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试论青花分水与中国写意画有机的结合 冯少利 青花是指用以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在坯胎上描绘纹样、后挂透明釉在l 300℃高温中烧成的陶瓷,由于它以蓝花、白地、(也有白花、兰地)为基调,使其特别雅致、清沁;因而从它产生开始。一直都在陶瓷装饰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青花产生于唐、宋,但成熟的青花应该是元代,而且元代青花的艺术成就之高,是令人感叹和惊讶的。然而,青花分水技法却产生于明代成化年间。当时主要是双勾分水。一般是先用青料勾好物体或花卉纹样后,再用以青料调制的水料用特制的“鸡头笔”填入物体之内,使其色彩平和、温润,几乎没有笔触,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艺术效果甚佳。因而一直被人们延用,一直至清代,但它始终没有跳出其一开始的装饰模式。 二十世纪初,景德镇涌现了一批陶艺家,他们秉承了传统的青花分水技法,又加以现代装饰意念,他们把中国文人写意画的艺术理念融入到陶瓷装饰之中,使景德镇青花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涌现了新的气象,这样一种艺术现象的产生使我们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们有必要对这一历史现象形成和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宋代景德镇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因为宋代文人喜欢饮茶,斗茶成风,然而宋代文人们崇尚青色,因而青瓷就成为了这一时代的主要风格。而元代,因元人尚白,又加之元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陶瓷生产,并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这就开创了御瓷在景德镇生产的先河。元代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陶瓷外销急剧的增加,加上伊斯兰装饰风格的融入,客观上也刺激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元后期战火漫延,使大批北方文人为躲避战乱逃到景德镇加入了陶瓷艺人的行列。为文人画渗透到陶瓷装饰领域提供了人才的准备,但这时文人画在陶瓷上并没有大量的涌现,只是了若星云般的,偶尔也有一些类似文人画风格的陶瓷画面出现。 非常奇怪的现象是明代二百多年的统治,各朝代之间的更迭都没有很大的起伏,只是到了晚明时期,民窑的崛起才使文人画在陶瓷上大量的涌现,而且艺术成就之高令人折服。笔者就这一现象曾同许多陶瓷界前辈们做过探讨,但得到的回应是各有千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出土的陶瓷残片来看明晚期民窑的画风确实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成就之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一现象钧存在同当时社会政局的动荡是分不开的。加上战争频繁,大量的文人为生计丽从事绘瓷行当。这在‘浮粱志'上有少量的记载.众所周知,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载的历史。景德镶离部阳湖又这么近即使战火不烧至此地,战局也会影响至此.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事实。 这一历史现象一直延至清代早期。笔者从曾拾判的清代一些民窑陶瓷残片中看到有些残片真有。八大。的风范。但令人不解的是当清代社会进入鼎盛时期时,反而走进了一味模仿的死胡同里,那种生龙活虎的民窑画风荡然无存.这可能同满人的审美习俗是有很大关系的。当然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清末民国时期.民窑之生动画风又在陶瓷上涌现.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陶瓷艺人,他们踌躇满志,从剐平息的战火中、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加上他们对新生活充满了激情。创作了一大批扛鼎之作,已故青花大师王步就是其中一员。他们不仅秉承了青花传统的技法,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开创了一代新的风貌。历史告诉我们当人们热情高涨,对生活充满希望时、创作激情也象山泉一样喷发。 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对外交流的机会更多,许多国画大师和著名教授都曾来此亲临指导,加上陶瓷装饰理论在艺术界的广泛普及、中国国画艺术广泛的被现代陶艺家们采纳,使其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两面性,由于绘画形式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因而使许多人误以为陶瓷装饰就是在瓷上画画,画得越多越好,越满越好,殊不知陶瓷设计不是简单的在瓷上绘画,而是根据器皿的造型进行全面的设计。它无不体现时代的特色,以及陶艺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和他自身的文化修养。 那么为什么中国画艺术同陶瓷青花分水技法能有机的结合呢?首先是两者都同属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因而有着其共同的文化共性。其次是中国画那种笔。......本文未完,请阅读pdf格式的全文,提示:本文为pdf电子书,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需要Adobe Reader(免费)软件支持。
在线阅读: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试论青花分水与中国写意画有机的结合 冯少利
本文章下载地址:/Article/UploadFiles/200710/20071019162848863.pdf
Adobe Reader(免费)软件[本站下载7.0版29兆已获授权]8.10版48兆[Adobe官方下载][天空站下载][华军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