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事后素”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提出的一个观点。中国古代的哲人、思想家在论述政治、哲学、社会伦理等问题时,常常会同艺术问题挂集在一起,即引述艺术现象、艺术影响为例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当然,包括孔子在内的哲人们在谈论艺术、审美问题时,也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社会意义,带有哲学色彩的,这几乎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绘事后素”理沦的存在内涵和存在意义, 既是对“礼”的社会政治价值的定位; 同时,也是对装饰艺术的社会价值意义的定位。
在孔子生活的周秦时代,“绘事”即指绘画装饰之事。所渭“绘事后素”的观点,实际上是关于装饰艺术的理论,是孔子关于装饰艺术价值和意义定位的理论。
“绘事后素”的观点是孔子在回答学生子夏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疑问时提出来的。 在《论语·八佾》中是这样记述的: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子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对于“绘事后素”的解释,一般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汉代经学家郑玄为代表的,是从绘画工艺程序上作解释, 把“素”理解为“白色”, 即“绘, 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 以成其文”。他在批注《周礼·冬官·考工记》的“凡画缋之事,后素工”一语时, 也重中了“素, 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汗也”的观点;第二种理解是现代理论家杨伯峻为代表的,他在《论语译注》一书中把“素”的“素”解释为“素底”。两种解释以郑玄注释的赞同者最多。
笔者认为,“绘事”不是简单的、现代意义上的绘画之事,而是绘饰之事, 即广义上的装饰,“后素”即是绘事后’厂素,这是孔子对绘饰之事作的价值上一个判断。当然,这种价值首先是一种道德价值,其次才是艺术的审美价值。本文拟从景德镇宋代影青瓷的装饰中, 淡谈“绘事后素”思想对陶瓷工艺上的影响。
唐代中期, 以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地域窑口, 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系格局, 青瓷的荣润、白瓷的明净, 无刁;追循孔子的“绘牛后素”, 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心物交融的创化。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类冰,邢瓷类银类雪”。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创烧出一种介于:青白瓷之间的影青瓷,其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显白,质感如青白玉。一经问世,轰动朝野。于是就有了宋真宗把建年号赐为镇名的嘉许,有了“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
影青瓷的原创是受孔子“绘事后素”影响的产物。唐宋时期,儒学的“文与质”、玄学的“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的审美旨准,成为了包括陶瓷工......请阅读pdf文章
下载:/UploadFiles/Article_UploadFiles/200711/20071107200544689.pdf
提示:本文为pdf电子书,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需要Adobe Reader(免费)软件支持。(本pdf文章为高清晰彩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