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色料是构成青花瓷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古代青花色料来源的探讨,是关系到青花瓷起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烧制瓷器进程中的一项创新,还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问题。因此,色料来源的研究受到中外瓷学界的关注。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探索者通过对元代(公元1271~1368年)景德镇青花的研究,提出我国古代.青花色料有国产与进口之别。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唐(公元618~907年)青花的不断被发现,这一看法又进一步发展到唐青花上。 青花色料属于矿物质色料,在我国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学术界对我国古代青花色料分为国产与进口两类,长期以来存有分歧,到今仍是尚未解决而又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史料记载,试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或许可作为探讨这一课题的一条线索,不当之处请教正。 青花瓷是我国古代瓷坛中一朵绚丽而又永不凋谢的奇葩,自古以来誉满中外。它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制瓷匠师在长期烧制瓷器过程中的一项创新。从目前国内外发现的历代青花器来看,无论是造型工艺或装饰艺术基本上保持着我国的传统。 作为青花呈色剂的氧化钴,它的原生矿物是一种含有氧化钴、氧化锰、氧化铁和其它多种氧化物的复矿。据有关史籍记载称“无名异”,俗称“无名子”’因产地不同、质地优劣而名称繁多。江西吉安产的称黑褐石、婺源产的称无名子、乐平产的叫陂塘青、瑞州产的叫石子青、浙江产的称浙料、云南产的称珠明料、广东产的称广料等等。清代(公元1644-1911年)蓝浦在《陶录》中,则又把诸料中质地较好的称为“韭菜边”和“老园子”,以上所述虽称谓不一,但其物相同。 无名异作为青花色料应用的确切文献记载,最早见刊刻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的江西《瑞州府志》,志曰:“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其次是宋应星写于明崇桢十年(公元1637年)的《天工开物》,他在《陶埏卷·白瓷附青瓷》篇中有一段较详尽的记述:“凡画碗青料,总一味无名异。(漆匠煎油,亦以收火色)。此物不生深土,浮生地面,深者掘下三尺即止。各省皆有之。亦辨以上料、中料、下料。用时先将炭火丛红煅过,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上者每斤煅出只得七两,中下者依次缩减。如上品,细料器及御器龙凤等,皆以上料画成。故其价每石值银二十四两,中者半之,下者则十之三而已。凡饶镇所用,以衢信两郡山 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凡使料煅过之后,以乳钵极研(其钵底留粗,不转锈),然后调画水,调研时色如皂,入火则成青碧色。” 无名异作为药石,则在成书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开宝七年(公元973年),由刘翰、马志等编修的《开宝重定本草》、大观三年(公元1108年)唐慎微编修的《证类本草》中就有记载。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李时珍也把它收录于《本草纲目》之中。他在《石部·九卷》无名异条目中对它的产地、性状作著释时说,“此物生川、广深山中,而桂林极多,一包数百颗,小黑石子也,似碗黄而色黑,近处山中亦有之。用以煮蟹杀腥气,煎炼桐油收火气”.本草虽未述及可作青花色料,但其名其物之性状及产地等方面与《天工开物》记载是吻合的,从考古发现的古代青花瓷情况来看,浙江龙泉县金沙塔塔基及绍兴县环翠塔塔基出土的宋代(公元960~1279年)青花器,江西吉州窑出土的宋元青花瓷④,云南玉溪窑出土的元代青花瓷⑤,杭州出土元代早期青花观音坐像等宋元青花⑧。考古工作者认为,所用之色料均为国产钴土矿(无名异)作为呈色剂的。1979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尧成等同志,对浙江两处塔基出土的宋代青花及浙江省江山窑出土的元青花大盆色料,作化学成份测定,并与浙江江山钴土原矿(无名异)的化学成份作对比后,认为浙江宋元青花系采用当地钴土原矿作为呈色剂的⑦,而云南玉溪窑、江西吉州窑附近均盛产钴土原矿。可见宋、元时期我国各地民间瓷窑烧制青花瓷,均采用国产钴料作为呈色剂。 但是,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应看作是一种偶然现象。宋青花的发现和无名异作为青花色料的具体应用,并不意味着古代制瓷匠师对这种色料认识的伊始,若追溯它的渊源,应当还要早得多。但在宋代以前尚不见本草及其它史籍有关无名异的记载。然而1988年河南鹤壁集窑址出土的一件唐代早期青花碗,有关专家认为这件青花的色料当为国产钴料。尽管它是一例孤证,若鉴定无疑,那么,我国使用国产钴料的历史可提前到唐代早期。 二 青花色料“进口”之说,肇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末,英国人霍布逊发现元代至正(公元1341-1368年)青花龙纹象鼻瓶后,随着元青花的不断被发现,在五十年代,研究者对景德镇元青花色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所用之色料与国产钴料的化学成份不同,是一种高铁低锰型钴料。因而提出了“外来”说看法。然而学术界对此持有异议。此后,探索者对此经过多年的努力,遗憾的是仍没有得出什么结果。继而自1975年后,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又陆续出土了不少唐青花残器,学术界联系海外收藏的唐青花展开了广泛地研 究,并通过对唐青花色料测定,发现唐青花色料与景德镇元青花色料在化学成份上较为接近,同时把波斯地区应用钴兰料的历史稍早,唐代我国与波斯交往密切,两者联系起来,从而再度提出了我国唐代就从波斯进口青花色料的看法。 据有关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确实有过关于进口钴料的记载。最初是明代(公元1368-1644年)嘉靖年问(公元1522~1566年)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提到。“永乐间(公元1403~1424年)内府烧造……,以苏麻离青为饰…”·,然回青未有。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珀镇云南得之……。”清乾隆间(公元1736--z2795年)朱琰在《陶说》中又说是“苏泥勃青、苏勃泥青”。不言而谕,这苏麻离青、苏泥勃青、苏勃泥青等显然是外来语之译音,是外国进口之色料无疑。但值得注意的王世懋又提出回青的问题,说“回青者出外国”。回青也是进口色料的一种。另据《明会典》一百五载:“苏门答腊国……。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使朝贡,五年(公元1407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屡遣使来贡……。十年(公元1435年)复请封其子为王。贡物有石青、回回青。”此外又增加一个进口的石青⑩。《明实录·神宗实录》卷三百一说:“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闰八月癸未,先奏回青出吐鲁番异域,去京师万余里,去嘉峪关数千里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进贡,买之甚难。因命甘肃巡抚田东设法召买解进,以应烧造急用,不得延误。”《明会典》一百十二卷又载,“吐鲁番使臣到京。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进贡回回青三百三十一斤八两,会估每斤与银二两。” 上述文献所载之所谓进口色料除苏麻离青外,尚有回青,石青。而回青既有西域“回夷”进贡,亦产于我国云南大珰镇及新疆吐鲁番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全是进口的。而时代仅是明永乐、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以及嘉靖供烧制御器用。文献却不见元青花色料进口的记载;更不见唐代文献述及。如果把元末明初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的产于波斯“你舍卜的”之“回回甸子”视为回青的话,那么陶宗仪列举“甸子”产地有三:一、产“你舍卜的”(今伊朗东部内沙布尔)为回回甸子;二、产于“气里马尼”(今伊朗克尔曼省首府)即河西甸子;三、产“襄阳”(今鄂西北诸县)即襄阳甸子,所说之产地不尽在波斯,在我国鄂西北地区也有产出。至于石青,是否为进口色料则更值得怀疑。同时,还由于史籍所载诸青料性状不清。使人很难理解其所指系一种什么样的矿物,为此这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但探索者凭波斯钴料化学成份与唐青花及元景德镇青花色料比较接近,而提出这两个时期青花色料是进口的看法,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探讨我国古代青花色料来源,首先必须对这类色料的原生矿性状及产地和古代用途作必要的探索。设想如果没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及历代本草对无名异性状产地等方面记述,恐怕色彩艳丽的青花呈色剂竟然源出于一种黑褐色的小石子,是今人难以置信的,科技工作者也无从着手进行测析。国产钴料之说也就难以确立。因此,探索景德镇元青花和中国唐青花色料的来源,就从我国应用自然矿物色料的历史出发,或许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俾益。 三 在我国古代较系统记载矿物的文献不多。唯一可资借鉴的是历代本草。因为本草不仅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药物文献,同时,又是一部较为详尽记述古代动植物和矿物的志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石青一名,据历代本草记载,为古代空青、绿青、层青、扁青、白青之总称。古人因其色泽之深浅浓淡、及形态不同而赋于不同青的称呼。约在成书于秦汉间(公元前221~后220年)的¨申农本苹经》中就有空青、绿青、层青、白青、扁青的记载。古本虽失,但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根据当时流传之《神农本草经》结合他的医药实践而编著之《本草经集注》一书中,对上述诸青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继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苏敬等编修之《新修本草》,则把上述诸青列为玉石上品。他对诸类青绿药注释时,以产地、性状用途诸方面除沿袭陶弘景之解释外,还作了若干补充。嗣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刘翰、马志等编修的《开宝重定本草》,大观三年(公元1108年)唐慎微编修的《证类本草》基本上仍沿用陶弘景及苏敬之注释,迨至明李时珍在编修《本草纲目》时,他考证了历代二十一种本草,参阅了二百七十七种史籍,并在亲自调查采集、解剖各类药物的基础上,历时近三十年,于万历二十四年(公无1596年)成书。他在著录上述诸青绿药石时,作了比较客观的科学总结,在著录“扁青”条目时是这样说的:“扁青、释名石青、大青。”文中在纠正唐代苏敬认为扁青即绿青的误解时,再次指出:“扁青即今之石青是矣,绘画家用之,其色青翠不谕,俗呼大青,楚蜀诸处亦有之。而今货石青者,有天青、大青、西夷回回青、佛豆青、种种不同,而回青尤贵。本草所载扁青、层青、碧青、白青皆其类耳。”著录白青条时又就:“白青,释名碧青、鱼目青,此即石青之属”。所指天青、大青、回青、佛豆青,系不同色泽和产地的石青之同物异名。我们与明代史籍所载,从苏门答腊国进贡之石青、回青相对照,其名其物不能看作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本身就反映了某种必然联系。 此外,从历代医学家对上述诸青的注释中,还可发现一些我们过去未曾注意,而又被忽视的一些具有重要参考和研究价值的资料,若与其它文献互为印证,还可作为进一步探索这些青绿药石,是否就是古代青花色料原生矿物的依据。 (1)本草所戴之“石青”与钻土原矿(无名异)不同,是一种呈青绿色之原生矿物。蓝浦在《陶录》中说到宣德窑所用之回青时说“锤碎有朱砂斑者为上,银星者次。”“锤碎”,所指非锤击而不碎,当是一种质地坚韧的矿物。唐苏敬在《新修本草》注释白青时说,“研之色白如碧,亦谓之碧青。”所云研成细末仍呈青碧色,青碧色即该矿物之原色。这类青绿药石的成矿条件,苏敬在著录空青时又引用陶弘景之说:生益州山谷及越山有铜处,铜蒸熏即生空青。”又说,“此物出铜处有,乃兼诸青,宣州者最好,块段细,兰州者片块大,色极深。”唐《本草拾遗》编者陈藏器日:“铜之精华。”李时珍在著录“层青”时又说,“出铜处年古即生。” 从上述诸医家对石青类药石的注释来看,为一种自然原生矿石,性状为块、为片,原矿即呈青绿色,研之色不变。其成矿条件为铜矿上部之次生矿。据此,可理解为一种含有不同氧化物的复矿。或许就是一种含氧化铜和氧化钴的矿物。 (2)本草所戴之石青类药石除供药用外,又是我国古代传统绘画用的矿物质颜料之原生矿。 苏敬在《新修本草》空青条中引用陶弘景的注释:“诸石药中唯此最贵,医方乃稀用之,而多充画也。”他在著录“绿青”时提到“绿青即扁青也,画工呼为石绿。”注释白青时又说,“白青不入画用,无空青时亦用之。”李时珍注释“扁青”时指出“今货石青者,绘画家用之。”可见上述诸青又是历代一种重要的:绘画色料。我们若从画色角度溯及古代矿物颜料应用之历史,其源远流长,若把山顶洞人死后在身上撒的赤铁矿粉视为矿物颜料使用先兆的话,那么仰韶文化彩陶上的矿物颜料,不言而谕是我国矿物质颜色应用于陶瓷的伊始,其时虽未见使用青绿颜料的先例,但我国使用青绿矿物颜料的历史至迟不会晚于秦代。秦俑坑出土的彩俑上之青绿色料,经测定就是以孔雀石绿作为绿色之色料,以蓝铜矿作为蓝色之色料。敦煌千佛洞的彩塑及壁画上应用的色谱则更为丰富。第五窟北魏彩塑上的蓝色,其显色物相测定为青金石的呈色,蓝绿色为石青(氯铜矿)。十五窟唐代壁画上的绿色,经测定为石绿,蓝绿色为石青,鲜绿色为石绿。盛唐之世是我国彩绘艺术空前大发展时期。矿物颜料应用于各种门类艺术品的情形十分盛行。既有早期应用青绿矿物颜料于陶俑和彩塑作装饰艺术色彩的先例,唐代把这类矿物颜料作为瓷器装饰艺术色彩的尝试和应用的可能性,也是值得重视的。 (3)本萆记载的石青之类药石,因它是一种色泽艳丽晶莹的矿石,古人又把它视为玉石。苏敬就把上面述及的五种青绿药石列为“玉石上品”,宋代仁宗(公元1023-1063年)大常博士、《图经本草》编者苏颂在注释“绿青”时提到;“信州(今江西上饶)人琢为腰带饰物及妇人服饰。”玉石品种繁多,素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称。我国传统玉石就包括青金石、孔雀石、硅孔雀石和绿松石在内.陶宗仪在《辗耕录)中提到产于波斯“你舍卜的”者为回回甸子,指的就是绿松石,襄阳甸子又称荆州石,即今产于鄂西北诸县的绿松石。孔雀石是一种次生氧化矿物,产于铜矿氧化带中,多呈块状、钟乳状、皮壳状及同心条带状。常与褐铁矿、方解石、锰土、玉髓、硅孔雀石共生。所指“皮壳状”可能就是本草中所说“腹中空者为空青”。孔雀石等矿在今皖南铜矿中均存在。与“铜蒸熏即生”、“凡出铜处皆有此青”也是吻合的。由此可知,古代绘画用的青绿色料原生矿物既是药石又是玉石。虽属于一种较珍贵的色料,但在唐代和元代皇室烧制御用贡品瓷,应用这类青料烧制青花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4)青绿药石,在我国产地广泛存在。史载唐代市场上也有所见,可以确认它是国产的。 (旧唐书·食货志》卷四十八载,“取州县义仓粟转市轻货…”·,宣州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太平寰宇记,载“信州贡物:金、铜、蜡、青绿、空青、铅、银。”历代本草所载产地则更多,有益州(今四川广汉)、朱提部(今四川庆符县)、豫章(今江西南昌)、饶州(今江西鄱阳)、信州(今江西上饶)、梓洲(今四川三台县)、宁州(今云南)、凉州(今甘肃武威)、朱崖.(今广东琼山)、宣州(今安徽宣城)、蔚州(今山西平遥、灵丘)、武昌(今湖北武昌)、始兴(今广东曲江)、右江(今广西右江)等。此外,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不少记载。 上面论及的,问题,尽管它是一种推测,诚然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对某些问题在一时尚不可能搞清楚的情况下,这种推测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探讨方法。从这一意义出发,笔者认为古代青花色料呈色剂的氧化钴,除钴土原矿(无名异)外,上述诸类矿物体中也有钴存在之可能。虽然对于孔雀石、绿松石以及青金石中是否含有氧化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从已知的玉石类岫玉中的南阳玉,杂色独山玉中,却含有氧化轱。在古铜矿的废渣中也含有氧化钴。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烧制青花瓷之色料很有可能源出于两类含有氧化钴的不同的矿物。 其一,即通常称为钴土原矿的无名异。呈黑褐色,质地松脆,产地广泛,作为青花色料,必须在釉下经高温才能呈现蓝色,这是历代民间瓷窑广为应用的一种青花色料,且在唐代早期已有使用之先例。 其二,被称为进口的另一类含铜型高铁低锰钴料。可能就是孔雀石、硅孔雀石、绿松石和青金石,即本草归属于石青类的青料。它们产于铜矿上层之氧化带中,为铜之次生矿。原矿呈青绿色,古代作为药石和玉石。因色彩绚丽晶莹久不褪色,“有宝石色”之称。是一种较为珍贵的色料,一般民窑不同。唯皇室宫廷御用瓷、贡瓷才能使用。而应用时,在唐或以前即可能作为某种青料(孔雀石、绿松石等)单独使用。从出土的唐青花色调来看,多数存在边界不清晕散现象。到元代及明代,则将上述诸种青料进行调配混合使用。蓝浦在《陶录》中提到:“纯用回青则色散不收,必用石青和之,或十之一,或四之六设色,则笔路分明。”蓝浦所指“回青”,在本草中称为绿青。元史作碧甸子,指的就是现今绿松石。绿松石在我国新疆、安徽及鄂西北均有产出。蓝浦提到的所谓“银星者次”,指的是青金石,青金石在我国不产或少产。主要产地在波斯、苏联和阿富汗。上述诸地之青金石都曾输入过我国,是我国传统的进口玉料。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烧制青花瓷使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青料,在我国均有出产。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资源不足,或应烧制御用瓷、或因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作为药石、玉石、画色或作青花料,从波斯或其它地区适当进口一些作为补充,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我国古代青花色料国产与进口之别: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