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家具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人类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的生动写照。家具的设计结合环境艺术,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等,直接反应了我们所创造的文化,它以自己特有的形象和符号来影响和沟通人的情感,是人类理解过去,表现今日,规划未来的一种表现形态,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对未来的限定性。众所周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价值观念形成了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东西方文化体系, 而这些文化差异也就造成了东西方家具设计的差异和多样性。
中国明清家具所体现的工艺风格已成为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里程碑,千百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明清家具的装饰艺术风格,其独特的装饰与家具结构相得益彰,堪称一绝,使中国明清家具成为世界家具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图1)。
在1 7、18世纪的欧洲, 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风靡一时,洛可可风格以纤巧、精美、浮华、繁琐著称, 在家具上大量使用烦琐的装饰手法、变化莫测的曲线以及贵重金属的镶嵌,一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贵族生活日趋腐化, 另一方面其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与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乃至现在的家具审美
(图2)。
一、明清家具与洛可可风格家具概述
{、明清家具历史背景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 “清式家具”则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明清家具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不可分割的。
从社会经济上看,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海外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使城乡的经济、手工业和商业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这不仅扩大了国外市场, 还由此推动了文化思想领域的变革, 改变了社会的审美风尚。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呼唤下,文学、艺术、工艺乃至哲学、美学思想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一大批文人雅士热衷于工艺的研究和家具的审美探求, 著书并参与家具的设计,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家具的需求,还兴起了家具的陈设和玩赏之风。汉文化中蕴含的文人气质,通过明式家具的造型得到充分的体现,家具形式也呈现艺术化倾向。
2、洛可可风格背景概述
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时代。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帕杜夫人(路易十五第一位情妇),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 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 7世纪中存在的那种阳刚盛世之气的风格,充满了女性的柔性情怀, 这与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
十八世纪初期, 路易十四去世,法国政治气氛变的轻松,新王朝女权呼声高涨,恰好迎合了上层女性的爱好,尤其以蓬帕杜夫人及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 皮加尔和法尔科奈为楷模。 正是这点直接导致了洛可可风格的出现。它排除了巴洛克家具造型装饰中追求豪华、故作宏伟的成分, 吸收并夸大了曲面多变的流动感, 以复杂的波浪曲线模仿了贝壳、岩石的外形, 致力于追求运动中的纤巧和华丽, 强调了适用中的轻便与舒适。它故意破坏了形式美中的对称与均衡的艺术规律, 形成了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新风格。洛可可艺术更多的注重体现曲线特色, 并适合女性的装饰,显得更加柔和,舒适。
二、明清家具和洛可可家具之间的差异
1、美学思想与文化内涵的差异
许多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学者认为, 中西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含蓄”、 “天人合一”;而西方则认为“主客二分”,利用朴素的辩证法看待问题。这种区别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取向, 而性格的含蓄成为了中国人区别西方人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 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 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 要含蓄, 以免适得其反。这一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尤其是明代的线型在传统技法上提炼概括成简炼、流畅、舒展和刚劲,不但使造型式样具有直线的稳健、挺拔,而且还具有曲线的流畅、典雅, 更使家具造型收放有度, 刚柔并济, 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图3)。在明中叶以后,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遇到了挑战, 与儒家思想处于对立互补地位的道家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式家具的发展。道家尚
“无为”,重“天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反映在明式家具上就是简洁的装饰、柔美的线型与天然的材质;
我们所谓清式家具,乃是指康熙未至雍正、乾隆、 以至嘉庆初的清代中期, 是指这一段清盛世时期的家具。这段盛世家具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统治者所创造的世风有关。它着重表现了从游牧民族, 到一统天下的雄伟气魄,代表了追求华丽和富贵的作风。
而在1 7、 1 8世纪的法国, 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开始得到张扬,人们追求轻松、 自由的生活。美术史家龚古尔写道:“当路易十五的时代代替了路易十四的时代时, 艺术的理想从崇高转向了愉悦, 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处。 ”古典主义中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与中国的一些装饰因素相互杂糅, 反而衍生出一个风靡整个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它与享乐, 爱情, 奢华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反映宫廷贵族的审美理想和趣味。
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因女权的兴起,其装饰风格是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喜欢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和弧线。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论线条”的一章中提出过: “有一些对象是由上述所有的线条和蛇形线组成的, 如人体。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请注意: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一·蛇形线灵活生动, 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 能使眼睛得到满足, 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
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是那些喜欢奢华风格者的代表人和组织者, 如蓬帕杜夫人及一些崇尚华丽风气的贵族们,她们左右着宫廷的审美趣味, 诱发了洛可可艺术,使其无不充斥着一种倾向于女性化的审美特征。
2、造型与风格的异同及相互影响
明清家具中, “明式家具”偏重造型,装饰虽复杂,却主次分明, 体现了简洁明快、典雅清俊的艺术风格。同时,明式家具多曲线造型, 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在视觉上注意形体的收分和线形的流利, 优美的曲线结合朴素的直线, 一动一静, 家具整体也随之灵动起来,宛如洛可可风格。 “清式家具”则强调那种极度繁琐, 奢华的装饰风格, 它迎合了当时上层人群的审美品味与要求, 其奢华的装饰艺术与洛可可风格相类似,可以说这种装饰风格成为了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特别是清式家具, 以雕绘满眼绚烂华丽见长,卷草纹、缠枝花草、植物、动物等等一些优美的曲线和复杂的花草装饰纹样,其柔美、飘逸的风格特征恰好与洛可可风格中大量的运用蛇形线, 以表达一种超乎想象的柔美和纤巧之感相似, 使得观赏者在欣赏的同时可以随着曲线的延伸得到视觉上的美的享受。脱离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宏伟壮观, 法国人转向钟情于更加精巧和柔美的曲线。
18世纪的法国正是“中国热”盛行的顶峰,遥远的东方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美的瓷器和华贵的绸缎, 而且与之俱来的古老国度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艺术, 无不体现着一种潇洒飘逸的高雅的气息。很多国王和宫廷贵族是中国手工艺品忠实的收藏者, 路易十四曾经在特里亚侬宫中用瓷器建造了一个狄安娜(月神)房间。路易十五甚至要掀起一个日用品的变革运动,用中国的瓷器代替传统的金银器皿。瓷器成为欧洲贵族家庭中最为时髦的奢侈品,风靡世界市场,成为正在上升的欧洲“中国热”的顶点, 并在此后几十年一直统治着贵族们的品味。
东方所具有完全陌生和新鲜的文化艺术也确实促使法国人放开了眼界, 把眼光放在意大利以外的地方, 提高了审美水平和文化艺术素养, 而且对法国哲学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在法国的高雅地位,也得益于当时一些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宣传。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当我们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这个民族(指中国)已经有高度的文明了”
明清家具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上浓重的一笔,我国古代的工匠们能把功能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并把中国的艺术风格发挥到极致,达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 而西方浪漫主义一一洛可可风格家具最大成就就是将优美的艺术造型与舒适的功能巧妙地结合起来, 形成完美的工艺结晶,这是令我们今人都为之赞叹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旨在向我们诉说古老艺术的辉煌,这些经典的艺术风格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伟大,更是一种语言,穿越古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