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使高温颜色釉的使用领域更加宽广,许多色釉作品经烧成自然产生出的肌理、纹饰、块面、空间、虚实等种种意境感觉,近乎完美,宛若天开,而且件件孤品,不可复制,达到了人工难为的特殊奇效。而这种种看似无法掌控的变化,需要釉料工艺师和艺术家共同合作、长期实验才能掌控好。因为不同的表现手法需要不同的材质和操作工艺,不仅要多多探索实践,而且要不择手段大胆试验,才能更好掌握用釉规律,如“窑变”色釉,其原料配方、施釉方式、胎质造型、窑位环境、火候气温甚至开窑时机等多种因素,都将影响“窑变”效果,必须反复实验,这也正是陶瓷艺术的魅力所在。这些,在教科书上无论如何也是学不到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研究和创作颜色釉瓷作十多年,从早期的“虎系列”到“少数民族系列”,再到现在的“釉下色釉彩系列”,期间也走了不少弯路,谈不上挥洒自如,却也收获颇丰。下面结合作品介绍几点心得。
在早期“虎系列”中,经过多次试验,我找到用黄花釉表现老虎皮毛的方法,效果很好。经窑烧后,原本红色的釉变成黄中带蓝丝,并产生一定的流动感,使虎皮特征自然而逼真。虎后面的山石用蓝流丝釉涂抹衬托,形成冷暖对比。“少数民族系列”是雕刻和高温色彩的结合,先在坯上雕刻人物形象和肌理,再选择釉色,并采用喷、涂、刷、堆等综合手法,用胶水遮盖部分画面,施完底釉后揭去胶水,再层层添上各釉,兼顾色彩的协调和搭配。用笔不多但传神达意,烧成后的釉色变化丰富,衔接过渡自然,肌理效果独特。达到了装饰性、工艺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近年创作的高温色釉和釉下绘画结合的作品《唐卡系列》、《金色童年系列》、《山水系列》(见图5)、《国粹系列》等,在釉色运用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使之兼具油画的色彩,国画的韵味和陶瓷自身的特色。以作品《唐卡系列》为例,在泥坯上绘制唐卡,是新的尝试,难以捉摸的窑变色釉和唐卡细致的绘画纹饰是一对矛盾,但经过摸索,终于烧制成功。唐卡充满神秘感的繁复纹样经由高温色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流动性不同的釉错落穿插,釉下绘制的线条繁复精细,辅以各种色釉平涂、堆砌、点缀,虚处用色釉引申过渡,实处突出形象细节。期间工艺掌控和操作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数月的绘制之功付之东流。这套作品除需绘画能力和操作耐心外,还须对陶瓷工艺了然于胸,终使得古老的唐卡艺术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因窑火而涅粲重生。 (责任编辑/蒋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