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美的,尤其是景德镇瓷器,历来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然而这仅就景瓷的材质而言。景德镇瓷器,尤其是艺术陈设瓷,无论从造型、画面、线条、色彩等诸方面均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给人以赏心悦目,意韵无穷之感。艺术陈设瓷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审美价值,是因其不仅具备陶瓷自身特有的材质美,而且是因为它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创作出来的。通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本人就形式美在陶瓷上的应用,谈点粗浅看法: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形体、线条、色彩、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例如,单纯齐一,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美.仿古瓷的边脚图案如“蕉叶”, “缠枝莲”等二方面连续纹饰,经反复,连续排列,不仅产生单纯齐一的美,而且产生秩序感和节奏韵律感。又如形式美中的“对称,均衡”,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如最常见的花瓶类,尤其是传统器型,其形状便是对称的,这很符合东方民族的审美习惯,对称具有安静,稳定的特性。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这可以从陶瓷作品的画面来得到印证。例如我的一幅《报春》瓷板画,画面是一株梅花,粗壮的老干由下向左上方斜出,然后向右上方抽出瘦劲的细枝,点上数点梅花后,觉得下重上轻,而且左上方空白过多,于是补上两只飞行的麻雀,这样看来整个画面即相对均衡,但仍然美中不足,老干挺拔斜出,虽险峻但欠稳定,也单调乏味,于是我又在下面补上两枝嫩竹。此外题款与印章也是经过认真审视,精心安置的。这样一来,整个画面印相对均衡,又富有变化,而且富有动感和情趣。形式美的另一类重要法则是比例,所谓比例是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我们平时所说的“匀称”就包含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黄金分割”比例最能引起人的美感.所谓“黄金分割”即大小(长宽)的比例相当大小两者之和与大者之间的比例,其比值约为0.618,人体的比例基本上符合“黄金分割”。正常发育的成人,其身高与头部比例约为7:1,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所说的“立七、坐五、盘三半”便蕴含着黄金分割的道理.因此,在画人物作品时,应尽可能按正常比例去画,严重偏离比例,便会出现畸型,畸型之人,何美之有?然而在衡量每个具体人的时候,还要结合其身份、体型、年龄等条件,不可拘泥、一成不变。如画古代仕女,就不能完全写真造型,而应适度夸张变型,以适应古代美人那种“柳眉,杏目,樱唇,柳腰’等标准。例如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笔下的仕女,其腰身就比正常人细长得多,这样更显得苗条,婀娜多姿。总之夸张变形要把握一个“度”,不及达不到效果,太过,则失去美感。调和对比也是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法则。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 (一致),对比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异” (对立)。色彩中的相邻色搭配排列,显得调和、同一色的层次变化(如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调和使人感到融和、协调。而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色彩中的红与绿,蓝与橙,黑与白等都是对比色。调和对比法则在陶瓷上的应用,最明显的是色彩的搭配、组合.色彩是富有感情因素的,而且具有象征意义。应用得好,可以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古人云“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便是这一形式美法则的生动体现。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是“多样统一”,也叫和谐。事物一般都具有“形”、 “质”、 “势”三大特点。形具有大小,方圆,高低,长短,曲直,正斜;质具有刚柔,粗细,强弱,润燥,轻重;势具有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升沉等等,这些对立的因素统一在具体事物上面,形成了和谐。这就象交响乐一样,在统一指挥下,各种不同乐器发出各不相同,但又相对协调统一的美妙和音来。陶瓷艺术的创作也必须如此,应力求把各种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多样统一使人感到既丰富多彩,又活泼有序。就陶瓷而言,综合装饰作品便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法则。如我创作的综合装饰《秋声》瓶,便采用了多种装饰手法。该作品采取釉下釉上二次创作。瓶底部分的影青刻花纹饰具有单纯齐一的美,而且具有浮雕的特色。瓶口部分则以青花装饰底色,然后用竹刀刻出花、叶图案,产生出类似蜡染布那种兰地白花的艺术效果,极富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瓶的主体画面是以新彩画的仕女,色彩明丽鲜艳,色阶层次丰富,而假山则以高温色釉装饰,窑变后产生出瑰丽奇崛的肌理效果,更衬托出仕女清纯可爱的形象。 形式美的运用有助于美的创造,但不是束缚美和艺术家的创造。要创作高质量,高品味的作品,还需要结合作品的内容灵活掌握,只有丰厚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品,才是时代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