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我国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资源。时至北宋又建都汴梁,恰逢此时正为我国瓷业繁荣的历史时期,各地瓷艺荟萃,官窑林立,民窑四起。占据天时地利,使得河南开封的北宋官窑瓷、汝州的汝瓷、禹州的钧瓷,因为攀上“官家”,成为宋徽宗的“御瓷”,所以名垂千古、受人追捧。也就在这个时期,河南的陶瓷产业和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闻名中外的“官、汝、钧”三大名窑系。
今年8月份,受有关方面之邀,笔者有幸去到河南,感受了河南北宋官窑、钧窑、汝窑曾经的辉煌与当今的风采。
开封——北宋官窑 *
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随着北宋的灭亡,北宋官窑毁于金兵之乱,仅存世19年,失传已有近千年。几经水难,当年的汴京早已被黄河的泥沙深埋在几米厚的黄土之下,官窑旧址难寻,加之官瓷传世品极少复制特别困难。到1980年为止,宋代“官、汝、
哥、定、钧”五大名窑,有四窑已相继恢复,唯有官瓷难以恢复。
北宋官窑官瓷烧造技术失传,要想恢复官瓷,第一步就是寻找官窑的历史资料,给仿制找到依据。提起官瓷的恢复,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现为联合国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何浩庄。1980年,国家有关部委下达恢复北宋官窑的重大科研项目,不知是天意还是机遇,这个历史使命竟鬼使神差地落到了何浩庄肩上。他担起了北宋官瓷试验组组长的重任。之后,他便走南闯北,致力于寻找北宋官窑相关资料和证据。也就在当年,在漫长的沉寂之后,一座馒头窑又在北宋官窑遗址的土地上竖起,以何浩庄为组长的北宋官瓷研究小组经过260次胎、釉色配方实验之后,终于研制成功北宋官瓷仿制品。
1984年6月,北宋官瓷鉴定会如期在开封举行。当专家步入展厅,看到一件件如脂似玉、精美绝伦的官瓷仿制品时,惊叹开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冯先铭代表鉴定委员会宣读鉴定证书: “仿制产品釉色如玉,风格逼真,可与故官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官窑作品相媲美,仿制品是成功的!”
北宋官瓷仿制成功的消息通过新华社传遍海内外,世界为之轰动。
然而,1984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官瓷烧造技术研究搁置……1996年,何浩庄自动离职,借款几十万元在北郊租了场地竖起了窑,继续自己的官瓷研究事业。何浩庄带着儿子、儿媳不懈努力,研制出20多种官瓷的器型,丰富了官
瓷的种类。烧制的官瓷作品获得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河南民间工艺美术金鼎奖等多种奖项。
如今,何浩庄的何氏北宋官瓷以造型古朴、釉质如玉、纹片飘逸、紫口铁足著称于世。它精光内蕴、质朴无华,既无精美雕饰以哗众,又无艳彩涂绘以媚人,给欣赏者展示出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一股返璞归真之气扑人眉宇。不仅如此,何氏父子为弘扬民族文化,深化官瓷研究,创建了“何氏北宋官瓷研究中心”,力争在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在实践上创作出更为精美的作品。
更让何浩庄深感高兴的是,儿子何世忠、儿媳胡利民已经把官瓷艺术继承了下来,两人已是“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9岁的小孙子也对官瓷很感兴趣,已可以分清哪是官瓷哪是钧瓷,还烧制了一个官瓷马放在书桌上。
汝窑在河南省汝州市,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北宋时创设,烧制御用官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官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 “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官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流传,汝瓷的价值可见一斑。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官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官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l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
英国私人收藏l件,共计67件半。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官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官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传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禹州——钧窑
钧瓷始于五代,盛于宋代晚期,独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说到钧窑瓷器的渊源,要从唐代算起,禹州神重镇一带是钧窑瓷器的故乡。从赵家门的唐代花釉兴起,直至刘家门窑天蓝、天青釉瓷器从北宋初年获成功,已蓓蕾初放,赢得了官家的关注。到北宋靖康之难前32年间,曾一度被北宋王室龚断为官廷御用官窑器物。北宋晚期,设在禹州城北门的古钧台附近官办的钧窑,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
北宋徽宗年间,钧瓷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作为当时的皇官御器品,种种措施限制了民间生产钧瓷,就连钧台窑为官廷烧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一方面,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民间钧瓷技艺控制越严,技艺传播推广伤害就越甚。从北宋靖康之难以后,部分钧瓷艺人被金人掠往北方,部分钧瓷艺人南迁,钧瓷技艺四散,钧瓷官窑风光不再。禹州的钧瓷官窑沉寂了,被战祸波及的钧瓷艺人却将钧瓷生产技艺播撒到了全国各地。
现代钧瓷主要指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钧瓷艺术品,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和所形成的不同风格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恢复阶段和创新阶段。
恢复阶段:50年代到80年代末是对传统钧瓷生产工艺、艺术效果的恢复和熟练掌握阶段,造型追求仿古风味,吸收古陶瓷、宋元钧瓷以及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手法,点线面完美地结合,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在大的体面上加以小的浮雕装饰,形成了古朴大方、端庄典雅、浑然一体的造型风格。在釉色上,多以红蓝为主,自然窑变相互交融渗透,灵活多变,色调凝重,浑厚玉润,釉下多气泡晶点,神秘微妙。制作工艺上以注浆成型和手工拉坯为主,胎质多灰黑坚实,也有白胎产品,多为灰白色,足部加工较粗,多施以酱色妆土,施釉上为单一釉,多层叠抹,烧成以煤窑烧制为主,重还原气氛,不易掌握,成品率较低。
创新阶段:自90年代初至今对传统工艺和窑变特性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烧制工艺的改革成果,新原料、新材料的运用,结合现代审美意识,淋漓尽致地发挥钧瓷窑变特性,对钧瓷艺术品进行创新的阶段。钧瓷的生产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艺人们大胆吸收各瓷区和其它艺术品种的优秀风格。在造型上更加多样化、自由化,作品外轮廓线条流畅、饱满、夸张、洗练,视觉面有意加大,少浮雕装饰,以便充分发挥釉面窑变的装饰效果,釉色上多以青白釉为底釉。通过施釉的多样化,在充分认识钧釉窑变特性的基础上,从而达到集约地展示钧瓷窑变山水、图案、纹路、片纹的特征,追求一种清新、奇特、精美绝伦的釉面效果,达到了天工和人巧的完美结合。制作工艺上注浆品较多,以白胎为主,胎质细密青白,足部重加工,并施棕色护胎釉,做工精细,釉面光洁,手感滑润,色调清新素雅,棕眼、釉泡较少,烧制工艺多以液化气窑为主,成品率较高。这一阶段的上乘作品造型简练、饱满富有新意,釉色变化自然不呆板,形成的图案、纹路不失钧瓷窑变风格,不是人为所致,做工精良,无丝毫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