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笔者以自己多年陶瓷彩绘创作中的青花与青花综合装饰实践体会, 试漫谈青花瓷的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青花斗彩及综合装饰的艺术关系。认为: 青花与其他彩绘的艺术之美应该是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与日俱进,相辅相成的艺术哲学。 关键词: 青 花 青花综合装饰 一、略述青花瓷渊源与发展 华夏自冶陶,青铜器的制作开始,标志着中华古文明的艺术辉煌,并照耀着我国文化艺术的延伸发展,乃至影响着世界文化艺术的演变共进。而在陶瓷彩绘瓷种的整体中,青花瓷属于最早的瓷种之一。早在七世纪,我国北部黄河流域已开始烧造出胎质细腻白润的陶瓷,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以黄、绿、赭三色的彩瓷(唐三彩),唐三彩实际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而以红、绿、黑为主的红绿彩以及由唐三彩发展演化的素三彩为数量最多。以上这都是古代釉上彩瓷。而釉下彩则以青花为大宗, 为鼻祖。世界各地还没有考古出土比青花瓷更早的瓷片, 也没有公认的文物及文史资料。 《景德镇历史稿》中有这样的记载: “景德镇青花是从宋代开始的,根据1950年景德镇市郊区掘出的大批宋瓷片中,其中就发现了一些青花作品,碗底有草写的海字式图案,碗口外边也有波浪纹,碗外腹部的细异花纹灰暗和滋州窑的铁绣花不相上下”。我们再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打捞出的陶瓷文物中, 青花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领先的。可见青花瓷为景德镇自古至今所奠定的中国瓷都,世界瓷都的文化艺术地位起着不可缺少、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元代, 蒙古统治者在统一中国后, 随着版图的扩大及交通的发达,加上战乱和天灾等种种原因,蒙古地区及西夏地域的一些瓷业人员纷纷来到没有城墙的浮粱山城(景德镇古称)。这里有最优质的制瓷“高岭土”,使他们原有的制瓷技艺有了如鱼得水般的发展条件,在景德镇烧造出经二元配方改良的青花瓷,提升了烧窑的温度,提高了产品的成功率。同时, 由于蒙古及西夏少数民族本身的文化情结,大部分青花作品都留下了他们本民族的宗教民俗等文化艺术痕迹, (如:阿拉伯、波斯、中亚地区的穆斯林文化)而且又将他们原本文化艺术与汉族内地文化艺术相渗透、相融合,构成元代青花瓷多元化文化气息。元代青花瓷偶有发色不稳定性,是因为绘制的料是从中东引进的“苏泥勃青” “回回青”金属矿物质在窑变中的不可控性。尽管如此,元代青花瓷乃不失为瓷艺中的奇葩,其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是难以衡量的。在明代,青花瓷克服了青花原料的不足, 已有我国自己生产的优质青花料,使得明代青花瓷较元代的青花瓷而言有白里透青, 雨过天晴的奇妙效果。这为清代青花瓷的升华提供了一个在工艺上的参照。而清代,青花瓷继承了元、明代的优秀传统, 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背景下,清代各瓷种都达到鼎盛时期。就青花而言,相传康熙皇帝对青花情有独钟,爱青花胜于爱妃子,在他六十一年执政中, 以青花瓷为重点,带动整体陶瓷的同步发展。青花等彩绘在当时是真正的历史性飞跃,有的彩绘是空前的高度。 从清代嘉庆晚期到民国时, 乃至日本侵华战争, 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之中, 民族工业日益衰落。至解放前夕,景德镇瓷业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瓷业的萧条与没落成为景德镇瓷业界最深刻的伤痕记忆。 历史的前进总是波浪式发展, 螺旋式上升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 先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盛世,景德镇瓷业的继承与发展,重振瓷都雄风,是我们瓷业界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