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景德镇烧制的毛瓷外流事件而掀起了一股收藏和买卖文革瓷的热潮。毛瓷的价格在短时间内被炒作得一路飙升,景德镇当地从事瓷业的人员也纷纷仿制毛瓷。可是这种虚假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不久以后价格又一落千丈。许多人花重金购买的文革瓷器,却一时因产品大量积压,导致非常被动的局面。 收藏界现有的古代瓷器大多为建国以前的产品,而对于文革时期的瓷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文革题材的炒作,逐渐有人开始从事这方面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但是一般仅限于器物收藏的层面,而没有涉及到文革瓷的烧制、销售及其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等等更为深层次的内容。可以说文革瓷器研究在瓷器研究史上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而这个特殊时期的瓷器,对于中国完整的制瓷业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文革瓷器一般为个人所收藏,鲜有系统完整的展品在博物馆进行过展览。对于文革瓷的实物,近年来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上乘的真品,相反,赝品的数量却在与日俱增。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文革瓷器的相关文献资料如凤毛麟角,文献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导致文革瓷器的研究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 笔者从事文革瓷器的收藏和研究开始于数年前,其间收藏了不少实物以及图文资料,其中不乏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为翔实的文革瓷器的生产工艺等资料,笔者曾多次赴景德镇,采访了当时在制瓷厂工作的部分老工人,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一手史料。本文就是对于上述工作的一个初步总结,也希冀通过这一短文,抛砖引玉,引起社会对于文革瓷器的重视,给文革瓷器以应有的地位。 一. 文革瓷器的内涵及其分类 文革瓷是指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中生产的瓷器,包括陶瓷和搪瓷制品两类。这些物品上通常绘或印有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或诗词、林彪题词、政治口号、革命圣地风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工农兵形象等等,时代特征鲜明。 根据用途的不同,文革瓷可分为观赏瓷器和日用瓷器两大类。观赏瓷艺术水平和价值普遍高于日用瓷,最有特点的是毛主席塑像。主席瓷塑像尺寸大的可达2米,小的还不足10厘米。尺寸较大、工艺水平高的价值比较高。工农兵、革命样板戏中英雄人物以及“红卫兵”塑像也是文革瓷器经常表现的内容,但在数量上要少于主席塑像。 其他种类的文革瓷器还包括杯、壶、碗、盘、瓶、笔筒等等生活学习日用瓷,上面也有标志性的文革特征图案。日用瓷器中价值最高的要数“主席用瓷”。“主席用瓷”是指1975年底江西省专门为主席日常生活所用设计烧制的(后面详论)。 二. 文革瓷产销的社会环境 显而易见,文革瓷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为了适应特定的政治气氛和人文环境而生产出来的瓷器品种。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文化遗产都被定为“封、资、修”,西方文化更是被定为“崇洋媚外”,都属于反动的和必须打倒的对象。文革瓷器只有披上特定的外衣才得以生存和流通。 当时文革瓷的需求量特别大,其中有关毛泽东的题材更是风靡一时。例如几乎人人都要佩带毛主席的像章,以示忠诚。而对于毛泽东的塑像,由于一天三次早请示晚汇报的极左行为,其数量也十分惊人。在毛主席像章的烧造和购买的时候都有很多忌讳,比如烧制像章的时候如果是釉下彩的会出现气泡、烧裂、烧坏等正常的次品或废品,但是当时对于废品不能直接称呼,必须说成是“生产未到要求”;而“入窑烧像”这样的说法是绝对不允许的,谁敢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像放到窑口里面烧呢?普通群众在购买主席像章的时候,不能使用“买”这个字,这是对毛主席的大不敬,只能称作为“请”,即到商店里对营业员说“同志,我要请一张毛主席像章!”就象今天的宗教信仰者去庙里求佛造像一样,完全将其神灵化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革瓷的生产更多的出于政治运作的需要,而很少有追逐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在文革瓷当中,只有普通的日用器允许在市面上大量出售,当然价格也很便宜。而像毛主席像章之类的产品,基本由大单位或者军队等定做,生产出来以后免费发送给个人。而对于特殊使用的毛主席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中南海用瓷等种类,则是中央委派特定机构、特定人员进行制作,不惜本钱。 三. 文革瓷器的生产状况 由于文革时期的政治运动遍布全国,所以一旦文革瓷生产成为一种主体趋势,全国的各大瓷厂都会不惜本钱地开始烧造。但是由于使用对象、瓷厂经济技术实力等等的差别,文革瓷的质量和美观度也是大相径庭。现在所见比较精致的文革瓷一般出自于当时经济技术实力相对都比较强的瓷厂,比如景德镇的十大瓷厂、唐山九瓷厂、云南永胜瓷厂、河南红星瓷厂、湖南醴陵瓷厂。其中又以景德镇生产的文革瓷为最佳。 文革期间景德镇有十大瓷厂,加上后来分出来新建的一共有14所,分别是:东风、红旗、红星、新华、人民、艺术、为民、宇宙、光明、雕塑、建国、新光、曙光、红光。其中雕塑、新光、曙光、红光为大集体所有,其余为国营。每个瓷厂都有自已的研究室,红旗制瓷厂的称为“美研室”,其前身为“试制组”。 文革瓷的烧造在制作工艺与技巧上与传统的瓷器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作为文革瓷中的极品——毛瓷,还是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 毛瓷,代号“7501”瓷,它的生产由轻工业部负责,由中央办公厅指定河北唐山、湖南醴陵、山东淄博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竞烧,最后景德镇胜出。 “7501”瓷定为景德镇生产后,当时的景德镇陶研所集中了一批景德镇最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从中选出四十余名技术过硬、政治进步、出身无问题的设计、制作和生产人员,其中包括现已七十多岁的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高级工程师徐亚风、刘平和彭召贤等人。而对于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如器形设计、图案绘制、成型利坯、入窑烧造、配套选送等等都有专人负责。 据参加者讲,当时对此项工程的组织和管理极其严密。参与工程的全体人员都经过严格政审。窑场四周设立岗哨,未经工程指挥部批准者,一律不得入内。凡历史上有‘问题’的人,都不敢靠近窑场。从选料到成型,从配釉到彩绘,直至烧成、包装等大部分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并有公安人员在一旁监视,以确保产品安全。 制作前,首先要从十吨上好的原料中,人工手选出两吨精选料。当时人手不够,工程指挥部又调来了数百名“红卫兵小将”加入了选料工作。工程参加者享有政治上被信任的荣誉感,但他们的工作却十分艰苦,而且有风险,他们经常连续多日不得休息,不能回家。万一出了问题,很可能就会被上纲上线。 经过制作者们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1975年底前烧制出千余件‘7501’瓷器。然后从中挑选出两套,每套一百三十八件。据说每套包括:9~15厘米盖碗四十八件;15—30厘米盖盘(又称和合器)四十件;1号和2号茶杯各十件;调羹十只;布碟十只;醋壶、酱油壶、胡椒筒、牙签筒、烟灰缸、饭锅、品锅、大汤勺、茶叶罐各一件,然后派专人护送进中南海。余下的产品按上级有关部门的指令要全部就地销毁,不得保留。但是这一指令并未被严格执行。陶研所当时只销毁了一小部分瓷器,其中大部分是碗盖。此后又拿出一部分陈列在该所贵宾室的珍品柜中,其它均封存入库。 四. 文革瓷的绘制工艺及烧造技术 文革瓷的烧制数量极大,质量好坏也参差不齐。
普通的文革瓷(除“7501”瓷以外的文革瓷)有釉下彩、釉上彩和贴花三种。 从制作上来讲,釉下彩和釉上彩工艺比较复杂,收藏价值也相对比较大。而贴花的文革瓷器大多是像章类,这是为了适应当时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制作较为简单,因此,无论工艺还是收藏价值都不及手绘的文革瓷器。上述这一类瓷器的烧造,不管是绘图技法还是炉温与传统技法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于7501瓷,在工艺和烧造上则有很高的要求。“7501”任务下达到景德镇陶研所后,艺术室赶紧投入图案的研制,造型设计完成后开始纹饰设计工作,最后经过集体讨论通过了三种方案:刘平设计的“水点桃花”,彭兆贤设计的“翠竹红梅”,戴荣华设计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这三种方案之所以能通过,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的艺术水准很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如“咏梅”,“芙蓉国里尽朝晖”,“桃花源里可耕田“等等诗句,无不展示了毛泽东的个人喜好。 水点技法是陶研所老陶瓷美术家刘雨岑先生的创举,用这种技法描绘桃花,打破传统的勾线洗染的呆板与烦琐,更能表现出桃花的粉润娇嫩,形象自然生动,让陶瓷的表现力进一步接近中国画的绘画效果。这种技法有两种画面:水点桃花和水点梅花。正式的绘制采用流水作业,水点程序步骤可以划分为:拍图、点玻璃白、点洋红、画枝干、画叶、点托、点蕊、填色、贴底款、检查下位、烤花等,过程异常精细和复杂。 “7501”瓷的原料配方是特制的,所以烧缩比例和其他的泥料不同,必须不断调试其烧缩比,这样才能符合成品的规定尺寸和器型。对于炉温也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景德镇日用陶瓷一般烧成温度为1280℃~1320℃,而这种高白釉瓷器要烧到1400℃才能瓷化。而当时的炉温通常为1300℃,最多也只不过是1350℃。所以在提高炉温上也花了很大的功夫。经过反复的试验,最后终于烧制成功。 五. 文革瓷器的种类概说 文革瓷的器形很多,按照其类型可以分为雕瓷、瓷瓶、瓷板、碗、壶、杯、挂件、笔筒、瓷缸、镡罐、盘碟、灯座、杂件、像章等十几种,按照其题材划分也有十数种之多,以为了使读者对文革瓷有一个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下面选择典型的器物图片,从器型和题材两个方面加以展示。 (一)从器型上可以分为六类 1. 塑像、像章等摆设佩戴类(彩版二,1~9、11)。 2. 瓷板、瓷盘等陈设器(彩版二,10、12~15;彩版三,2)。 3. 碗、盘、调羹、水壶、盖缸、灯座、罐等日用类(彩版三,1、3~5、7~8)。 4. 笔筒等文房用器类(彩版三,9)。 5. 茶杯、茶壶、奶缸等茶具类;(彩版三,6、11~12、14)。 6. 缸、瓶、将军罐、水仙花盆等观赏器类(彩版三,10、13、15;彩版四,1)。 (二)从题材上可以分十一类 1. 毛主席语录类题材(彩版四,7~8)。 2. 毛主席诗词类题材(彩版四,4~5)。 3. 毛主席著作类题材(彩版四,3、6、9)。 4. 反映人民公社好和农业丰收的题材(彩版四,2、10、13)。 5. 反映主席、马、恩、列、斯等等中外领袖形象的题材(彩版四,11~12、15)。 6. 反映学习宣传革命英雄、战士形象的题材(彩版四,14、16;彩版五:3、12)。 7. 反映革命样板戏题材(彩版五,1~2、4、11)。 8. 反映宣传革命路线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题材(彩版五,5~7)。 9. 反映革命圣地风光的题材(彩版五,10)。 10. 反映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题材(彩版五,8~9)。 11. 反映红卫兵、知识青年的题材(彩版五,13~14)。 六. 几点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文革瓷器蕴藏着较高的价值,这是因为,其一,它们是“文革”题材的重要文物,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二,这些瓷器大部分制作十分精美,有的还创造了独特的瓷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三,和毛主席像章和“红宝书”一样,与毛主席有密切关联的收藏品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毛主席用过的瓷器,或专为毛主席生产的“主席瓷”,对收藏家尤其具有诱惑力;第四,文革瓷作为中国瓷器历史上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对其胎、釉、彩的研究,都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 近年来由于学术气氛的逐渐宽松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史学界对于“文革史”的研究也不断升温。就目前而言,仅仅从史料出发,忽略诸如文革瓷这样作为历史载体的实物资料的印证是很不科学的。正如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一样,文革瓷研究必将在这个领域内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通过对上文的总结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推翻了“景德镇生产的陶瓷现代不如古代”的说法。宋元以来,景德镇陶瓷虽然制作日渐精美,明清两朝更是确立“瓷都”地位,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展中不但使得传统的釉下彩以及釉上五彩等工艺不断提高质量,日趋精美,而且创烧出粉彩等新的瓷艺装饰方法。但是釉下彩局限于青花和釉里红两种,五彩指的也只是传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低温图案相结合的一种装饰方法。“7501”瓷则开拓性地创烧了釉下五彩,传统的釉上彩的胎、彩需要两次烧成,第一次是烧成素胎,第二次则是在釉面上加彩,包括五彩、珐琅彩、双钩填彩的粉彩,以及没骨法直接绘成的浅绛彩。釉下五彩是胎、彩一次烧成,已属不易,而且窑温突破了1400℃,这些难度都是很大的。“7501”瓷达到了这个要求,烧制出了“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釉下五彩瓷器,这是一大创新,一大飞跃。 2. 毛瓷是专门的部门为毛主席特制的。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毛瓷是文革瓷中比较好的选上来给毛主席用过的就算毛瓷了,其实不然,“7501”是一项大工程,只有这个工程的产物才算毛瓷。 正确地理解毛瓷还必须和轻工部陶研所历年来生产的其它陶瓷产品区分开来,其中最典型例子就是“7801”瓷。 所谓“7801”瓷,是指1978年华国锋主持中央工作期间,陶研所基本照搬“7501”设计稿,为中南海烧制的一批瓷器。严格讲它们应当是“7801华主席用瓷”。这批瓷器除部分品种的造型与“7501”明显不同外,彩绘图案与“毛瓷”完全一样。“毛瓷”问世以后得到省、市领导们的青睐,为满足上级“需要”,陶研所在生产“7801”瓷过程中有意加大产量。事后将剩余产品当作为礼品赠给各级领导。正因如此,“7801”瓷的库存量远远大于“7501”瓷。1982年春节前夕陶研所将少量“7501”瓷和大量“7801”瓷混在一起分发给本所职工。当时所内除极少数参与过这两次制作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能将两种产品区分出来,其他绝大多数人都无从知晓。时至今日,所里大部分职工还以为当时分到他们手里的那批瓷器都是“毛瓷”。 区分“7501”瓷和“7801”瓷可从下述两方面进行。一,从产品品种着手。比如人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痰盂、大号茶杯、圆形烟灰缸、酒具等等都是“7801”瓷的产量,“毛瓷”中没有这些产品。二,有些品种“7501”瓷和“7801”瓷都生产过,区分它们难度较大,主要是分析比较它们的彩绘图案。首先,“7501”瓷画工严谨、细腻,“7801”瓷画工相对粗糙。其次,两者画法也有所不同,仅以2号釉下彩茶杯为例,观其梅花图案中向左伸展的梅枝叉,“7501”瓷向上收笔,“7801”瓷向下收笔,区别较为明显。又如“毛瓷”中的釉下彩双面绘芙蓉花碗和用白线钩花头的梅花技法,在“7801”瓷中是绝对没有的。再有,“7501”瓷的彩绘用料也比“7801”瓷考究,无论是细度还是艳度,前者都比后者好许多。 3. 最后,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文革瓷虽然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在市场炒作的初期和中期价位还是比较适中的,到了中后期当人们普遍了解文革瓷(主要是毛瓷)很“值钱”的时候,市场泡沫就已经开始泛滥了。中国的收藏家有个习惯,都希望自己的收藏品能成套。实际上收藏“毛瓷”是很难成套的。一套完整的“毛瓷”有多少件,所包括的品种、数量各是多少,这些基本的数据连“毛瓷”的作者们都说不清楚,更无翔实记录可稽。当年陶研所送交中央瓷器的出库单据和资料绝大部分已丢失。目前所说的“套”都是商者为了销售需要而编造出的谎言。古董的收藏和买卖是两回事情,具有升值潜力的物品受到年代和精美程度的严格限制,而且任何一个文物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市场价格,不会随心所欲的任意上涨。所以从事文革瓷的收藏尤其是买卖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如果不顾市场情况盲目投入,就会出现不良后果。 笔者在文革瓷的研究上还是起步阶段,由于资料的限制,暂时还不可能把文革瓷的方方面面研究得很透彻。只是希望以此作为一个起点,给爱好和研究这个方面的人们一点启发,不要忽略了这一凝聚着那个特定时期浓厚气息的器物,更不能遗忘了那段峥嵘岁月。 参考文献: {1} 潇悟了:《“激情时尚——70年代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2} 《“7501”当代“御瓷”毛主席专用瓷上海研讨会扫描》,《汪东兴谈“7501瓷》,《“7501”主席用瓷亲历记》,《收藏》2002年第7期。 {3} 樊建川:《“文革”瓷器图鉴》,文物出版社,2002年。 {4} 辽宁省委编著:《文化大革命若干问题真相》,1985年。 {5} 黄峥:《在历史的档案里——文革十年风云录》,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 {6} 李逊:《十年一觉荒唐梦——风云人物沉浮记》,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 (责任编辑:周广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