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中国陶瓷》艺术版: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初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官、民窑的产品分区生产,各有其鲜明的特点。《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明代供御瓷器分为两类:一类是“钦限瓷器”(御用品);一类是“部限瓷器”(赏赉品)。官窑烧制部限瓷器,而钦限任务则多利用“官搭民烧”的办法来完成。由于民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所产瓷器质量与官窑产品相近。而且民产钦限瓷挑选是极其严格, “千中选百,百中选一”选出最为精致的产品作为贡品“钦限瓷器”。此外,民窑生产的都是“民用瓷器”。一般部是大最的人民日常生活用品和殉葬品、寺庙内的供奉器皿、私人定烧的器皿及宫内侍从的生活用品等。明代青仡瓷在造型、纹饰上,不论出自官窑或民窑,都能找到一些共同的时代特征,其艺术表现总有彼此相通和互相渗透的方面。由于民窑青花来于民间用于民间,自然产生某些区别于官窑器的制作风格和艺术特色。譬如,官窑器一般规整精细、华丽,画面多象征帝后的龙凤纹之类;而民窑器则相对粗犷、豪放,绘画内容更多地反映了民间生活。同时,官窑处处要受宫廷限制,而民窑生产则少这类约束。因而,在民窑青花的造型和纹饰上,能工巧匠们更能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使民窑青花器较官窑丰富多彩,更加显示了民窑青花异于官窑的独特韵味。真可谓“官器” “民器”妙趣“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