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艺术研究 >> 瓷釉·工艺·器型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原始瓷器         ★★★ 【字体:
原始瓷器

作者:了了亭   文章出处:天府收藏   更新时间:2005-5-2 22:55:15 
 

                                                     原始瓷器

  一般说来,瓷器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是:第一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Al203的提高和Fe2O3的降低,使胎质呈白色;第二是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三者之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因而我们要确定它是否为瓷器,必须要把以上三个条件紧密地结合起来考察。
  从我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瓷器来看,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形成的条件,应属于瓷器的范畴。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原始瓷器还处于瓷器的低级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和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相比,有坚硬耐用,器表有釉不易污染及美观等优点。前者烧成温度稍高和器表有釉,后者多数温度较低而器表无釉。二者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而原始瓷器和以灰陶为主的其它各种泥质陶器与夹砂陶器相比,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即陶器是用熔粘土(陶土)烧制成功的,这种粘土含有大量的熔剂,特别是Fe2O3的含量一般为6%左右,高者竟达10%,而原始瓷器则是选用含有较小熔剂的粘土(也称高岭土或瓷土)制成的,特别是Fe2O3的含量一般都在2%左右。高岭上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再随雨水、河川飘流转于它处井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已分离,即可得高岭土。高岭土在瓷坯中所占的份量极大,是生产瓷器的良好原料。由于原料不同这就使得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高者也不过1000℃左右,如果超过就会变形或成熔融状态。而原始瓷器所用的原料则可烧到更高温度,一般要1200℃以上。
  釉是一种硅酸盐,施釉在素地上,经过一定温度的焙烧而熔融;温度下降时,形成连续的玻璃质层,或形成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发明和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商、周原始瓷器的釉色呈黄绿色或青灰色。根据化学分析,证明当时的釉是石灰釉。 CaO的含量都在16%左右,个别的也可能高到2O%,可能都是用石灰石粘土配合而烧成的。由于粘土内含有或多或少的铁质,所以釉中也含有2%左右的Fe2O3,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显青色或青绿色(见李家治:《我国古代陶器和瓷器工艺过程发展的研究》,《考古》1978年3期)。
  原始瓷器的成型工艺,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原始瓷的器表也拍印纹饰,有些纹饰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器相同。因为经过拍打,器物的内壁上也留下“抵手”抵住内壁形成的凹窝,原始瓷器有的外壁和内壁都涂釉,有的则是外壁和内壁上部涂釉,内壁下部没有涂釉,釉的厚薄也不均匀,并有流釉现象。
  根据目前公布的材料,我国原始瓷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河北、山西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商代中期遗址和墓葬中都有出土,其创制时间,远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原始瓷器常见的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圜底尊,敛口、深腹圆鼓、圜底罍,敞口圜底钵,敛口深腹目底罐,敛口短颈深腹圜底瓮,浅盘卷沿圜底高柄豆,双耳簋等。原始瓷器的胎硬质比较坚硬,颜色多呈灰白色和灰褐色,并有少量胎质为纯白稍黄。器表釉色以青色最多,并有一些豆绿色、深绿色和黄绿色。装饰以印纹为主要方法。器表的釉下除少数为素面外,多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和S形纹,并有一些圆圈纹与绳纹(王学理、吴镇锋:《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6年2期)。
  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基本上是承袭商代中期发展而来的。但在形制和品种上却较商代中期有所增加,在烧制和使用范围上有了扩大,质量也有了提高。商代后期常用的原始瓷器形制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圜底尊,小口短颈、圆肩或折肩、深腹圆鼓、圜底瓮(有的称罐),敛口、深腹、圜底罐或双耳罐,侈口平折沿、浅腹圜底盆(或称击),敛口浅腹圈足钵,口微卷、浅盘喇叭座豆,敞口、顶圆鼓、圈足形握手器盖等。并有一些敛口沿外折、短颈凸肩壶,敞口圆肩大口尊,圈足簋和碗等原始瓷器残片。胎质颜色仍以灰白色为主,并有少量青黄色、淡黄色和灰色。器表釉色多为青色和豆绿色,也有少量酱色、淡黄色、绛紫色。器表釉下拍印的几何形图案纹饰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云雷纹、叶脉纹、8形纹、网纹、翼形纹、圆点纹、划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的部分西周遗址与墓葬中,都曾发现原始瓷器。常见的器型有:敞口或敛口浅盘矮圈足豆,敛口低领折肩(有带器鼻)、深腹圈足罍。敛口低领、深圆腹平底瓮,敛口、带鋬、腹圆鼓管状流平底盂,敞口、深腹(有带双耳)圈足簋,敞口平底碗,敛口深腹圆鼓(有带双耳)平底罐,敞口、浅盘、直圈足盘(有称碗),敛口、扁圆腹、圈足盂,敞口颈内收、深腹圆鼓圈足尊,敛口、扁圆腹平底瓿和敞口浅腹钵等。胎色仍以灰白色为多。釉色主要是青绿色和豆绿色,并有少量黄绿色与灰青色,其表除素面外,其釉下纹饰为几何形图案,有方格纹、篮纹、云雷纹、席纹、叶脉纹、齿状纹、划纹、弦纹、S形纹、乳钉纹、圆圈纹和曲折纹等。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和西周原始瓷器相比,质量又有提高。特别是春秋晚期,江、浙一带的原始瓷器成型工艺,从泥条盘筑法,改为轮制,因而器型规整,胎壁减薄,厚薄均匀。器型有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敛口,扁圆腹、平底瓿,敛口、浅腹圆鼓、平底盂,大敞口平底碗和器盖等。胎质多呈灰白色,并有一些黄白色和紫褐色。釉分青绿色、黄绿色和灰绿色。器表的釉下纹饰主要是大方格纹和编织物纹。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时的原始瓷器则很少发现,所见的也只有釉下饰印方格纹的敛口、深腹圆鼓平底罐。
  从商代、西周和春秋各时期原始瓷器的发展,可以看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原始瓷器的主要生产区域在我国江南地区,这可能与这个地区盛产瓷土原料有着一定的联系。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您不曾见过,用水龙头冲洗泥
    陶器的成色原理与烧制工艺
    跳刀痕
    工艺生产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复
    图解金丝铁线的制作过程
    陶瓷上这些条纹是什么工艺手
    踩皮球荡釉,手工业的智慧无
    高岭土矿床的开采与加工
    不子和釉果的加工
    不子和釉果矿床的开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