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古代雕塑作为世界三大雕塑传统之一, 在世界雕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艺术面貌。 中国雕塑史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在收集、整理、鉴别、考定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基础上, 参照古代文献资料, 客观地描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基本面貌和发展、 演变轨迹, 并揭示其艺术特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 进而阐述其历史地位、 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等。 关于中国古代雕塑史论的研究, 是20世纪一个开创性的学术领域,主要始于20年代初, 兴于三四十年代, 盛于八九十年代。90年代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雕塑史研究的梳理、 总结、集大成时期, 今后需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更深入对中国雕塑艺术本体的研究。地下美术考古发现极大地扩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 雕塑 历史研究 学科
古老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但是遗留下来纯粹的雕塑艺术品甚少,其中人们不注重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为主要原因。西方的雕塑艺术发源于希腊, 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 完美的英雄一一战士与运动家,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而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与宗教文化重礼教、尊鬼神, 艺术审美的中心更趋向于工艺美术,在祭器、礼器和日用器皿类发挥艺术创作。但是也形成了传统的并且影响深渊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等形式出现的使用性雕塑。 同时在历代的艺术品范畴内也都占有主导地位。尽管中国古代有极为丰富辉煌的雕塑遗存,但是对于古代雕塑史和雕塑理论的记述和研究, 比之同时期的书法与绘画都是过于寂寥了。在中国古代,雕塑在文化史上的地位低于其它兄弟艺术门类,这与雕塑家的工匠身份有关。中国一向是官本位的社会, 雕塑创作不像书画艺术有官吏、文人的参与,历史上早期的西晋雕塑家戴逵父子能够名垂史册,也还是由于其工书画, 善属文, 能鼓琴,是皇帝累征不肯就的隐逸文人。对于中国古代雕塑史论的研究主要始于20 世纪初期,兴于三四十年代,盛于八九十年代。推动中国雕塑史研究的动因,在早期,和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有直接关系,而更重要的,则是出于发展中国现代雕塑创作的需要。中国雕塑艺术在近世出现发展的断裂。世纪初,西方雕塑传入,在美术教学和创作中成为主导,而在如何解决雕塑创作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课题时,人们自然地把目光转向古代,迫切希望从传统艺术中得到借鉴。负笈海外研习西方雕塑之学的几代雕塑家刘开渠、 曾竹韶、滑田友、钱绍武等人,在深入钻研过西方古典的、现代的雕塑技法经验之后, 以极大的热情提倡学习和发扬中国传统雕塑,并亲身做了很多考察与研究即是显例。另一方面,一个世纪以来,地下美术考古接连不断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扩展了雕塑史研究的视野,迫使人们能不改变一些传统的认识,改变角度,重新思考,从而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清晰地理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 了解其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从中寻绎出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审美内涵。
过去,忽视雕塑的理论思维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它又反过来对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上, 中国雕塑缺乏理论指导,处于自生自灭、任其沉浮的不自觉状态是导致其现实处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 中国画的传统一直延续着, 而中国雕塑的传统却只在少数民间艺人那里延续。我们的美术界、艺术院校流行的是从西方引进的雕塑观念、造型语汇和表现手法。我们的艺术理论中,对雕塑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造型规律的认识也主要是以西方雕塑为对象概括出来的。更有甚者,在学术界不断可以听到诸如“ 中国没有真正的雕塑”之类的奇谈怪论以及其它一些贬低中国雕塑的不负责的说法。它表明了这些人的无知和偏见,他们对中国丰富的雕塑遗产和卓越成就视而不见这也表明了中国雕塑史的悲哀, 这门学科毕竟年轻、毕竟薄弱, 它暂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来改变一些人的无知,纠正一些人的偏见。不过,这门学科又是充满希望的,太多的历史欠帐、强烈的现实需要、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研究课题,使这门学科保持着足够的压力和超越意识,这将预示着它一定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
中国雕塑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实物资料, 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 二是文献资料, 即历史典籍中关于雕塑家、雕塑活动、雕塑作品的记载和评论以及古人关于雕塑的理论思考。两相比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使得中国雕塑史的文献资料严重不足。现有的文献资料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各种典籍中, 与中国绘画史所拥有的汗牛充栋的画论、画史根本无法相比。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致使历史上绝大部分雕塑家的名字和生平事迹都己被淹没了。
由于这一原因, 实物在中国雕塑史研究中所具有的作用更为突出了。可以说, 中国雕塑史只能是一部雕塑作品史。对于中国雕塑史来说, 实物不仅是基本史料的来源, 同时还是我们把握古人的雕塑观念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由于无法更多地从文献资料中找到古人的雕塑理论,而雕塑的创作却必须建立在对这门艺术的一定认识基础之上,这样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某种雕塑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对作品的认识又包含着对雕塑理论的认识。另外, 作品总是给人看的,希望得到观众的认同和欣赏,故而它又必然会在作品中反馈、折射出社会关于雕塑的看法和欣赏趣味。因此,从作品中也可以推测出古代雕塑欣赏者、观众关于雕塑美学的一些看法。这些使得实物在中国雕塑史上弥足珍贵。
雕塑尽管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 但它毕竟也有自己的物理生命, 随着天长日久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的破坏,古人留下来的实物只会越来越少, 而我们对中国雕塑史的整理、研究又是这样的不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 加强对古代雕塑的保护和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抢救性的工作。
学习、研究中国雕塑史的意义并不只是局限在艺术方面。雕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国雕塑史同时也是一部由石头、粘土、木头、金属等材料构成的民族的心灵史。雕塑一方面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 另一方面又通过它寄寓、表现了时代精神的内容, 它能更直观、更具体、更少掩饰地坦露一定时代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中一直有重文献、轻器物的倾向, 而实际上, 实物由于其感性的形式, 更容易叩开民族的心扉, 更真切地贴近民族跳动的脉搏而成为一定时代文化的象征, 它对我们了解民族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等都有着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只有认识、掌握了我们民族的过去, 才能更好地开拓、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02; [2] 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61;
[3]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321 [4] 福斯卡.欧洲绘画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4-5;
[5] 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佛像和我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