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瓷釉·工艺·器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四         ★★★ 【字体: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四

作者:未知   文章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10-16 13:56:08 
 

陈腐池
陈腐池-说明
瓷土
画青花

    明代,景德镇与国内外的技术交流也比较频繁。例如:
    ——永乐间,明使尹凤出访朝鲜时曾将景德镇所产的甜白瓷赠于朝鲜朝廷。朝帝李世宗见到这种瓷器后,当即令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及平安北道的新义洲等地仿造。后来,这些地区 仿景德镇之造法,均逐渐造出了类似景德镇产的甜白瓷。

    一一宣德、景泰间,明帝曾3次派使节出访朝鲜,先后将景德镇产的青花碗、盘、杯等瓷器赠送朝鲜朝廷。朝帝得到这些青花瓷后,又令官窑仿造。此后,不仅官窑造出了与景德镇相似的青花瓷,而且成川、南原、青松等地的民窑也陆续造出了青花瓷器,其风格与明宣德、景泰间景德镇所产青花瓷极为相似。

    ——宣德时,朝鲜的永兴、开城、江华岛沿岸等地还效景德镇烧造釉里红之法,产出了一种辰砂瓷器,其造型、纹饰均酷似当时景德镇所产的釉里红瓷器。

    一一正德六年(1511年)春,日本陶瓷艺人伊藤五郎太夫前来景德镇,在镇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但刻苦学习青花瓷制作技术,而且结识了当地的不少制瓷名匠。回国后,他先后在伊万里及奈良附近的鹿背出开窑,所造 青花瓷,色泽艳丽,浓淡适宜。

    ——景德镇于明宣德创出了祭红,于明成化创出了斗彩,于嘉靖、万历创出了五彩及素三彩、描金,制作这些瓷器的技法也先后传入了日本,后来日本也造出了类似风格的瓷器。
    一—十五世纪时,越南在河内附近创办制瓷工场,曾聘请景德镇制瓷技师前往指导。该场后来生产出了各类与景德镇大体相似的青花瓷器。

    ——十五世纪以后,泰国生产的一种青花蓝釉陶器,造型、纹饰均与明初时景德镇的瓷器基本相似。有关专家认为,当年泰国制作这类瓷器的技艺,极有可能是直接或间接从景德镇学去的。

    ——十六世纪前后,埃及、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所产的青花瓷器,均明显地模仿景德镇青花瓷之风格。当年有位名叫查尔丁的瓷商在参观了伊朗的陶瓷工厂后说:“这些陶瓷制作的方法,和中国完全相同。”

    ——十六世纪前后,阿拉伯人将中国制瓷匠师请去,很快就制出了与中国相似的软质瓷。不久这一制瓷技术又传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炼金士安东尼奥于1470年也造出了类似中国产的软质瓷。此后,中国的制瓷技法又传到了荷兰和法国,它们不仅产出了软质瓷,而且还运用景德镇绘制青花的技法,造出了大批绘有龙凤、麒 麟、花鸟、山水等纹饰的青花瓷器。

    ——宋末明初,景德镇在学习河北磁州窑烧造釉上红绿彩工艺的基础上,于明朝早期创出了釉上矾红彩、青花红彩、青花斗彩、五彩等多种新的装饰方法。

    ——嘉靖间,景德镇在学习山西晋南地区制作法华彩工艺的基础上,创出了别具一格的珐华彩。

    ——明中后期,景德镇从浙江哥窑引进了制作纹片釉的技术,烧出了类似哥窑的纹片釉瓷器。

    ——明中后期,景德镇从浙江龙泉窑引进了制作冬青釉的技术,造出了类似龙泉窑的冬青釉瓷器。

    ——明时,景德镇在学习北方瓷窑制作低温铅釉技术的基础上,烧出了孔雀兰等低温铅釉瓷器。

    ——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在学习、借鉴伊斯兰陶器造型的基础上,造出了不少双耳扁瓶、双耳折方瓶等异型瓷器。

    ——明代,特别是正德、嘉靖时期,景德镇在学习、借鉴伊斯兰装饰形式的基础上,造出了大批以波斯文字为装饰纹样的瓷器。

    明代,景德镇陶瓷界还出现一批成绩卓著的陶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周丹泉 字时道,苏州人,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周氏善仿古器,所制定鼎、文王鼎等器,足以乱真;所制陶印、文式、避邪、龟象、瓦钮、连环,其成色概如白定。周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为“周窑”。

    崔国懋 明隆庆、万历间的制瓷名匠。他所制的瓷器,多仿宣德、成化之器,制作精细。崔氏所办的窑厂,被称之为“崔公窑”。

    昊十九 又名昊为,景德镇人。生于明嘉靖前期,卒于明万历后期,明代制瓷名家。昊出身于瓷业世家,家境清贫。他为人正直,聪明过人,工诗善画,一生从事陶瓷事业,所制瓷器,精美绝 伦。他制作的流霞盏,明如朱砂,色如晚霞;制作的卵幕杯,薄如蝉翼,晶莹透亮:制作的瓷壶,造型优美,风格典雅。明万历间,御史樊玉衡曾赠给昊十九一首诗,诗云:“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山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这首诗,既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又高度赞扬了昊十九超人的制瓷才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仍藏有昊十九所制的凸雕九龙方盂,口有铭文,文曰:“钧尔陶兮文尔质,龙函润珠旭东壁 万历昊为制。”

    童宾 字定新,景德镇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l599年,明代烧瓷技师。童自幼失去父母,生活无着,为 谋生计,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 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看,龙缸竞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座“风火仙庙”。风火仙庙神龛内供奉童宾坐 像,两边有烧瓷各工种(把桩工、驼坯工、加抄工、兜脚工、打杂工、小夫手、二夫子、三夫手)的神位。其时,全镇烧瓷行业还定出行规,规定每二十年举行一次迎神盛会。这种盛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历代全镇陶工的盛会。每举行盛会,邻县农民、商人和工人家属都赶来看热闹,整个街道每每被挤得水泄不通。这种迎神盛会,—直延续到1949年才中止。

    入清后,特别是三藩叛乱平息之后,清王朝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其封建政权,采取了招民垦荒、蠲免钱粮等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同时,清王朝对部分手工业废除了“匠籍”的束缚,使包括瓷业在内的民营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陶瓷史学界普遍认为,清代的前半期,景德镇的瓷业与明代一样,代表了整个封建时代的高水平,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为我国封建社会瓷业的黄金时代。


    瓷业规模日益扩大。清人沈怀清云:清前半期,景德镇“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曾在景德镇住过7年的法国传教士殷宏绪1712年给法国教会写信说,清前半期,“景德镇拥有—万人千户,人家……从各处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了景德镇幅员辽阔的轮廓。到了夜晚,它好象是被火焰包围着的—座巨城,也象一座有着许多烟囱的大火炉”。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写道,清雍正至 乾隆初,景德镇“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这些说法,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清前半期的景德镇已是一个繁荣的瓷都。顺治十一年,开始在明代御厂的旧址建厂造瓷,规模较大。《景德镇陶录》说,当年的御窑厂“厂跨珠山,周围约三里许。中为大堂,堂后为轩为寝,寝北有小阜即珠山所由名,旧建亭其上。堂两旁为东西序;又南延南各有门,又东为官署,为东西大库房。为仪门,为鼓亭。为督工亭。为狱房,今废。为陶务作廿有三:曰大器作、曰小器作,曰仿古作,曰雕镶作,曰印作,曰画作,曰创新作……曰写字作,曰色彩作:曰漆作,曰匣作,曰染作,曰泥水作,曰大木作,曰小木作,曰船作,曰铁作,曰竹作,曰索作,曰桶作,曰东碓作,曰西碓作。为窑式六:曰青窑,曰龙缸窑,曰风火窑,曰色窑(烧炼颜色者)…井二,柴房二,窑役歇房二。厂内神 祠三:曰佑陶灵祠,曰其武殿,曰关帝庙。厂外神祠一,曰师主庙”。由此可见,当年御窑厂的规模是相当壮观的。

    制瓷工艺跃上历史高峰。其主要标志为:
    ——烧瓷的温度一般达到1300℃以上,不仅高于明代,而且达到现代硬质瓷的烧成温度。
    ——瓷胎致密、坚硬。
    —一制作技术甚为熟练。
    ——产品器型规整。
    ——瓷器的外观质量和物理性能较明代有明显提高。
    ——烧瓷窑炉更为先进。明末,景德镇已出现了蛋形窑的雏形,演变至清雍正时,这种蛋形窑无论是窑体及内部结构还是烧成制度都更为成熟,并逐步规范化而被固定下来,成为正式的蛋形窑。除蛋形窑外,清初时还另有用作焙烧龙缸的龙缸窑、用作焙烧颜色釉瓷器的色窑等多种专用窑炉。

    ——康熙时的青花装饰更趋成熟。其时产的青花瓷,纹样除保持原有各种装饰形式外,并广泛地从板画插图、木雕、中国画中吸取艺术营养,使青花装饰更具民间装饰风采。康熙青花的装饰方法多样,除有双勾分水外,还有月影、白梅、洒蓝开光、兰地白花、刻花堆青釉加描青花等。康熙的青花色泽娇翠欲滴,沉着幽雅,莹澈明亮,成为我国青花瓷中的又一奇葩。

    ——康熙年间创出了独具一格的五彩装饰。此间的五彩,更多地吸取了版画插图、民间木板年画、木雕的养分,以黑料为主,兼用矾红勾线,线条洁练,刚中有柔。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也常点缀金色,增添了典雅、华贵之气。

    ——康熙时期创出了名贵的珐琅彩。珐琅彩瓷器是用画铜胎珐琅的彩料在瓷胎上描绘花纹经低温烤烧而成的—种瓷器。珐琅彩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曾成为一种极名贵的 宫廷御器。

    ——康熙中期创出了粉彩装饰。这种装饰是在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1650年由荷兰人所发明,1682部(康熙二十年)传 入景德镇的。雍正六年二月,“珐琅作”自制珐琅料—举成功,从而促进了珐琅彩与粉彩的发展。雍正时的粉彩比康熙的更胜—筹,构图文雅隽秀,花鸟俏丽雅逸,山水朴素清逸。

    ——雍正时创出了墨彩装饰,成为景德镇特有的—种传统釉上装饰。

    ——乾隆时创出了古铜彩装饰。采用此法装饰的瓷器,外表酷似古铜器。

    ——乾隆年间的玲珑瓷水平极高。乾隆御窑厂生产的素玲珑瓷,青翠透明,釉面平整,属罕见珍品。

    ——康、雍、乾期间,先后创出了一批高、低温颜色釉。康熙时创出了美人醉、郎红、胭脂红、珊瑚红、天青、冬青、洒兰(雪花釉)、乌金釉、葡萄紫等。雍正时创出了茶叶末、炉钧花釉、粉青、钧红、火焰红、火焰青、秋葵纱(松石绿)、蜜腊黄。乾隆时创出了铁钢金丝纹片釉、古铜色釉、木纹釉、仿哥、仿汝、仿官等。

    ——乾隆前期制瓷工艺水平大为提高。这时,工匠们开始用瓷土制造胡桃、莲子、茨菇、长生果、枣、石榴、凤菱、蟹、海螺等各种象生瓷,制作非常精巧,形象十分逼真,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这时制作的镂空套瓶也相当精致,瓶的颈部可以转动。

    陶瓷市场逐步拓展。史书称清代早、中期内销情形为“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这一时期,主要是靠瓷商来镇采办,然后运到各地去销。瓷商中有批发商,也有水客行商。这些商客,有的在镇设立瓷庄长期坐地采购,有的住进瓷行陆续采购,有的则短期采买长途贩运。清早期,因战乱频繁,景瓷的外销曾一度受到影响,康熙时开始兴盛,乾隆时最盛。《江西通志稿》载,清前半期,每年(笔者按:可能不是平均每年)瓷器的出口量达50万担以上。其时的瓷器主要销往美洲、非洲、澳洲、欧洲、东南亚各国。据传,清康熙时,福建有位瓷商,一次贩运景德镇瓷器去海外,船行至途中,突遇狂风巨浪,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绝望之中,瓷商大呼天后保佑,商船果然转危为安。重抵景德镇后,瓷商为报天后救命之恩,遂以全部资财在镇为天后建宫。天后宫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正殿气魄宏伟,图案花卉雕于梁柱和四壁。过去每年旧历三月三日和九九重阳,在景德镇的福建客商,均要聚集一堂,连续三日祭祀天后。其时宫内香烟缭绕,鼓声乐声不绝于耳。当年盛况,可反映出 瓷商在景德镇活动之一斑。

    技术交流比较活跃。例如:清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为了仿造河南禹县古代钧窑名品,督陶官唐英曾派人专程到河南禹县学习1年, 回镇后,不但很快造出了类似钧窑产的名贵色釉品种,而且还创出了窑变花釉、钧红釉等新品种。雍正八、九年间,最德镇御窑通过引进国内各名窑及东洋、西洋的制瓷技术,共仿制和创出名品57种。清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在学习、借鉴欧洲玻璃制品造型的基础上,创出了广口花瓶、带柄茶杯等造型的瓷器。清代,景德镇按照欧洲画家们设计的各类造型、图案,造出了大批适应欧洲市场的出口瓷器。清时,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批外国艺术家先后来到中国,成为清代宫廷画家,这些画家的立体素描技法和西洋透视法也陆续被景德镇吸收、运用到陶瓷装饰中。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汉名殷宏绪)受法国教会派遣来到中国景德镇。在镇期间,他对景德镇陶瓷生产情况作了认真细致的调查,逐步弄清了景德镇制瓷的许多秘密。他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9月1日致信给法国耶 稣教会,信中将景德镇及景德镇制瓷的有关情况表述得颇为详尽。后来,这封信被以“中国陶瓷见闻录”为题公开发表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2期上,这期《简集》发行到世界有关国家后,一时震动了整个欧洲,使欧洲人士第—次读到了介绍景德镇及景德镇制瓷技法的第—手资料。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昂特雷科莱升调北京。此后,他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底再度来到景德镇,对当地的瓷业生产情况作了为时1个多月的考察。在调查的基础上,又写出了—篇“中国陶瓷见闻录补遗”,文中对景德镇制瓷技法作了更为具体的介绍。此文后被刊登于《耶酥会传教 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第16期上。昂特留科莱在《简集》上发表的上述两篇文章,对促进当时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俄国、西班牙、波兰、捷克、保加利亚、匈分利、罗马尼亚、美国、巴西等国硬质瓷的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六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五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三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二
    中国陶瓷装烧工艺发展史 一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