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新时代粉彩瓷的新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成立“景德镇陶瓷美术研究会”,1954年创建“景德镇陶瓷试验研究所”(后更名“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广罗陶瓷技艺人才,一时俊彦云集,其中粉彩彩绘名家有王大凡、刘雨岑、刘仲卿等。1958年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师有江西省著名国画家胡献雅,又有景德镇粉彩名笔张志汤、余翰青、段茂发等,还有一批高等美术院校毕业的青年。这所我国惟一多科性的陶瓷高等学府培养的各届毕业生,被输送到全国各地,成为陶瓷界的出类拔萃者。1958年组建的“景德镇艺术瓷厂”,是生产粉彩瓷的专业瓷厂。厂内设有美术研究室和生产高中档粉彩瓷的车间,有粉彩名家毕渊明、汪以俊、余文襄、章仕保、胡庐等,主要生产品种有各类花瓶、瓷板、高白釉薄胎瓶、碗等。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景德镇陶瓷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艺人焕发艺术青春,新一代画师茁壮成长,他们用手中的彩笔歌颂党的领导,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粉彩艺术的创作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五六十年代的粉彩艺术 主题鲜明,讴歌新社会。50年代初,老艺人王大凡先后创作《刘季斩蛇》、《闻鸡起舞》、《木兰从军》、《屈原行吟》等作品,1959年创作《大禹治水瓶》向建国十周年献礼。这些优秀作品主题明确,寓意深刻,作者通过描绘英雄豪杰的形象鼓励人民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张志汤于1962年创作的《农家乐瓷板》,描绘群山环抱的村庄,柳绿桃红,农民扛锄扶犁,牵牛出村,渔民撑船载着鸳鸶出港,山乡一片春耕繁忙景象。余文襄专攻雪景山水,师从何许人,善于描绘奇峰积雪,峭壁冰崖,老树银装,溪涧淙淙,常在“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的氛围中配上农舍村庄,鞭炮齐鸣,雪兆丰年,万象更新,有浓郁的现代雪景之美。(图5)刘雨岑创作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瓶》,画面桃花灼灼盛开,群鸭拍波戏水,作者寄情写意,含蓄地表达了新社会人民心情舒畅,处处觉得暖意融融。汪以俊绘制的《六鹤迎春图瓷板》,画面上百花吐艳,双松披翠,磐石坚实,鹤鸣阳春,用传统粉彩技法参以郎世宁的画法,描绘细腻,形象逼真,色调亮丽,以体现人民生活的多姿多彩。 造化为师,写生出新图。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历代画家的座右铭。从50年代开始,瓷坛艺人走出画室,深入到现实生活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工农劳动生产的情景,观察大自然的风光。他们在山村水乡、工厂矿区、革命圣地以及动物园、花圃等处搜集创作素材,经过提炼取舍,塑造出比现实生活更新更美的艺术典型。毕渊明专攻走兽,精于画虎、猴,从临摹名画家张善子、高奇峰的作品人手,又常去动物园观察写生,深入认识理解动物的形体结构、神态性情及毛色。他画虎,或昂首长啸,或跃身莽丛,威风凛凛(图6):画猴或攀枝,或觅食,或静坐悠然自得,或搔首调皮淘气,充满天真可爱的情趣。胡庐出生于黄山脚下,学艺以黄山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神妙独到秋毫颠”。他于1961年创作的《黄山天都峰瓷板》,画面奇峰独立傲苍穹,迎客松展枝迎客,晴云乍散,烟岚吞吐,色彩浮青沉碧,得黄山神韵。青年艺术家思维更敏锐,创作更贴近现实。王锡良创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屏风瓷板》,描绘了井冈山黄洋界、朱砂冲等处,层峦叠嶂,峭壁耸立,云雾缭绕,表现了革命根据地气势磅礴、雄伟险峻的壮丽景色。 建国十多年来,景德镇陶瓷生产取得了辉煌成就,陶瓷艺术不断创新,受到来访的海内外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我国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郭沫若于1965年参观艺术瓷厂时写下《访景德镇》的诗篇:“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宋代以来传信誉,神州而外有均输。贵逾珍宝明逾镜,画比荆关字比苏。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在景德镇观赏陶瓷艺术品时;挥毫写有《瓷都》七绝四首,对粉彩瓷上的新题材、新内容、新形式、新风格十分赞赏,其中有诗云:“海外珠窑著令名,一花一鸟发心声。瓷风岂为庸夫定,今日光明自北京。’“春播归来夕照斜,坡头着意种桑麻。艺人珍重生花笔,先为农民后及他。” (二)、八九十年代的粉彩艺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陶瓷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开发、引进、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粉彩瓷品种更为丰富起来,有二至三厘米高的微型花瓶,鼻烟壶,也有高近五米的超万件大瓶,有口径一米的大缸、大碗,也有近三米长的瓷板。有单件的各式瓶、盘、碗、皮灯,还有双面釉瓷板配套的屏风和文具、餐具、酒具、咖啡具等。造型新颖,规格齐全,标准统一。小型器物见其制作之灵巧,大型器物见其气魄之宏伟。粉彩装饰的另一大型器薄胎瓷,是景德镇独特的造型品种之一。明代有薄如蝉翼的“卵幕杯”,清代有“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的“真脱胎’器。现代景德镇制作薄胎技术有新的进展,其特征是既薄又大,至精且奇,其品种有八角薄胎碗、荷叶薄胎瓶、宫式皮灯。这些作品造型巧夺天工,釉质和瓷胎莹润光洁,经粉彩装饰愈益增辉。如《百蝶图薄胎斗笠碗》,口径达90厘米,碗内外壁重合描绘百种 彩蝶,工艺高超精湛,彩绘生动细腻。欣赏者若能想象如此薄胎巨制、纹饰双面合一的彩绘之艰辛,就越能深刻地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 为振兴景德镇瓷业,繁荣陶瓷美术创作,从1982年成功举力、“景德镇首届陶瓷美术百花奖作品展览”以来,又陆续举办了“青春杯”、“巾帼杯”和·百花奖”等十多次各种形式规模的陶瓷美术展览。展示出许多新颖佳作,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勇于探索、日臻成熟的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他们与功力深厚的老艺人一道,展开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双翅,掀起一次陶瓷艺术创新的浪潮。 1.情真意切 重建精神家园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都引起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标准和情趣的变化,从而引起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媒质与风格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景德镇粉彩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新时代的感召下,艺术家热血沸腾,情思涌起,深入现实生活,遨游于名山大川,盘桓于万木百花间,并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融会古今。 人们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梅的风骨、荷的纯洁,因为其中潜在的“自然的人格化”在于自然物特征具有象征、寓意的作用。在艺术描绘中,都是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或外化。因此,“托物言志”的表现形式广泛用于绘画创作中。但是传统题材内容,诸如牡丹猫蝶(耄耋图),桃实蝙蝠图(多福多寿),白玉、海棠、牡丹图(玉堂富贵)、喜鹊梅花图(喜上眉梢)以及四美、八仙等,已十分陈旧,而概念化、说教式的内容更浅薄乏味。这个时期作品显著变化之一是为百花写照,为百乌传神,写高山气质、丽水风情,一丘一壑、一飞一鸣都触动心灵,牵引情思。暗香浮动的寒梅、素洁的水仙,挺秀的兰姿竹影、蕉阴下憩息的鹌鹑,漓江烟雨,黄山晴云,去伪存真,去芜存精。一件件作品像一首首诗、一段段乐曲,那美好的意境,就是艺术家彩笔构筑的精神家园,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艺术反映生活必须完全依靠艺术媒介的传达,也就是用直观的形体、笔墨、色彩,线条来描绘景物。当客体中蕴含主体,自然中体现人文时,媒介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也就是构筑精神家园的媒介属于“我”(作者)的意识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艺术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驱散了艺术家的忧郁与彷徨,带来了各种艺术流派的观念与风格。在明媚的阳光下,陶瓷艺坛的各种艺术思潮涌动,与其他画种一样,粉彩艺术家思想上摆脱了各种约束,内容上有了广泛的选材,形式上有了多样的表现,艺术语言有了流畅的表白,能够更自由地创造一个寄托主体审美情感的“自然物象”。在笔墨(料)挥洒处,也是作者审美理想外化时,许多成功的佳作都蕴含“有我”的艺术境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