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文章是残废人青年陶瓷家李贵镇为回报社会,在1997年自己掏钱创办的“珠山区自强陶瓷彩绘免费培训班”的一篇讲课稿。文章讲的都是他多年来学习陶瓷彩绘艺术的体会和感受,相信对从事彩绘的工作的初学者会有借鉴之处。 {一) 我小的时候,早晨起床总发现我双目失明的父亲,坐在床头口中念念有词。由于害怕父亲总不敢问个究竟。有一天,父亲递给我一本书“易经”,对我说: “你把这本书读给我听一听”。我双手接过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的字大多数我不认识”。因为这本“易经”是一本“明朝版本”,里面的字都是大写。父亲好象知道我为难了。对我说:还是我教你认吧!于是父亲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了起来。几个小时过去后,我手中的书翻完最后一页,这本约十万字的“易经”,竟被父亲背得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错,当时我激动地问父亲,您看不见怎么知道书中的内容呢?父亲告诉我:这本易经是祖父的朋友传给父亲的书,书中内容那位朋友全部读给父亲听过多遍并作了详细的讲解。这时我才悟觉,父亲每天早上口中念念有词是怕忘记了这本对他终生有益的书。从此以后,我才知道再难的事,只要认真长期坚持下去,都能办得到,都能做得好。我和大家一样,只是一个残疾人,但自从我选择了陶瓷彩绘这一职业后,就作好了吃苦受罪的准备,不管从艺的道路如何曲折艰辛,我都将矢志不移地走下去。【jdztc.com】 (二) 我永远忘记不了作为张松茂大师的助手,为创作大型陶瓷壁画腾王阁到南昌写生的日子。张老师告诉我:要学好陶瓷彩绘就一定要下苦功夫,除了反复的临摹传统的芥子园还要认真的临摹画得好的现代连环画,要到室外多写生,要多看增加文学修养。要以坚强的毅力和辛勤的劳作为学画保障,要淡泊金钱、名利,只有这样才能在陶瓷彩绘艺术的道路上取得进步和发展。张老师是这样教我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能够成为当今中国瓷坛屈指可数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是因为他通过五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在各种困难面前从不低头,文革时期厂里不让他画,他就躲在家里画,他平易近人,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从不摆架子、谈条件,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避寒暑坚持锻炼身体,临贴习书从不间断,他成名成家后也没有忘记党和国家,他多次为国家捐送自己的作品,97年香港回归之际,他和夫人及全家动手创作了大型粉彩瓷板画《子归母怀》捐送国家。市政府作为礼品送香港特区政府。至今他还在天天看书,不断写生。 德艺双馨的资深陶瓷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先生,更是一个可敬可亲的艺术老人。他以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教悔为座佑铭, “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勤精”。他用60余年的事实告诫人们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陶瓷艺术家。1986年王老师经常带我和同事到郊外写生。他那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功底,做人的真诚深深印刻在我脑海中。他写生就是几只馒头一壶白开水,总是晨出晚归,用他的话讲“这一天很有味道”。他最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要空,天气好他就写生,所以他的高雅脱俗,通神入化,被世人称赞,他有时也到小作坊去搞釉下彩创作,兴趣来了连作几幅,高兴时全部送给作坊老板和在场观者,如果你要用钱买他的作品那就是是件不容易的事了。他经常讲“画得不好,您喜欢就拿去吧!”别人问他要多少钱他总是一句话,我的工资够花。王老师多少年来坚持步行上班下班在陶艺界传为佳话。他住在工人新村,在广场坐公交车到部所(东郊部陶研所)很方便,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坐部所安排的车?他总是微笑地回答锻炼身体,我习惯了。 我经常想二位大师声名赫赫如此受人敬重,还不断坚持刻苦努力。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身上是不是缺少他们那种坚毅持久经常不断的磨练细胞?是不是生来就没有他们所具备的艺术修养?事实证明我们的想法是非理智的,理智告诉我们只要研究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提高做人品德,更努力、更执著的下功夫,克服名利欲念,多为他人着想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有志于陶瓷彩绘事业的初学者,同时也可以加固自己的陶瓷彩绘艺术的基本功。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