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艺术家的涌入与新契机的形成--中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内外部因素考察
【摘要】近二十年来,大批中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给景德镇带来新契机,促进景德镇新转型。这种变化是由各种内外因素形成的。从内部因素来讲,主要有得天独厚的制瓷历史和文化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生活、国内外陶吧及浓郁的中外陶艺交流气氛等;从外部因素来讲,主要有内外超大型城市的非艺术化生活迫使艺术家向周边地区转移、后工业时代文化艺术产业将成为主流的文化消费产业、信息、交流、交通的便捷成就了国内外艺术家“多栖化”生存等。
【关键词】景德镇,外来艺术家,内外部因素
1近二十年中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概况
上个世纪,书画家朱屺瞻、谢稚柳、林风眠、关良、唐云、陆俨少在景德镇绘制的瓷画,把书画艺术与陶瓷材质完美结合,成为贵比黄金的艺术珍品。
进入新世纪,一大批国内外艺术家纷纷来到景德镇,他们或在中华陶艺村、明清园、三宝陶艺村等地聚集而形成创作群体,或与各个美术院校、艺术研究所、画院的本土艺术家“以艺会友”,成为特聘画师,有的干脆自立门户建立艺术工作室或开办创作基地。景德镇悄然再现“工匠
来八方,器成天下走”这一盛世瓷都景象。
马来西亚华侨曾桂越于2002年从广州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2006年首次来景德镇便在山灵水秀的三宝村购置了一幢小楼,办起了陶艺工作室,作品则远销马来西亚。在上海办画廊的书画家孙振峰,2008年下半年来到景德镇,2009年5月,孙振峰在景德镇购置了一套商品房定居,开始全面从事陶瓷创作。依靠不俗的创作实力与景德镇的品牌效应,孙振峰的作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引起海外收藏界的关注。孙振峰与曾桂越有着共同的经历,他们曾从景德镇购买陶瓷原料和烤花炉分别回上海和广州创作,但发现要实现陶艺之梦,就必须回景德镇。因为,只有在景德镇才可以找到帮助他们圆梦的人才队伍与良好的创作氛围。
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里有个中华陶艺村。那里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艺术家。新都民营陶瓷园一品徽会馆,来自安徽祁门的艺术家郑云一正在瓷板素坯上刻画着莲花和游鱼。当问他为什么要到景德镇来画瓷器时,他说在安徽宏村写生时,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几位老师相识,谈到了艺术和瓷器。在他们的引领下,来到景德镇开始走上探索陶瓷艺术之路。从青海的吴大干、山东的王一君、广西的韦华、上海的秦德龙、浙江的朱昌兴等等一批外地艺术家,都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在景德镇静下心来创作陶瓷精品佳作。
来自安徽蚌埠的艺术家常根书,他从2002年起便来到景德镇研习陶瓷绘画,“机会虽然没有本土艺术家多,但还是坚守了下来。”河北邯郸的魏宝书在景德镇这么多年,他已渐渐融入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圈,目前正与本地艺术家合作陶瓷项目,“来到景德镇研习陶艺,是我艺术生涯的一次飞跃。”
鲁迅美术学院陈仲琛2003年来到景德镇,在明清园里租了个工作室从事创作。每年寒暑假,他都会从沈阳来景搞雕塑创作。陈仲琛的老乡戴德全2002年从辽宁盘锦来到景德镇,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尝试用陶瓷颜料在瓷器上画虎。他说,景德镇的包容性很强,只要你瓷器画得好,
就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许多外地艺术家如冯杰、陆履峻、车一鸣等都长年扎根在景德镇。
目前,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陶艺家在景德镇建立了近百个陶艺工作室,国内艺术家建立的陶艺工作室近千个。
德裔澳大利亚艺术家戴安娜说:“我在景德镇学到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制作技艺,而我带来的西方式创意也影响着当地的艺术家”。
韩国艺术家柳济龙、柳明朝则称,他们不远万里从首尔来到景德镇,就是因为这座古城有着浓厚的陶瓷艺术氛
围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这里做陶瓷得天独厚,环境好,人也很友善,这与在韩国做陶瓷大不一样。在三宝陶艺村,多位来自美国、巴西等国的陶艺家竖起大拇指:“景德镇很美、中国人好!”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沃素珊来景德镇之前,担心语言和生活都不能适应。可到了这里后她发现,不仅没有语言的障碍,而且大家对她的生活也非常照顾,这令她可以专心创作。她觉得景德镇陶艺创新的氛围非常好。爱尔兰艺术学院的Neil Read慕名来到景德镇,在他的印象中,景德镇的陶艺家很有名也很勤奋,手工艺人很多也很特别。来到这里后,他得到了景德镇很多艺术家的帮助,使他的创作有更多、更新的元素被挖掘。景德镇之所以出现这种盛况,与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又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制瓷历史及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既取决于国内外经济文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又取决于国内瓷艺大发展的及景德镇本身的内部因素。
2中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的内部因素
2.1得天独厚的制瓷历史及文化资源
国内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首先得益于景德镇独特的内部因素。世界瓷都的品牌效应,密集的作坊,众多的名家,数万陶瓷产业大军,这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企及的。在景德镇搞创作,有所需的陶瓷材料,有便利的创作条件,能在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并得到本地匠师的指教,是很幸运的。
近年来艺术家陈仲琛的陶瓷力作屡获国际、国内大奖。他在景德镇本土艺术家和经纪人的帮助下,熟悉了景瓷的工艺特色、材质运用、装饰技法,运用自身扎实的艺术功底去绘瓷做陶,作品被收藏界看好,价位一路上行。上海书画家孙振峰坦承,“我刚到景德镇时,是当地艺术家手把手教我调料和在陶瓷上创作。”孙振峰透露,本地陶艺家赖德全等就对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帮助。不久前,赖还邀请其共同创作大型作品。马来西亚华侨曾桂越表示:“在这里,出去喝一杯茶,我就可以获取很多与陶瓷有关的信息。”在明清园,外地艺术家能买到所需的任何陶瓷材料,瓷器画完了,剩下的事情,只要出钱自然有人帮你搞定。配套的服务,让外地艺术家可以静下心来绘制自己的陶瓷梦。
2.2良好的生态环境:田园生活
景德镇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艺术家,还取决于景德镇天堂般的优美环境。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东北畔,沿市环绕的碧波荡漾昌江、南河为景德镇瓷业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水力及水运资源;景德镇位于三大名山庐山、三清山及黄山之间,一名湖鄱阳湖之畔,其相邻的婺源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风景秀丽、水曲绵延、古树成荫、一年四季景色分明,其实这也是对景德镇的任何一个乡村的真实写照。景德镇的浮梁,自古就是天下名茶的出产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曾叹:“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历史上,瓷都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浮梁自古以来一直因当地灿烂的陶瓷文化和茶文化而著名于世,占据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品种的二种:瓷器、茶叶。浮梁县古县衙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官居五品的古县衙,距今景德镇市仅8华里。如今,由于景德镇陶瓷冠绝天下,把浮梁茶的名声给活生生地压了下去,这也表现了景德镇的物产丰富,为上帝所钟情之地。这里的景色之美,空气之清新、水质之香淳、生态之良好在全国都属少见,加上中小城市的悠闲和恬静,也让住惯大都市的艺术家们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休憩,画家曾桂越曾说:“蝴蝶纷飞、白鹭低翔、野花遍地,艺术之笔在手中流淌,在这里(景德镇)我找到了梦想的惬意生活。”曾桂越还说,富裕了的三宝人对外来人士非常友好,许多马来西亚的亲戚朋友听她介绍后,都非常想来景德镇观光旅游。笔者原居北京,现又迁居景德镇,就是因为这里有一流的陶瓷艺术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里可以过上艺术家一生最为向往的艺术、诗意及田园般的生活,又不乏城市生活的便利。景德镇是一座国际文化历史名城,中外宾客络绎不绝,许多外来艺术家在这里盖楼、建酒吧茶舍、建工作室,也把景德镇建成了一座艺术家的移民城市。现代交通、网络、信息的发达,也使景德镇虽深居内陆,但并不闭塞,这都是景德镇的优势所在。在北京有一个七九八艺术城,而景德镇的电话区号就是零七九八,不知这是偶然中的必然,还是七九八与艺术有缘分,其中奥秘,也引人暇思。
2.3国内外陶吧及浓郁的世界陶艺交流气氛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因它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是单一的瓷业生产性城市,从元代以后,景德镇就成为了一个海纳百川,集天下名匠于一炉的风火“雷电镇”。在天下太平之时,往往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的高峰期,一些中外名匠如吴吴十九、日本的伍良大甫(吴祥瑞)、周丹泉、陈国治、程门之类往往会涌入景德镇,古代如此,今天更是如此。如今,景德镇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优良的环境,吸引着众多外地艺术家前来创新、创业,他们正和本土艺术家一道,去实现艺术创新与市场运作的协调发展。作为世界陶瓷艺术之都,景德镇集陶瓷艺术生产、经营、科研、教育、旅游、文博于一体,既有无与伦比的陶瓷艺术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世界上最大的最专业的陶瓷大学,具备充足的陶瓷智力、文化及技术优势,而外地艺术家最看重的是这座城市完善的陶瓷工艺配套设施、便利的创作条件、健全的服务体系以及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明清园,一位又一位不同肤色的“老外”艺术家在做陶艺,形成了景德镇特有的国际陶吧风情,其浓郁的世界陶艺交流气氛为景德镇向世界陶瓷工艺之都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国内外艺术家涌入景德镇的外部因素
3.1国内外超大型城市的非艺术化生活,迫使艺术家
向周边地区转移
内部因素发力,往往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变化而趋动,没有单纯的内因,也没有单调的外因,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景德镇的风云际会往往取决于国内形势的大变化以及国际形势和工艺文化的发展潮流,我们如果脱离这样的大背景而单纯地考察景德镇,就难于发现这个世界万事相互效力的特点,难于认清形态的真相。从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在世界各地都有迅速的发展,上个世纪,一些世界超大城市群已经出现,出现了诸如就业、用水、交通、医疗、教育、空气污染等问题。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需要大城市的资源与信息,奢华与富足,市场与消费,一方面,他们又厌烦大都市的种种不便利生活、混浊的空气、不洁的水源、拥挤嘈杂的空间,不断被打扰的独立与自由,尤其是与大自然的原生态生活的隔绝,使这些艺术家纷纷逃离都市,走向周边的地区。如巴黎的丹枫白露、纽约的苏荷、北京的宋庄。而在交通便利,追求更高质的原生态艺术家,他们会根据他们的条件走得更远。景德镇就是一个更为理想的选择之地。因为,景德镇除保存了最优美山川之外,还有悠久的艺术历史、便利的制瓷资源和代表中国文化象征的艺术型城市。今天,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农村流向城市的“城市化”时代,不如说也是艺术家又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的时代。艺术家是对原质生活和高质生态最敏感的一个族类。因此,艺术家是社会生活最敏感的风向标。国内外一批艺术家向景德镇的移动,就说明了这种现象。
3.2后工业时代文化艺术产业将成为主流的文化
消费产业
后工业时代文化艺术产业因为第一、二、三产业生产的饱和而兴起,以满足人们不断增进的精神欲望和五花八门的艺术需求。饱暖足、思淫欲,当今世界各地不断兴起的文化产业已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后工业时代文化艺术产业将成为主流的文化消费产业,这一趋势还会扩大,后工业时代的景德镇,还会借助其厚重的历史资源,以经典再设计的思路满足后工业时代的陶瓷文化艺术需求。陶瓷是人类最亲和的材料,也是最生态的材料,它是上帝给人类最丰厚的馈赠。其优良的特性,近乎无限的天工和人为的艺术表现力,远远大于单纯的绘画、雕塑和其它工艺品种,因为其本质就是泥土的艺术,经过水与土的混合,人的智慧和技艺、火的洗礼而“陶冶成器”,其象征的意味,仿佛这个世界的缩影。我们所居的世界及宇宙,似乎可以视为一位伟大的、超凡的窑匠的精彩杰作,从宇宙到地球上的每一块岩石、精美的玉石、水晶、玛瑙、……都可以视为水与土、土与火的结晶,其无穷的意味,正是陶瓷艺术本身努力的趣味所在,其未来艺术及消费的前程仍不可限量。
3.3信息、交流、交通的便捷成就了国内外艺术家
“多栖化”生存
目前,中国已象一些发达国家一样,进入了“多栖化”生存的时代。一些暴富阶层纷纷把他们的快速资金变为全世界的各处房产及艺术收藏,他们也在世界各地过着“多栖化” 的生存生活。而信息、交流、交通的便捷也成就了国内外艺术家“多栖化”生存。如扬州画家陆履峻、马来西亚画家潘桂越、还有许许多多本文未提及的艺术家、在外地和景德镇“多栖化”生存,象他们这样的艺术家,即使多不过恒河之沙,天上之星,也反映了人类的某种特性。这种“移动”的生活,不愧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移动”的时代,它也显示了我们在不远将来,一种越来越快的“移动”生活方式,可能将来在这个星球上很少有人一辈子在一个地方生存,其次,可能将来人类有可能不一定永久地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因为我们是“理想生活”的“移动者”,这个属性决定了人类的“移动基因”不可逆转。
4结语
上述种种的形势变化和文化艺术潮流的波澜壮阔,都给转型中的景德镇带来了新的变化、要求及挑战。景德镇业已成为世界的瓷都,这点不可否认,但这只是已过去的历史。在今天,景德镇能否在世界瓷都的历史基座上转变为后现代陶艺家和艺术家的天堂?景德镇能成为陶艺家和艺术家的天堂吗?这个问题笔者考虑了很久。是的,景德镇是具备了一些陶艺家和艺术家的天堂因素,其现实的发展也有这种趋势,但景德镇切不要陶醉在“世界瓷都”和“艺术天堂”的醉意中,要切实地保护、规划、建设;有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景德镇陶瓷、人文、艺术与自然生态保护好、传承好、建设好;把景德镇从历史上单一的生产型城市转变成可居、可玩、可游、可陶的四可城市,从单纯的瓷业城市转变为陶瓷文化、旅游、艺术、自然生态消费性生活城市。否则,景德镇不久就因上述优势的丧失而失去“天堂”的宝座,成为后现代被遗弃的“弃妇”,故我们要切切地思考,积极地行动,把景德镇打造为真正的“天堂”。
(责任编辑/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