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对材质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陶艺的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陶艺家对材料及其性能的认识、掌握,挖掘并展现陶瓷材料的美。从陶器到瓷器,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当制瓷技术达到“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时,陶瓷材质的内蕴美已日益显现。
关键词:陶 陶器 陶佣 陶瓷
陶的产生是人类控制自然物质过程中的一次划时代的创举,与利用石、木等天然材料不同,由土至陶不仅改变了自然物质材料的外部形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土质的内在性质:柔软的粘土在火中烧制发生了化学变化,转变成耐火的坚硬的陶。这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造就的第一种材料,有了陶瓷器物,就可以吃熟食和长期贮存食物,从而对人类思维体系的发展及定居的农耕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陶瓷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成型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体固体材料。陶瓷材料大致可分为陶与瓷两大类。陶与瓷内部又各细分粗精,如粗陶之极为砖、瓦、缸等,紫砂则为精陶。瓷由陶演变发展而来,两者在性能和加工手段上较为接近,因此人们习惯上统称“陶瓷”。从成品角度看:陶之质地粗松多孔,有一定的吸水性,敲击声音低沉,有无釉与施釉两种;瓷则质地细密坚硬,不吸水,敲击声音清脆,通常有釉层,烧成温度较前者更高。从审美角度看:陶之材质粗朴、敦厚、自然;瓷则秀丽、精致、严谨。
或许是因为火的的融入,陶瓷总能给我们更多不同的感觉,它充满了丰富而内蕴的感觉。运用到艺术品中,给作品可以增添更多的内涵,让观者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此外,陶瓷是一种不会腐蚀、生锈的材料,有极强的抗酸耐碱侵蚀能力,而且它本身就是在一个几百至上千度高的窑炉中烧制而成,因此能够耐受高温而不氧化、不分解、不变形、不熔融、不变色,易清洗等,如保存完好可逾之千年而不朽,加之其异常丰富的釉色、奥妙无穷的窑变、充满天趣的造型处理,陶瓷有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理化和表现性征。
我国对陶的使用很早就有了,从原始时期的陶器开始,原始人类从实用和美观的结合来制作出的各式各样的陶制器物,一般为动物形象,也有一些人物形象,到秦汉时期陶佣的大量出现,陶得到迅速发展,可见,陶的这种内蕴的美很早就被人们所感知,只是或许当时的人们没有确切的词来描述这种美,或者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美的存在,但是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美的体现。到现代,我国对陶瓷的利用还是十分广泛的,国内陶艺作品形式多样,有传统的、现代的,还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等等,但是无论形式怎么变化,陶瓷的内蕴美总能显现。
陶器
陶器是一种火与土的造物,是人类在新石器时期的一个伟大发明。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人类的审美智慧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原始时期的陶器是实用和美观的结合。由于粘土有着很好的可塑性,经过窑烧之后,又极其坚固,而且,因为陶器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从而使陶瓷艺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原始宗教的、审美的)发生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中的鹰尊,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作品,此鹰尊通体呈灰黑色,显得高雅而有份量,造型简括而雄浑,泥土在烧制前已被磨制光滑,烧成后更显圆润。鹰的背部为器口,鹰翅简化略为凸起,鹰的腹部浑圆,由鹰翅到腹部的自然过度形成器身,鹰的尾部垂下与粗壮的两足共同支撑身体。这件鹰尊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由于陶的耐高温性、不氧化、不分解、不变形、不熔融、不变色等特点,使得这件鹰尊在经过了这么多时期时代还能较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不能不赞叹陶,它将几千年的美带到了我们现今。
比起动物形象来,原始时期的陶塑人物形象是不多,然而也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来看两尊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陶裸体女神像,这种裸像的塑造可能与原始的生殖崇拜有关,这两尊裸体女神像均用陶塑造,一尊形体修长,另一尊形体较为肥胖。表面都较为光滑,陶的古朴、稚拙的特点完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泥的可塑性,使祖先们可以较随性的捏塑出各种形体加之烧成变为陶,才使这些作品永久的保留下来,使得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读取一些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陶的内蕴美使女神像的神性更加突出,同时从这两尊裸体女神像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对生殖的崇拜,而且还可以感知到他们对于血脉繁衍的企求,还可象征着大地母亲和农业的丰收等等。
陶佣
俑,作为殉葬用的人物雕塑形象的通称,亦即这类人物雕塑形象的专用名词,为人们所熟知。随着厚葬风气的盛行,俑在秦汉时期有着飞跃的发展。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帝国。它的统治时间虽然仅有几十年,但由于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物资的荟萃集中,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充裕条件。以秦始皇帝赢政为首的秦王朝统治集团,出于政治上、精神上和豪华生活上的要求,不惜消耗巨量的人力物力于雕塑制作,于是雕塑艺术品便以空前的规模和数量涌现出来,才有了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渴望长生不死的秦始皇终有一死,于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将为自己建造陵墓视作与治理国家同等重要的事情。即位伊始,他就开始选址建陵,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就坐落在陕西省临潼西杨村南边,先后发现了三座埋葬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丛葬坑。这三个坑的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它们担负着守卫陵墓的象征职能。这些崇尚写实、性格鲜明的秦俑布局严谨、气势磅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些陶兵马俑是经过从湿坯到晾干,又由干坯到窑烧成陶,其塑制方法相当复杂,简单说来是塑、模兼用,然后组装成整体,经过入窑焙烧,加施彩绘而成。陶俑的具体制作步骤是:自下而上,先以含砂的粗泥塑制脚和腿,等水份稍稍蒸发,泥质硬结,再在其上用泥条盘筑法塑制中空的躯干。头部、手、臂,都是分别塑制而后安装上去,是为粗胎;然后用细泥在粗胎上进行粗细塑作,并辅以刻划、模贴等办法,处理五官、须发、衣褶等细节;窑烧之后,遍施一层白粉,在粉地上进行彩绘。陶马的制作,更为复杂,体腔、四肢、头、颈均分别用双模压制,然后组装粘合;耳、下颚、尾巴等为手塑,粘合而成粗胎。在粗胎的基础上,再敷细泥进行细致地刻划;然后普遍打磨光滑;晾干,窑烧,加彩。为了便于稳立,立式陶俑足下,均连结有方形陶板。所有的这些复杂的工序,如果没有陶土这种材质,是无法实施的,也许会用另外的材质去制作,或许是木,但由于木的不耐腐蚀性,那么我们今天就或许无法看到这些气势磅礴的兵马俑了;或许是石,但由于石材的制作不易,相对泥来说塑造不便,所以要做出这么大气势的兵马俑而且我们现今还能较完整的欣赏到它们,除了泥塑后烧制成陶这种材质,其他材料是无法替代的。俑的成功烧制,使陶的价值同时得到提升。而且陶的内蕴美在气势磅礴的兵马俑里淋漓展现,兵马俑面部的威严和整体的气势和陶的这种内蕴美不谋而合,展现出了整个秦王朝恢弘的气势。
现代陶瓷艺术
陶瓷材料在当代也有很大的发展,2006年上海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李立宏的作品《云梯》(如图1),是在瓷板上画云纹青花,青花瓷片贴在上海美术馆一楼到四楼的楼梯踏步侧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利用陶瓷这种中国发明的重要材料和工艺来表现当代社会的现状及对其的理解,从中力争再现全球化境遇中民族文化性和当代语境下的传统文化趋势。作者试图用陶瓷这种中国最传统也是中国最早期最“全球化”的商品,作为媒介来表达这种经济的全球化与民族化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同时也是一种困惑。中国著名陶艺家吕品昌的《阿福》(如图2),相当有名。吕品昌老师是个很有个性的雕塑家,他把雕塑的一些结构关系和创作手法在陶的表现上用的很活。“阿福”这套陶艺人物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包涵了当代陶艺的审美特性,作品很有重感,夸张和变形做的很到位,小娃娃圆圆的脸,胖嘟嘟的身体,福气在到处弥散,加上陶的粗犷与朴实,“阿福”显的沉稳而不浮躁。国内还有非常多的陶艺家做了不少陶艺精品,陶瓷在中国飞速发展。
目前国外也相继以陶瓷为材料或用陶瓷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创造了优美宜人的人文景观,可见古老的材料在现代应用领域中得到充分发展,陶瓷材料的内蕴魅力将在今后的艺术世界中继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