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多元格局--中国当代陶艺创作概观
吕品昌
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期。所谓转型,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也包括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今天的陶艺创作正伴随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发展,适应发展的审美要求,在更大程度地利用和把握陶瓷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创造着比古典陶艺更具审美表现力和激发力的丰富而颖异的形象。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这种转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促使陶艺创作以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姿态积极参与中国文化和艺术现代形态的建设,成为活跃和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声势渐大、影响日广的创作领域。
早在本世界中叶,像郑可、高庄、梅建鹰、祝大年等一批老艺术家就对多种艺术风格以及综合利用中外艺术资源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他们着重在综合发挥传统优势和现代绘画及装饰艺术魅力的取向上探索陶艺的新形式,推动现代陶艺事业的发展。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日趋开放活跃的政治形势,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艺术家蕴蓄已久的形式冲动和如重负的轻松感,孕育出一种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线条柔婉、装饰适度的造型语言。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历的艺术家,很快地建立起一种带有唯美色彩的表现模式。他们以一般形式美法则为圭臬,追求和谐形式的建构,专注形式美的表现;他们多热衷以动植物、风景、人物或器形为母题,在造型装饰上反复玩味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凭借相对稳定的形式法则和结构模式,陶艺家们驾轻就熟地推出一批形式考究、格调轻松、趣味浓郁的作品。周国桢、张守智、尹一鹏、杨永善、韩美林、陈若菊等一批资深陶艺家,可谓这一路风格的代表。这些前辈的艺术主张和审美倾向,通过教学和创作对中国现代陶艺起到重要的影响,为当代陶艺的多元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材。陶艺界80年代中期出现一种从民间传统和原始文化因素中吸取养分和素材的创作倾向,以其清新而粗旷的气息令人注目。这种倾向的陶艺创作,试图充分体现艺术家的自由个性和材质的自然属性,造型粗放、质朴,不事雕琢,显示出一种稚拙之美。其作品上那些不加掩饰的粗糙的质地及烧造的印迹,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乡土、对自然生存状态的眷恋,赋予现代人一种富有原始活力的审美境界。势衷这种风格创造的一批陶艺家,在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打开了一条表达朴素审美趣味、抒发自然情感的艺术通道。他们的探索对中国陶艺立足本土文化的现代推进和介入社会生活的价值拓展,无疑提出了一种颇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和文化氛围更为活跃,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观照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中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工业化景观愈鲜明;人们的文化消费鉴赏口味也不断提高,新的气象悄悄化解着以前那种严肃凝重的社会氛围。感生在社会生活条件相对改善下的构懈,思想在闪避难解之结中升华,萌动了现代人以充沛的心性去体味感受生命价值和人生过程的要求。这种要求和发展趋势在1989年后显得更加强烈和明显。
90年代的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出现了新的气象,并相应形成新的格局。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虽然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上的强烈反差,但艺术家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作文章。在陶艺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已被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相应的造型以不失原先"形式逻辑"的变化,适应一种属于艺术家个人审美追求。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实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第三种趋向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更趋重艺术表现性。这种趋向的陶艺创作,其艺术江美术学院、广州学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已形成相对集中的作陶群落。尽管就整体实力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尚未形成更大范围的影响,但可喜的是扩大影响的工作已在逐渐开展。景德镇、宜兴两地的陶艺家,分别以民间组织形式成立了高岭国际陶艺学会和宜兴陶艺学会,这势必起到组织和推动陶艺创作活动的积极作用,也显示了社会下正在增进的对陶艺的兴趣和关注。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院校在成就中国现代陶艺之气候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不但培养了一批陶艺人才,而且也在以学院的影响力积极倡导和推动陶艺事业。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陶艺工作室,这标志着现代陶艺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形态已被广泛接纳和认同,同时也象征着陶艺教育在中国正向着深广的层面发展。这一切,有可能将正在中国大地上集结汇聚的现代陶艺浪潮推向更高水平。
然而,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深入发展还需要解决一些明显而普通的问题。如物性品质与人文气息的有机契合;雕塑与装饰绘画模式的摆脱;塑造的自由性与烧造的控制性的适度把握;以及技艺的精进和品质的提高,等等。总之,全国深入地探索把握陶艺自身的语言特性,既是陶艺家所要开展的中心课题,也是中国当代陶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解决问题或加速解决问题的进程,需要全体陶艺家携手合力,不懈进取,并在个人修养上多下功夫。
无论我们将面临怎样的问题和困难,都不可能改变现代陶艺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并产生更大的作用这样一种发展趋势。这使我们充满入心和热情。未来的格局是多元而有序的,。每一位陶艺家都应该做好叩响新世纪大门的准备。
一九九九年二月二十五日
于北京南湖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