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在浅绛彩瓷基础上“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在瓷上作画,运用景德镇传统工艺材料使景德镇艺术陶瓷在陶瓷传统与创新之间成功突破,从而把景德镇“珠山画派”瓷画艺术演绎到一个极高艺术境界,对民国时期乃至现代瓷画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而“珠山画派”经“珠山八友”等瓷画艺术家的推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形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独具风格与传承脉络的艺术流派。同时期其它有影响的瓷绘名家还有:将传统工艺不断改革创新、突破的“青花大王”王步;有别开生面大胆吸收传统绘画意趣的方云峰、王晓帆、汪大沧、熊作仙、汪小亭、陈德明、魏墉生、邹文侯、王一枝、陆云山、张志汤等;有将中国文人画与陶瓷彩瓷技法相结合而别出心裁、不断创新的冯大陀、刘仲卿、汪以俊、余文襄、徐天梅、余翰青、时幻影、张沛轩、赵惠民、胡庐、章仕保、石宇初、熊晓峰、邹国均、汪昆荣;此外擅画无骨粉彩的叶震嘉;专于墨彩的周湘甫、雷火莲、李盛春;精于刷花的陈先水、程大有等,皆是不乏新意、独树一帜而问鼎瓷坛的“珠山画派”瓷画名家。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一直在启迪后人。
3、“珠山画派”发展时期:
从清末“珠山画派”的产生至民国“珠山画派”的成熟变化,20世纪后50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景德镇陶瓷业在生产规模,陶瓷艺术家瓷画创作,从业人员数量及工艺技术进步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这个时期陶瓷艺术风格、瓷画家的思想也出现了新的转机和活力。随着国家对陶瓷发展和对技艺人员的重视,20世纪后50年,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一批批身怀绝技的瓷画艺术家精神焕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景德镇瓷画艺术创作的热潮中来,“珠山画派”瓷画艺术家其时同样有新的作为、新的成就。
20世纪后50年,景德镇“珠山画派”瓷画的发展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六十年代(1949-1965年);二是文革时期(1966-1976年);三是八九十年代(1977-20世纪末)。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瓷画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珠山画派”青花瓷画的发展,是以王步为代表的瓷画艺术家谱写的。王步早年瓷画艺术作品以工整细腻为主,中期以兼工带写为特色。进入20世纪五十年代,他晚期的创作,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上,亦有突破性的变化与革新。将中国文人绘画写意山水墨画之法与传统青花分水技法相结合,创造了不同于传统青花“双勾”分水的分水写意法。瓷画人物、花鸟、瓜果、鱼虫作品,显得笔墨简朴雄浑、色调高雅、风格鲜活。创造了彩瓷绘画自明、清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青花瓷画绘画新风貌,为陶瓷青花瓷画发展,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景德镇陶瓷工艺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就瓷板制作技术而论,亦能生产六尺四的瓷板,较民国三尺二瓷板大出一倍。瓷板画创作工艺技术的提高为瓷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五、六十年代景德镇瓷画家在新时代的感召下,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一批主题突出,讴歌新时代的瓷画作品。如山水瓷画《瓷都八景》,王筱兰的《敬老院》,余文襄的《雪兆丰年》,龚跃庭的《给军属拜年》,凌宗正的《听广播》,徐焕文的《圭峰奇秀》,邹国均、李镇生、汪昆荣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春夏秋冬》瓶。
这一时期花鸟题材瓷画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多抒发闲情逸致,重谐意采头的绘画局面。活跃于民国中后期与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他以清代画家恽南田、任颐的无骨法为创作基础,首创“水点粉彩”瓷画作品《桃花群鸡图》等,以清新雅丽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所称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胡献雅的《一园秋实报丰收》,以墨彩作画,以艳黑颜料当墨,以简取胜,画面平淡中见天真,颇有奇趣。汪以俊创作的《锦鸡牡丹碧桃园》,虽画锦鸡牡丹,却表现出春意盎然、一片生机的新面貌。
这一时期人物画家深入生活,所作作品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题材。瓷画一改过去那种以仙道神佛、富贵吉祥题材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局面。如20世纪五十年代瓷画名家王大凡创作的《木兰从军》、《闻鸡起舞》,作品主题鲜明,寓意深刻,通过表现雄英雄豪杰的形象和比拟的手法,鼓励人们振作精神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如王锡良的《采莲姑娘》、赵惠民的《愉快星期天》等作品,都颇具生活气息与时代感。
与此同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不少著名画家也来到景德镇从事瓷画艺术创作。他们是朱屺瞻、林风眠、唐云、王个簃、梅健鹰、祝大年等人。这些画家的瓷画作品“以瓷为纸,以画入瓷”亦为瓷上中国画。中国画画家的融入对于景德镇“珠山画派”的瓷画艺术表现的形式以及瓷画理念的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文革时期”的瓷画艺术
文革时期瓷画艺术创作强调陶瓷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方向,反对脱离政治、脱离生活实际,为艺术而艺术的资产阶级个人名利思想,达到“兴无灭资”的目的。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中,通过陶瓷艺术反映“文化大革命”,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所创造的奇迹。此时陶瓷艺术创作亦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镜子。
在这一特定的时期里,景德镇瓷画家根据客观形式的时代需要,创作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瓷绘作品,“文革瓷”的时代特征较为明显。从装饰题材上看,有反映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欣欣向荣的作品。如邹国均的山水瓷板画《深谷新村》、邓必浩的《古镇新貌》、游海滨的《牯岭市街新面貌》、李镇生的《火红的年代》;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秀美的瓷板画,如《革命摇篮井岗山》、《东方日出》、余文襄《赏雪图》瓶、徐焕文的《黄山北海》、李镇生的《春夏秋冬》瓶;有反映各族人民庆丰收的《百花齐放》、《茅竹丰收》、《丰收时刻》、《春风细雨育新苗》;有表现工农兵人物形象的瓷画,如《军民一家人》、《观云图》、《渔水情》、《渔岛民兵》、《赤脚医生》;有表现当时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作品,如《学毛迭》、《送戏下乡》、《宣传队》、《公社小社员》,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等等。
由于“文化大革命”是以“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纲领的政治运动,因此“文化大革命”前生产绘制的传统瓷画艺术瓷中,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传统题材作品,均被视为“封、资、修”,被迫停止创作或遭到砸毁。(未完待续)