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青花瓷是瓷都景德镇特有的陶瓷艺术品种, 是釉下彩之大宗。 青花瓷的创作与审美是对立统一的, 创作是为审美服务,审美又提高创作技艺。 关键词:青花瓷、创作与审美 一、青花瓷的历史脉络 青花彩绘创始于唐宋,成熟于元。它的前身是釉下黑花,到元代制作工艺已趋定性。到明代在南洋进口的“苏泥” “勃青”青花料基础上,我国已能生产配制出优质的“回青” “珠明青花料”,克服了进口原料矿物质含铁、锌、锰等元素在高温烧炼时产生的黑点灰斑之类的缺陷。明代青花清澈透明、幽雅宁静。在画面创作上继承了宋、元两代精华, 同时还吸收了其他彩绘的艺术表现技法,加强了装饰手法,形式丰富多彩。作品风格多以豪放洒脱、简洁利落具古老民族审美特色见长,是一支陶瓷彩绘工艺美术之奇葩。大量的元、 明青花流向海内外,至今也是世界艺术瓷收藏界关注的一项热门重点对象。自清末至民国、 自民国至文革时,青花逐渐衰退。而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景德镇青花瓷又有高端,王步、聂杏生等老一辈青花制瓷艺术高手,把青花推到了历史的高峰,并为后人的继承与发展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改革开放的当今盛世,景德镇的青花瓷与其他陶瓷彩绘一样,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昌盛,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瓷艺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并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上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二、青花装饰的独立性与多样性 青花装饰的独立性指的就是把青花色料描绘在胚胎器皿上,而后罩上一层透明高岭釉,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仅限青花色而不含其他彩绘的瓷器,俗称纯青花。青花的多样性是指画面形式由二种以上彩绘构成。 (不含釉下五彩、釉中彩装饰)比如青花釉里红、青花玲珑、青花斗彩……, 也就是说以青花为主体,青花之青为主色调的综合装饰都视为青花装饰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根据画面内容,器皿造型,谋章布局等不同需要而决定选择装饰手法。就题材、工艺、技法诸多方面,本身就十分广泛丰富多样。有人物、动物,有花鸟、草虫,有图案、写实、写意、抽象、具象等,这又都存有古代的、古前卫的、近代的、现代的、后现代超前的;有东方的、西方的各种审美特色风格。总之,青花装饰的综合性决定了青花的多样性, 多样性决定了形式与内容无所不包。一流的青花创作人员,不但是青花专业上的能工巧匠,而且还能熟练掌握彩绘工艺的操作,有一专多能的综合创作素质。 ’ 无论是青花彩绘的独立性还是综合装饰的多样性,首先要突出主题,要有重点、有细节、有局部与整体构图的把握能力,达到审美价值。青花创作与审美是对立统一的,创作为审美服务,审美又提高创作技艺,二者相补相承,缺一都不能创作优质青花作品。 三、青花彩绘画法 青花的画法主要有线描法、点圈法、分水法、没骨法。无论工笔或工兼 ,大写意小写意或没骨施色,它的线描与分水原理要掌握用笔轻重缓急,青花料与水份的比例。青花料色本身无粘性,与水调合易沉淀,加上泥坯吸水性强,如画线动作迟缓就无法流畅,水与料调配不当,发色深浅达不到要求。可以用茶叶水调料,调料时加上适当的甘油,这就可以使料色鲜艳,运笔流畅。加甘油一定要适量,过多或过少都适得其反。但有时为达到某种特殊艺术效果时,也可以在加甘油上做文章。 分水法在青花彩绘上是重要环节,难度较大。分水要根据画面需要把层次、色阶、肌理混染起来,达到料分五色、五方正色的东方色彩学术本质美。一般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分水的效果与料与茶水的浓淡有直接关系。浓了不易下水,拖不开,淡了不易跑水。料水少时运笔稍轻缓,适合小块点面的分水范围, 大范围会产生白粉、 失笔、断层现象。分水时要一气呵成,切忌停笔,更不宜胡乱增补。在特殊的大块面积的分水,可采用“倒水法”或“泼水法”等技法,这实属不易掌握的高难工艺。分水时还要根据器型曲直,泥坯厚薄,甚至季节气候的不同灵活应用。青花画笔主要有单料、料半、双料羊毫或鸡毫等,分水要配上大小不等的鸡头笔,料盆、装料和黄蔑灰,碗和汤匙,用来装不同深浅的分水料。压子,一般陶瓷或其他材料做,用以摩图。另外可备配修刀,用来刻画纹样筋纹。 施釉是青花成型工艺,对青花发色质量有直接关系,釉薄色泽发灰发黑,釉厚了产生蒙花,纹样被罩着显现不清。过去,施釉是一个独立的工种。施釉分汤釉、醺釉、吹釉、浇釉和漂釉等不同工艺技法,这都依据器皿大小,画面不同等因素而采用不同施釉法。 当施釉工艺完成后,最后就是烧炼,所以陶瓷人称火的艺术,窑火是更关键决定成品质量的专门技术。 四、结语 青花瓷历史悠久,历代精品佳作数不胜数,没有记录的佚名能工巧匠比载入史册的数量更多,是他们共同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出这璀灿的青花瓷的文明,是值得世人永远尊敬与铭记的。我们当代陶瓷技艺人员、艺术家们更应该脚踏实地,继承创新,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使青花瓷更加发扬光大,为历史留下新的艺术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