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斗彩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史为起点, 探讨咸化斗彩在装饰布局上的特点与思路、 装饰题材的取材范围, 装饰工艺的特色以及斗彩装饰的风格取向。
关键词: 成化斗彩 装饰 思维
一、关于斗彩
斗彩,又称 “逗彩”; 又有人因其初釉色呈豆青色而以“豆彩”名之。沿用目前常用的称呼, 我们称之为斗彩。最早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 是成书于清雍正时期的仑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加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它本质上是指一种陶瓷的彩绘装饰或彩绘装饰工艺,但根据人们日常的语言习惯, 现也多指用斗彩工艺技法装饰的这种彩绘陶瓷。
明代洪武时期出现了釉上红彩: 永乐,宣德时期, 出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结合的青花红彩器, 一般认为,这是斗彩的初创期。成化斗彩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成化时期是斗彩的成熟期, 也是其高峰阶段。成化斗彩先用青花勾线,然后在线内施多种釉上彩, 整体上具有青花幽静典稚的特色,又有鲜丽的色泽,所以斗彩以成化为最高。
二、成化斗彩的装饰布局
成化斗彩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地位,跟它的艺术格调有关, 这首先表现在装饰布局上。装饰布局又分装饰在整体造型上的布局与装饰内部本身的构图。
成化斗彩瓷器造型小巧精美, 适于把玩。 以小件器皿为主,瓶罐等大件器皿较少,俗称“成窑无大器”; 其中以杯、碗、小罐为多。形态、装饰各异的杯类久有盛名,造型却各有区别: 口有撇口, 敞口、直口, 腹有浅腹、深腹、直腹、斜腹,足分圈足、高足、卧足等。按装饰的不同又分鸡缸杯、葡萄杯、高士杯、三秋杯、团龙杯、 团花鸟杯、莲花杯等。杯类的装饰主体多在杯的腹部, 有的高足杯在口部跟脚下部有弦纹,其它部位一般不加装饰: 高足杯尤为典型,优雅的高足托起圆润的腹部, 使腹部成为视觉的焦点。碗类的腹部也是装饰的重点, 多用象征富贵圆满的团花形象, 其余部位留白, 给人以清爽的视觉感受: 另外碗的口部有时也是装饰的重要部位。 内部口沿装饰以有节奏的边花并以上一下二共三道青花弦纹间隔, 外部口沿仅装饰两道弦纹, 腹部团花形象富丽饱满, 而整体构图简约。成化斗彩罐多满幅装饰, 有的有主体纹样与边角纹样之分, 有的则如一幅小画:盖的顶端,往往也有装饰。总体宋看, 腹部是斗彩装饰的重点,而这一部位往往也是视觉的中心所在。成化斗彩的装饰主要分为图案式装饰与绘画式装饰两大类。
图案装饰, 尤其是团花装饰, 为成化斗彩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 图案是一种传统的装饰形式,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符合形式美法则,具有概括、完整、美观的特征: 主要包括适合纹样、单独纹样、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角隅纹样等。成化斗彩的图案主要以圆形适合纹样一一团花和二方连续为主。 团花图案多出现在碗类、杯类器皿上, 有时也作为罐类的主体装饰出现。成化斗彩所用的团花花卉多是在民间具有吉祥含义的花, 如象征品质高洁的莲花、菊花,象征富贵的牡丹等: 有时团花花卉里面还带有几只小鸟。 缠枝莲是明代喜用的一种装饰纹样, 具有时代特色, 成化斗彩上也频频出现。成化斗彩的装饰有的仅用单个团花排列组成一幅富丽清爽的画面, 如碗、杯类: 有的在团花周围饰以角隅纹样和边角纹样, 完成满幅画面, 如罐类:而单单用团花或是需要用团花加边角纹样, 这一切取决于如何与造型更协调。
绘画装饰为成化斗彩装饰中的一大部分。绘画艺术深深的影响了工艺美术领域, 甚至在很多时候, 工艺美术的材质仅仅成为绘画艺术的载体, 绘画对陶瓷的影响深且远。明代宫廷绘画重新兴起, 占主导的浙派提倡南宋院体风格, 由于宪宗的倡导, 成化时期画院兴盛, 人才济济, 许多如吴伟等著名画家应沼入宫, 宪宗本人对绘画也极力倡导并亲自参与。宫廷绘画的繁荣, 皇帝对于绘画与陶瓷的特殊偏爱,使得绘画应用到斗彩装饰之中显的顺理成章。成化斗彩上的绘画多以小品形式出现, 受宫廷绘画的影响, 成化斗彩绘画式装饰构图简洁,意境深远:注重写生,所绘内容多为生活小景。
三、成化斗彩的装饰题材
艺术创造思维有三种形式: 一是写实的, 即忠实描绘周围所见: 二是想象的, 为表现脑中所想而给它创造一个形象: 三是观念的, 为了表达某一概念而借物寓意或给它创造一个抽象符号。
成化斗彩的创作题材也不外乎这三类, 其中写实类题材最多, 这与元、 明以来画坛提倡写生有关。其中,有写实的植物(如莲花、菊花、牡丹、宝相花、葡萄、折枝花果等)、动物(如小鸟、子母鸡、鸳鸯)、人物(如婴戏、高士)等; 还有写实的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其中, 成化斗彩的绘画性题材多来源于生活场景, 注重对生活的观察, 因此真实动人,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化斗彩的写实并不是对所有描绘对象的照搬,而是经过有选择、有侧重、有变化的艺术处理。如花卉就有团花、缠枝、折枝、串枝、开光等多种形式, 如何运用则根据造型决定; 花卉的多种变化形式
早已有之, 而子母鸡纹、高士纹、三秋纹、 串枝葡萄纹则为成化斗彩新创的纹样,清新淡雅别有风味。其中写实题材的鸡缸杯、三秋杯、葡萄纹高柄杯、高士杯、卷叶纹瓶等为成化斗彩器的代表作。斗彩图案中出现的龙、海怪、天马等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形象;鸳鸯莲花、莲托八宝、三秋、灵芝纹等则是人们借物寓意,寄托着人们的愿望。
四、成化斗彩的装饰工艺
斗彩的出现及艺术风格的形成, 与当时的工艺水平及工艺特征息息相关,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 正是由于工艺因素的制约及工匠们对上艺材料特性的熟知, 才促成了斗彩的产生。斗彩装饰工艺主要包括斗彩的绘制技法及用色规律。
《南窑笔记》在首先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同时,还简略说明了斗彩的装饰技法: “成、 正、 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 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 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按此说法, 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结合的一种陶瓷装饰。但这样描述斗彩的绘制技法过于笼统并容易产生歧义。严格说来,成化斗彩的绘画步骤是: 先用青花料在坯体上描绘图案的内外轮廓线一一此时,青花料是作为勾线颜料宋使用的, 犹如工笔画勾白描稿时的墨; 再根据需要, 决定是否再在此基础上用青花科描绘图案局部一一此时的青花料本质上是作为一种青色颜料宋使用的: 然后罩透明釉经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温烧成淡描青花器:后再在釉上用填涂、渲染、覆盖、点缀等技法,按需要施各种釉上彩料, 完成整个图案纹样: 最后入彩炉低温烤成。 明代烧造出细腻温润的白瓷, 为斗彩器的出现提供了工艺上的保障: 成化年间, 作为釉上彩勾线重要颜料的珠明料与釉上青色尚未出现, 在此工艺因素的制约下, 釉上彩与釉下青花装饰的结合成为一种必需:青花色泽漂亮沉稳,与釉上颜色的合用使整体装饰色泽艳丽而不轻浮。成化斗彩釉上用色讲究浓淡而无烘托, 以平涂为主, 不分层次, “花无阴阳向背之分”, “人物一件衣”。
宗炳的 “以形写形, 以色貌色”、谢赫提倡的“随类赋彩”理论提出并确立了中国绘画色彩运用的原则。 陶瓷用色与绘画用色原则基本一致。细观成化斗彩,其总体用色不具写意夸张的特征,而从向于写实风格:花红叶绿,葡萄含紫(紫色葡萄、绿色叶子与黄绿色的葡萄蔓须: 罐体中红花、绿叶、黄色花蕊)。 同时, 为了避免色彩重复,各种颜色交替搭配使用, (红色花蕊与黄色花朵颜色的替换)。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 曾谈论成化彩色的特征: “鲜红艳如血, 杏黄闪微红。水绿、叶子绿、 山子绿等皆透明。差(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描述精细入微。一件成化斗彩上的釉上颜色,一般都有三四种,鸡缸杯等有的釉上彩用到六种以上。斗彩釉上颜色的选用多根据所描绘对象的颜色来决定。成化斗彩对于釉上彩色运用灵活, 按照器物造型及纹饰风格,有的选用一两种,有的用三四种(如斗彩葡萄纹杯),还有的用到五六种及以上(如斗彩鸡缸杯) 。用三四种彩色的最多, 一两种或五六种颜色的较少。然而无论选用几种颜色,都设色精巧,兼有素雅与鲜丽的风格。
五、成化斗彩的装饰思路
成化斗彩是专门为宫廷赏玩而烧制的, 具有宫廷用品的奢华品格。物稀为贵, 明《神宗实录》记载: “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其装饰题材多为具有吉祥含义、美好象征意义的事物;色彩明丽悦目,具有宫廷用品雍容华丽的特征: 由于其特定的使用对象, 决定了成化斗彩在使用人力、物力上的不计成本, 这从另一方面也保障了斗彩制作技艺上的纯熟精良。
成化斗彩造型典雅,用色巧妙, 具有文人品格。装饰上色彩艳丽,但艳而不俗,清新可人。所有鲜亮的颜色都统一在青花淡淡的蓝色基调之下,沉稳而不失别致。浙派画家倡导南末院体画风, 注重绘画的格调, 在构图上追求意境的营造; 宪宗爱好丹青,有一定的修养与艺术鉴赏能力。明代成化时期的画坛画风及审美取向、宪宗本人的艺术素养, 决定了成化斗彩在艺术追求上不流于俗的审美倾向。
成化斗彩装饰题材的视角独特, 注重生活细节, 尤其是对生活场景的描绘, 与僵化的程式构图迥然不同。平凡的生活场景具有最精致的程式构图也无法达到的艺术感染力。如鸡缸杯,威武雄壮的公鸡在一边信步闲逛,母鸡则呼引小鸡过去啄食,远处一只黄色似有绒毛的小鸡展翅飞奔而来,另一只小鸡则笨笨的扭头回看; 右图一红色小鸡好象发现了什么,伸着脖子要告诉母鸡,神态可爱; 构图上又与正吃食的母鸡呼应。情景似为生活中的乎凡一景, 但透过画面,几百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生活情趣与生命的真实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