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至1964年,浙江等地考古部门,对龙泉大窑和金村两地窑址进行发掘。从出土实物来看,龙泉窑早期烧造的青瓷,胎体厚重,原料淘练不纯,釉层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黄,在造型和纹饰方面,受越窑的影响颇深,器物造型多模拟自然界物象,如瓜棱壶,尤其是胎面上的刻划花装饰,活泼自然,变化丰富。
进入南宋,龙泉青瓷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以釉色取胜。釉层肥厚如凝脂,如美玉,;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其中又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龙泉粉青釉瓷,釉面略带乳浊呈失透状,色青绿粉润,光泽柔和。梅子青釉较之粉青釉更深沉华滋,釉色葱翠,釉层略带透明,色泽照人,器如梅子初生, 秀色町餐,器皿边缘和凸花部分多露胎骨白痕,其色调又堪与翡翠媲美。龙泉青瓷这种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确实是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厂成为中国青瓷釉色的巅峰。
南宋龙泉青瓷的这种艺术风采,与龙泉窑制瓷匠师掌握的先进的烧造工艺技术是分不开的。
首先,南宋龙泉窑把早期使用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
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小,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釉层显得比较薄。就显微结构而言,这类釉主要由玻璃相组成,.而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则很少,因此釉层显得相当透明,·釉面光泽亦比较强。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这样釉层就可以施得厚一些,如在同样温度下烧成,;则釉面光泽柔和,没有刺眼的浮光。
南宋龙泉窑场不用石灰釉改用石灰碱釉,显然是一个创造性的进步。这样处理,可使青釉厚而不流,气泡不至变大,釉面光泽柔和,从而获得丰满幽雅,有如美玉一样的外观。
据研究,南宋龙泉窑场的石灰碱釉的发明,是通过选用富含K20的毛竹枝叶炼灰掺和风化程度浅而富含钾,钠的瓷石粉末取得的。
其次,增加釉层厚度。南宋龙泉青瓷釉层厚度一般在0.5—1毫米,梅子青釉厚达1.5毫米以上。釉层厚而不流,使青瓷具有浑厚饱满的艺术美。
釉层增厚,增加了上釉技术的难度。如果处理不好,釉层就不能达到预定的厚度,甚至出野鸡爪纹”(又称“苍蝇脚”)、跳釉、釉层厚薄不匀等缺陷。
南宋龙泉窑匠师运用蘸釉法和荡釉法上釉。对实物标本的显微结构观察表明,有的釉层分成四层。有些生烧品上亦可用肉眼看到釉的多层结构。;这种层次分明的分层现象和生烧品釉层表面的平整光滑,都是蘸釉法和荡釉法的特征。从分层的数目可以推知上釉的次数,一般是二到四次。
为了使上釉时坯体不至破碎,生坯在上釉前,一般须先素烧,以提高其强度。
再次,;南宋龙泉窑掌握了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烧成技术。
据研究,梅子青釉的化学组成,含铁量仅1%左右,CaO和MgO酌含量比一般粉青釉略为高些,K2O和Na20则略为低些,氧比和粉青釉甚为相近。总的说来,梅子青釉的化学组成与粉青釉的化学组成,差别并不太大③。但是烧成后却各呈异彩。这是在烧成时,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造成的。粉青釉需要在1280℃以上的温度才能完全熔融,但实际上它的烧成温度只有1230±20℃,在这种偏低的温度下,釉料因熔融不透,而在釉层大量残留10微米以下的石英和硅灰石小颗粒。这些小颗粒晶体的大量存在,使光线不易穿透袖层,从而使釉层的透明度大大降低。加之釉层中气泡的大量存在以及由于玻化较差而引起釉面微区域不平整。这一切使得粉青釉形成了一种美玉般的质感,
烧造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要比粉青釉高得多。温度较高,还原气氛较重,更有利于2Fe03--4FeO+02这兰可逆反应的平衡点左右移动,这就使梅子青釉中的Fe2、含量比其它品种的青釉为高,因而釉色也就显得更绿,同时由于熔融较透,釉面出现较强的光泽。加之梅子青釉的特别加厚的釉层和清澈透明的质地,使其釉的色调,呈现出一种青翠欲滴,如同翡翠般的质感。 —
另外,龙泉窑制陶匠师,为了造成龙泉青瓷的独特的艺术风采,还在胎体上大做文章。我们知道,现代陶瓷工业,一般都要求原料中的铁含量愈低愈好,因为铁含量高,会降低瓷器的白度。龙泉窑场匠师却特意在胎的配方中掺加一部分紫金土以提高其铁含量,其目的有三:第一,;釉是一层半透明的玻璃,所以胎色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釉的色调,即是说,胎的色调对釉的呈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龙泉窑场匠师采取这种措施的目的之一,在于降低胎的白色,使它在白中带些灰的色调,这样使釉色更为古朴沉着。第二,铁质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大部分转化成亚铁状态,亚铁是一种强力的熔剂,紫金土的Al 203含量虽然比较高,但由于亚铁以及Ti02等各种杂质的含量也比较高,所以它的烧结温度比一般瓷土要低。在青瓷胎中引入一定量的紫金土可降低其烧成温度。第三,胎中掺加大量紫金土后,除了能赋予胎以一种灰黑的色调,从而调节釉的色调外,还能借助于烧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使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官窑类型的“紫口铁足”这样一种别有风味的装饰方法。还有一种“朱砂底”,是在不上釉的底足部分由于铁的二次氧化而形成的。
南末龙泉青瓷,不仅以釉色取胜,而且凭造型见长。
龙泉青瓷的造型,稳重大方,浑厚质朴中又具南方青瓷秀媚风采。
采用瓜果花卉的形态来设计器型,是南宋龙泉青瓷艺术的一大特点。如荷叶盘、莲办碗、桃形洗、菱花盘、葫芦瓶。海棠瓶、瓜式壶、橄榄式鸟食罐等。这种器型不同于如实摹仿,它不仅带有浓厚的装饰风味,同时也很适合于器用,而且突破了几何曲直线规律的束缚,体现了陶艺家的意匠,颇具诗意。荷叶盘,起伏的口沿,显得十分婉转柔和,宛如初出水面的荷叶。上海博物馆藏南宋龙泉桃式洗,器型是一个半剖的桃子,近蒂处还有一片桃叶紧贴在口沿一边,使人想起嫩绿的桃果。
在器体贴塑花卉或动物,是龙泉青瓷装饰艺术的又一鲜明特色。有的在莲叶碗中贴一只小龟,这类贴花透过丰厚的釉层,象掩映于绿波之中;有的在盘口瓶的直颈中间加上两只远眺的风鸟;有的在瓷洗内底上浅浅地塑上一只伏虎或一条舞龙;有的在盆内贴塑牡丹。 ·
另外,龙泉窑场匠师还在造型上运用“出筋”技法,来渲染青瓷釉彩的丰富多变。所谓“出筋”是在一些器物如鬲式炉的足部装一条三角形的直线,在器物的边缘或肩腹的转折处做出一圈棱线,使全器棱角鲜明,通过釉汁的流离作用,烧成后显露出一条规整的白线,并造成某些地方的釉层变薄,颜色变浅,甚至透过它可以看到纯净的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