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宝山位于浮梁县西湖乡北境皖赣交界处..茶宝汪氏为浮梁古姓之一,分六门.各有分祠堂(已毁),该祠为总祠.至今保存较好。足族人举行祭祀活动和重大节日的庆典娱乐场所。
汗氏宗祠始建于同治十一年(1869年).光绪元年(1875年)告竣。宗祠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座北朝南,气势恢宏。宗祠宽18米.深66米,总占地而积1188平方米.整栋建筑为三进,由前院、大门、戏台、过厅、正厅和后殿组成。一进宗祠前院一对硕大的石鼓旗杆石十分耀眼.一鼓足有一吨重。宗祠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内部抬梁穿斗式构架闱以高墙.中进过厅青石板铺就,正厅的川梁.金柱硕大.6根金柱围粗4尺有余.祠高14米,梁上精雕戏史人物,并配以祥云.彩色图案,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相坎嵌,配以象、狮、如意等木雕.绘以朱红、飞金,人物栩栩如生,戏台、后殿“如意拱斗”、“镂空化雕”,颇富变化.四周牌匾林立,一派雄伟富丽之势.就建筑形式、规模和独特的建筑地点而言.有浮北第一祠之称。
茶宝山汗氏宗祠虽名不见经传,但在中国革命近代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宗祠就与革命结下不解之缘。1934年7月,奉中共巾央和中革军委命令.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任等红军将领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途中,与国民党新编第7旅第2团、第49师、第55师、第7师等劲旅在浮北梓里、白泥塘、桃墅店、西湖、勒功街、沧溪、程家山和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境)一带周旋,历时5个多月.歼敌数千人。期间,多次在此召开会议.休整队伍。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是浮至祁工委所在地。1948年9月,根据皖南地委《关于当前部署局部调查的通告》规定,撤销皖赣边工委.成立了以杨明任书记皖赣工委.下设3个县级工委,即浮至祁工委.祁石贵工委,青石贵工委。浮至祁工委便设在茶宝山这座祠堂里,浮至祁工委书记钱秋育率数十人的武工队,在三县边区开展抗丁、抗捐、抗粮、反山霸、反会道门斗争。
茶宝山也曾是土匪肆虐横行的场所。匪首张鸿泰.原在国民党正规军里当差。1944年7月,他带着八、九个亲信.从抗日战场上开小差逃跑,流窜到浮北山区为匪.并与国民党浮北区区长王起相勾结.与浮北保安队拼成一支有350多人的反动武装.张鸿泰当上了浮梁县保警中队队长。1949年初,被编人浮梁县民众自卫团。他们打着自卫团的旗号.横行乡里.无恶不作。
1949年4月.浮梁县解放。张匪知道情况不妙.便带着属下假惺惺地向人民解放军投降.暗地里却把绝大部分枪支掩埋起来.以期东山再起。果然,在解放不久的一两个月内.便四处叫嚷:“解放军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浮北永远是我张某人的天下。”并挖出枪支,潜伏深山。多次公开下山抢夺农会支前公粮。1949年6月15日.张匪就在西湖、潘溪等村开仓抢粮5000余斤,抢油数百斤.并杀害粮库保管员王正芳等人,他还丧心病狂地在榨油坊里把为农会榨油的王师傅剖腹挖心后抛尸河中,手段极为残忍。
为了彻底剿灭这股作恶多端的土匪.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第五区区政府成立了临时剿匪机构,在四野48军161师481团的支援下.对茶宝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剿。23日,解放军、民兵、区十部把茶宝山包同了起来。由当地群众和部分自新的匪徒带路,剿匪部队开始搜山。他们一手拿刀,一手拿枪。第3天中午,一个清剿小组在赵顶山尖发现了土匪。部队迅速向那里集结包围.与土匪展开了激战。到下午4点多钟.负隅顽抗的土匪.有的躺在地上呻吟.有的跪在那里求饶。有在逃跑中被民兵抓获。围剿工作整整进行了6天7夜.土匪们在山上又饥又冷,实在熬不过了.只得一个接一个从树林里钻出来缴械投降.匪首张鸿泰被击毙。
经过几个月的剿匪斗争,共击毙土匪15人.俘55名.自新登记280名。缴获机枪3挺.步枪90余支,手枪15支,手榴弹12枚.子弹2千余发。至此,浮梁县域武装土匪被完全、彻底歼灭。遭受土匪之害的浮北人民,从此安居乐业。(浮梁县史志档案局供稿;执笔:冯云龙、夏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