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武林高手总是要把武功秘笈传给儿子,谓之传男不传女,如果不幸只有一女,也必要招一上门女婿继承绝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传统的手工行业里,情况也大致如是。
景德镇历史上陶瓷技艺的传授,一般以家传为主,并且一般是传男不传女,到了明清时期,师徒传承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传承方式到了近现代已大大跟不上时代需要,阻碍了景德镇陶瓷良性发展,甚至导致一些珍贵技艺的失传。
1776年,即清乾隆四十一年,经由官方批准,景仰书院在瓷器生产的心脏地区建立起来,景仰书院之所以得到驻镇同知的批准,主要是因为它注重陶瓷方面的教学。嘉庆年后,景仰书院的办学宗旨也越来越明确,可以视为景德镇最早的陶瓷专科教育机构。《景德镇陶录》里有如是记载:“考取生徒,发给膏火,由军厅经理”,足见书院对陶瓷专科学生的重视。
1910年,一所几经更名、变换校址的学校“中国陶业学堂”成立,虽然近代景德镇的陶瓷职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出现了多所初级中级学校,但中国陶业学堂的存在却是非常特别的。
初时,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学堂设在瓷业公司饶州瓷厂内,也就是今天的鄱阳高门。第二年,就开始招收了陶业本科一班,招收15岁以上的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附办学徒班一班,招收有初等文化的12岁以上少年,学制5年,都只招收男生。
为什么学堂要放在鄱阳而不是景德镇?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在1914年考察景德镇职业教育时,曾专门针对此事提出批评,他在《考察本国教育笔记》中写道:陶业学堂教的是机械化制瓷等新式制瓷工艺,为了避免受到传统瓷业者的抑制,才特地“迁地以避”,将学堂设在饶州,这说明了景德镇瓷业教育的极端保守性。
1912年时,江西省都督李烈钧将学堂收归省办,陶业学校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立,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委任张浩为校长。
1915年,学校又更名为“江西省立第二甲种工业学校”,第二年又在景德镇办设分校,分校名为乙种工业学校,设在景德镇毕家上弄(御窑厂后部),面向安徽、浙江、江西等省招生,在校学生近百人。学校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入学半年就可以直接参加生产。学校附设从练泥、成型到烧练、彩绘全套工艺的工厂,并在景德镇首创了煤窑。其时,景德镇新粉彩绘画奠基人之一潘陶宇就在甲种工业学校任教,“珠山八友”中的刘雨岑、程意亭、汪野亭都曾在学校读书,出自潘氏一门。
到1924年时,第二甲种工业学校改组为省立窑业学校时,因经费困难等原故,景德镇的分校停办,然而事情在两年后又有了转机,经省政府批准,甲种工业学校改址景德镇,定名为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这次的变化对学校来说尤其重大,首先是聘请了邹俊章任校长。邹是南昌人,曾留学美国纽约大学,获陶业学士、意林诺大学陶业硕士学位,他出任校长后,对校务等各方面进行了现代化教育改革,收效颇著。
其后,学校又因经费、战乱、新中国成立后院校调整等种种原故,几经迁徙、更名,又与其他院校进行重组,一直到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才正式成立,由当时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兼任院长。
其实当时景德镇还有各类饰瓷班、陶瓷美术职业班等多所学校,但都因各种原因难以为继,正似景德镇陶瓷学校的前身学校这般,经历段段波折,恰似近代中国的陶瓷教育事业一般,几经离乱,而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方慢慢走向正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